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全
- 作品数:11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论作物产量差距与增产途径被引量:1
- 2009年
- 当前,一场新的绿色革命正在全球展开,为了实现粮食可持续高产目标,作物科学家在探索作物产量潜力的同时,正致力于缩小作物产量差距的研究。本文介绍了作物产量差距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分析了产量差距形成的原因,综述了作物产量差距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资源限制投入条件下缩小作物产量差距的可能途径。
- 张胜全耿以工黄琴王志敏
- 关键词:高产资源投入
- 氮肥对节水栽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6年
-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计算了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对氮肥反应不明显,氮肥利用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同时氮肥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了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不同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表现为施氮量157.5 kg/hm2或226.5 kg/hm2时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硝态氮含量均低于分次施用处理,成熟期表现为施氮量157.5 kg/hm2时氮肥分次施用处理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而施氮量226.5 kg/hm2则相反。由此可见,节水栽培条件下施氮量157.5 kg/hm2一次性底施既可满足冬小麦高产的要求,同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低。
- 张霞罗延庆张胜全王敏郑强冯汉宇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栽培氮肥利用率硝态氮
- 冬小麦节水栽培三种灌溉模式的水氮利用与产量形成被引量:41
- 2009年
- 为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节水栽培适宜灌溉模式及其产量形成与资源利用规律,2004—2008连续4年在同一地块比较春不灌水(I0)、春灌1水(I1)和春灌2水(I2)3种灌溉模式对冬小麦水氮利用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在均实行晚播和一次性底施氮量157.5kghm-2条件下,各模式年际间籽粒产量稳定,I0、I1和I2模式的4年平均产量分别为6134、7515和8134kghm-2,平均总耗水量分别为3334、3829和4270m3hm-2,平均总吸氮量分别为162.5、197.9和212.2kghm-2。在耗水构成中,土壤贮水消耗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分别为66.7%、49.2%和37.8%。3种灌溉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达1.9~2.0kgm-3,灌溉模式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利用效率在3个灌溉模式间也无显著差异,平均为38.0kgkg-1N。3种灌溉模式主茎穗占成穗数比例平均为81%,开花期上三叶叶面积指数2.6~3.8,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指数2.7~3.6。综合以上结果,冬小麦3种灌溉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形成的群体结构可在不同产量水平上实现水、氮资源高效利用。
- 张胜全方保停张英华周顺利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节水栽培氮素利用效率高产灌溉模式
- 不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7年
- 2003~2004年在大田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施氮水平(157.5 kg/hm2、226.5 kg/hm2、295.5kg/hm2)下氮肥一次性底施与分次施用(底肥+拔节期追肥)对两个小麦品种(强筋麦济南17与中筋麦石家庄8号)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不同氮素水平及等量氮肥一次性基施与分次施用两小麦品种产量差异不显著,过量施用氮肥产量反而有所下降;施氮越多,氮肥生产力越低;不同处理对两品种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各组分的影响也同样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 张霞罗延庆张胜全吴永成王敏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蛋白质组分一次性施肥
- 限水条件下氮肥用量及施氮时期对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4
- 2007年
-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N0,N88.5+69处理产量最高,氮肥生理效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开花期以及成熟期各施氮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0,各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各处理2 m土体硝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值,成熟期20~60 cm土层相同施氮量(157.5,226.5kg/hm2)均表现为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硝态氮含量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N88.5+69>N157.5,N123+103.5>N226.5)。成熟期土壤硝态氮2 m土体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且等量氮肥分次施用显著高于一次性底施。
- 张霞罗延庆张胜全郑强冯汉宇王敏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NO3--N
- 节水栽培冬小麦光合器官遮光对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2
- 2008年
- 为明确冬小麦光合器官与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关系,通过大田试验和遮光的方法,研究了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石家庄8号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粒重、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栽培条件下,穗遮光对粒重的降低效应最大,旗叶遮光次之,倒二叶遮光降低粒重的效应最小,且三者的降低效应均不同程度地受施氮量的影响。与不遮光相比,光合器官遮光增加了籽粒蛋白质含量,而降低了单穗蛋白质总量,遮光的调节效应也因器官和施氮水平而有差异。与不遮光相比,光合器官遮光增加了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含量,降低了麦谷蛋白含量,而穗遮光降低了籽粒醇溶蛋白含量,旗叶和倒二叶遮光增加了醇溶蛋白含量。可见,不同光合器官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 方保停张胜全王敏张英华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遮光粒重蛋白质及其组分
- 春灌模式对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9年
- 为了明确华北严重缺水区晚播冬小麦耗水规律及高产高效灌溉制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不灌水(W0)、1水(W1,拔节水)、2水(W2,拔节水+开花水)、3水(W3,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和4水(W4,起身水+孕穗水+开花水+灌浆水)等五种春季灌溉模式,研究了不同灌溉模式下晚播冬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在晚播且免浇冬水条件下,春季每增加750m3/hm2的灌溉水量则减少土壤水消耗量约440m3/hm2,增加小麦总耗水量约230m3/hm2;从播种到拔节,小麦阶段耗水强度低,此生育阶段控制灌溉可显著降低总耗水量;春季第一水推迟至拔节期可提高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比例至50%,土壤水利用率增加;开花前仅灌一次拔节水可基本满足拔节-开花期耗水需要,其群体库容量与开花前灌起身水+孕穗水模式无显著差异,且由于相对降低了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显著增加了群体粒叶比;晚播密植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是群体库容形成的主要贡献因素,在保证大库容建成条件下,灌浆期灌水会降低开花前贮藏物质向籽粒再转运比例,而后期控水可显著提高开花前贮藏物质再转运比例和对库容填充的贡献率,且较高的群体库源比增强了库对源的反馈促进作用,使花后单位叶面积的物质生产能力提高,这可补偿后期水分亏缺对叶片光合生产的不利影响。连续两年试验结果显示,晚播密植条件下,春季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可以实现高产与水分高效利用的统一。
- 张胜全方保停王志敏周顺利张英华
- 关键词:冬小麦灌溉制度耗水特性
- 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旗叶和穗器官的PEPC活性及其与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被引量:5
- 2009年
- 为了明确小麦叶与非叶器官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在春不浇水和春浇2水两种水分条件下,对11个冬小麦品种旗叶、穗、颖片及籽粒的PEPC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该酶活性与粒重和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品种和不同器官间PEPC活性存在明显差异,且受水分条件的影响。与正常供水处理(春浇2水)相比,水分胁迫处理(春不浇水)灌浆期旗叶PEPC活性下降,而颖片PEPC活性相对稳定,籽粒PEPC活性上升。水分胁迫使最终粒重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灌浆期旗叶PEPC活性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504*),颖片PEPC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弱的正相关,籽粒PEPC活性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92**)。
- 张英华苏达张胜全周顺利王志敏张永平方保停
- 关键词:冬小麦水分胁迫籽粒重蛋白质含量
- 碳氮供给对小麦离体穗培养粒重、微量元素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为了解碳氮供给与小麦粒重、Fe、Zn、Mn、Cu等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含量的关系,在离体穗培养条件下研究了灌浆初期和灌浆中期不同浓度C(蔗糖)、N(硝酸铵)供给对小麦粒重、微量元素(Fe、Zn、Mn、Cu)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糖浓度的增大,粒重和Fe、Mn含量都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糖浓度时,均达到最高值;籽粒Zn、Cu和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随糖浓度增大而持续降低。随着培养基N浓度的增加,粒重和Fe、Zn、Mn、Cu含量多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多在N浓度为0.07%时达到最高值,尤以灌浆中期开始的培养表现明显;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随N浓度增大而持续增加。由此可见,外源C、N供给对粒重、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有明显的调控效应。一定的糖供给可同时提高粒重和Fe、Mn含量,一定的N供给可同时提高粒重及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 苏达王志敏周顺利丁传燕张胜全张英华
- 关键词:小麦离体穗培养粒重蛋白质含量微量元素含量
- 氮肥运筹对限水灌溉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35
- 2007年
- 华北地区是中国小麦的主产区,也是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农业用水用肥过量正威胁着这个地区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为此,笔者于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研究了不同氮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和水分利用、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实验在春浇一水和春浇二水两种水分限制条件下,分别设7个氮肥处理,即在4个等级氮肥用量(分别为0、157.5kg/hm2、226.5kg/hm2、295.5kg/hm2,不包括有机肥中所含氮量)下,分设两种施肥方式(全部基施和基施+追施)。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氮方式相同时春浇二水冬小麦的产量高于春浇一水,二水穗粒数较一水高,千粒重则低于一水,一水耗水量较少,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二水;同一水分下不同施肥量及施肥方式对产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同一施肥方式下在157.5 ̄295.5kg/hm2范围内,施肥量越大,氮素生理效率和氮肥生产力越低,施氮157.5kg/hm2时,氮收获指数均处在最高或较高水平;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成熟期一水条件下土壤中硝态氮主要集中在上层(0 ̄80cm),二水条件下则主要分布在中下层。综合研究表明,在春浇一水条件下,施氮水平在157.5kg/hm2,且全部基施,能够获得与多量施肥相当的产量,且可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硝态氮的淋洗和残留,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干旱缺水地区是比较合理的栽培方式。
- 王敏张胜全方保停郑强张英华
- 关键词:氮肥运筹冬小麦节水氮素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