张红莺
- 作品数:13 被引量:3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卫生局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肛管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1998年
- 张红莺王琴
- 关键词:黑色素瘤ARM恶性肿瘤
- 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6例临床病理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方法对6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所有临床资料。结果6例子宫颈小细胞癌患者中单纯小细胞癌4例,伴腺样分化1例,伴腺鳞癌及宫内膜腺鳞癌1例。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伴宫颈肿物。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大小一致的小卵圆形细胞组成。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和Syn(+),4例CgA和CD99(+),1例5-HT(+),3例HPV(+)。随访4例死亡。结论宫颈小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CK、CgA和Syn是宫颈小细胞癌较为特异的免疫标记物。
- 张红莺李燕石群立周晓军孟奎陆珍风孙慧敏
- 关键词:子宫颈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
- 痔上黏膜环形钉合术(PPH)与Milligan-Morgan术术中切除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通过混合痔Milligan-Morgan手术(M-M术)和痔上黏膜环形钉合术(PPH)术中切除组织病理学研究,探讨PPH术与M-M术在痔的手术治疗中的创伤程度差异。方法 :搜集南京市中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2008年9月—2010年12月行PPH与M-M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PPH组30例,M-M组28例,所有患者切除组织均行常规HE染色及NSE、CD34免疫组化检查,分析切除痔组织的组织层次深度、微血管数量(MVD)以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M-M组切除组织多为黏膜下层及痔核组织(即病理性肛垫),而PPH组多为正常直肠组织,多深达肌层,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M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PPH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神经节细胞计数则PPH组显著高于M-M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PH并未切除病变的肛垫,不是一种痔的对因治疗;组织损伤明显大于M-M手术,不是一种微创手术;PPH术较易损伤内括约肌,可能更易发生远期控便能力下降。
- 张红莺杨中华江滨皇甫少华
- 关键词:MILLIGAN-MORGAN术病理
-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norectal malignant melanoma,AM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2008年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15例AMM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BRAF基因突变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5例AMM患者年龄45~88岁(中位年龄66岁),男5例,女10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肛管直肠肿物、肛门坠胀疼痛。15例中仅有2例临床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异型性明显,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达S-100、Vimentin、HMB-45及Melan-A,不表达CK、EMA、LCA,Ki-67表达10%~60%阳性不等,1例可见BRAF基因突变。结论AMM是一种临床少见、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明确诊断需结合免疫组化标记物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
- 黄书亮王晓童张红莺
- 关键词:肛管直肠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
- 甲状腺滤泡上皮癌病理诊断的实用策略
- 2023年
- 甲状腺癌主要来自于甲状腺滤泡上皮,占比达95%以上。近30年来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超声技术的广泛应用,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急剧上升,新发甲状腺癌患者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病死率基本无变化,提示以往诊断的甲状腺癌多数是缓慢生长的惰性病变[1]。随着甲状腺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甲状腺癌的诊断标准也随之被修订,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癌也被分为低风险肿瘤、分化型癌和高级别癌3种类型。本文基于近年来对甲状腺癌新的认识,着重讨论如何根据病理基本形态(包括免疫表型),并有效结合基因检测结果,对这些肿瘤作出更精准的病理诊断,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 沈勤王康张红莺周晓军
-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细胞学诊断基因诊断
- 肝脏肾上腺残余瘤被引量:1
- 2005年
- 张红莺黄文斌石群立周晓军金行藻孟奎陆珍凤
- 关键词:肝肿瘤肾上腺肿瘤
- 血管源性肿瘤中ERG蛋白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ERG蛋白在各种血管源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ERG蛋白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30例血管源性肿瘤(血管瘤12例、上皮样血管瘤5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5例、Kaposi肉瘤3例和血管肉瘤5例)和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ERG和CD31蛋白表达。结果 30例血管源性肿瘤均弥漫性表达ERG和CD31,ERG表达与血管源性肿瘤类型和良恶性无关,ERG表达与CD31表达相一致。20例非血管源性肿瘤中,除1例上皮样肉瘤表达ERG外,其余均不表达ERG。ERG在血管源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6.7%。结论 ERG是一种高度敏感和比较特异性的血管源性肿瘤标志物,可与CD31联合应用于血管源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张红莺黄文斌
- 关键词:血管瘤血管肉瘤ERGCD31免疫组织化学
- 肛管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附6例报告)
- 1998年
- 原发性肛管直肠区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of the Anorectal Region,简称ARM)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我院收治6例,兹报道并就ARM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如下。
- 张红莺王琴
- 关键词:肛管肿瘤黑色素瘤ARM病理
- 原发性垂体炎7例并文献复习
- 2019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垂体炎的临床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7例原发性垂体炎行HE和免疫组化、PAS和抗酸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均为女性,年龄23~63岁,患者多不同程度表现为头痛头晕、视野缺损或视物模糊和内分泌紊乱症状;MRI或CT示鞍区占位。镜检: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例1、2)见多量淋巴浆细胞浸润破坏垂体腺组织,呈不规则岛状或小簇状伴嗜酸性变;肉芽肿性垂体炎(例3~6)示上皮样组织细胞聚集形成明显肉芽肿结节,其中例3和例4可见非干酪样坏死;黄色瘤性垂体炎(例7)可见多量泡沫样及上皮样组织细胞伴出血、坏死及胆固醇结晶。7例见残存垂体腺泡组织及炎性纤维增生。免疫组化染色炎性浸润区示B细胞和T细胞混杂,腺泡间以T细胞为主伴灶性IgG阳性细胞及稀疏的IgG4阳性细胞,缺乏轻链限制性表达。组织细胞及肉芽肿结构CD68和CD163多阳性,S-100和CD1a阴性。残存垂体腺泡组织示多种垂体激素标记阳性。PAS和抗酸染色均阴性。结论原发性垂体炎临床较罕见,女性好发,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生化及影像学表现,依靠病理检查可确诊。病理形态分为3种组织学亚型,尽管可有重叠或移行状态,然而其分型依然有助于与不同形态的相似肿瘤和疾病鉴别。
- 石娜张红莺陈文方海生张智弘王震
- 关键词: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 原发性子宫颈小细胞癌临床病理研究
- 目的探讨原发性宫颈小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方法对6例宫颈小细胞癌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复习所有临床资料。结果6例子宫颈小细胞癌患者年龄32~52岁(平均44岁),临床上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伴宫颈肿物。...
- 张红莺孙惠敏刘琦石群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