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西
- 作品数:15 被引量:49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门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
- 2001年
- 目的 探讨核素骨关节显像对早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确诊为RA患者进行^99mTc-羟基亚甲基二磷酸(MDP)全身骨关节显像检查,全部RA患者根据关节疼痛部位摄X线片,同时进行血沉(ESR)、血清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滴度、关节压缩指数(JTI)、关节肿胀指数(JSI)测定。结果 31例RA患者骨显像阳性29例,诊断符合率93.5%,非RA关节炎(AS和OA)组和正常人组核素骨关节显像阳性率分别为80.0%和10.5%;在226个有临床表现的关节中,核素显像阳性是201个,总符合率为88.9%;在20例早期RA(≤2年)中,核素骨关节显像阳性率95%,X线片RA改变符合率20.0%;病变关节摄取示踪剂程度与JTI、JSI、ESR、CRP呈正相关(r为0.45-0.52,P<0.05)。结论 ^99mTc-MDP骨关节显像为骨关节无创伤性、功能性、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的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免疫学改变,对提高早期和活动期RA的诊断及评估有帮助。
- 张晓张雅西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放射性核素显像
- ^(99m)TC-MDP骨关节显像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核素骨关节显像对早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 (RA)诊断价值。方法 对 31例确诊为RA患者进行99mTC -羟基亚甲基二磷酸 (MDP)全身骨关节显像检查 ,全部RA患者根据关节疼痛部位摄X线平片 ,同时进行血沉 (ESR)、血清C反应蛋白 (CRP)、类风湿因子 (RF)滴度、关节压痛指数 (JTI)、关节肿胀指数 (JSI)测定。结果 31例RA患者骨显像阳性 2 9例 ,诊断符合率 93 5 %,而非RA关节炎 (AS和OA)组和正常人组核素骨关节显像率分别为 80 0 %和 10 5 %;在 2 2 6个有临床表现的关节中 ,核素显像阳性是 2 0 1个 ,总符合率为88 9%;在 2 0例早期RA(≤ 2年 )中 ,核素骨关节显像率 95 0 %,X线片RA改变符合率 2 0 0 %;病变关节摄取示踪剂程度与JTI、JSI、ESR、CRP呈正相关 (r为 0 4 5~ 0 5 2 ,P <0 0 5 )。结论 99mTC骨关节显像为骨关节无创伤性、功能性、灵敏度高但特异性不强的检查方法 ,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免疫学改变 ,对提高早期和活动期RA的诊断及评估有帮助。
- 张晓张雅西
- 关键词:^99MTC-MDP类风湿关节炎放射性核素显像
- 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骨髓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骨髓抽吸、染色对58例MDS进行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切片检查。结果骨髓活检中的细胞增生程度显著高于骨髓涂片的核细胞增生程度,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的发现比例显著优于骨髓活检,P<0.05;粒系病态造血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切片的发现比例分别为(46.6%与67.2%),红系病态造血发现比例分别为(79.3%与53.4%),巨核系病态造血发现比例分别为(39.7%与69.0%),两两比较,均P<0.05;58例MDS患者骨髓活检的结果幼稚前体细胞异常定位(ALIP)39例,占比67.2%,单圆核病态造血28例,占比48.3%,多圆核病态造血32例,占比55.2%,网状纤维染色阳性患者26例,占比44.8%,骨髓呈现纤维化15例,占比25.9%,铁染色呈现阳性患者34例,占比58.6%。结论骨髓涂片与骨髓活检在诊断MDS中各有优缺点,通过两者的联合诊断可有效发现巨核系列的病态造血,对于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的作用。
- 张雅西梁月娜覃永亮骆慧莎
- 关键词:骨髓涂片骨髓活检
- 成分输血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中的临床疗效比较及护理方法探讨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进一步研究有效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可靠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案。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临床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入我院治疗的患者。全部入选对象共计62例。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观察两组实施不同治疗和护理措施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以及临床护理整体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输血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较输血前均得到了显著改善,本组治疗前后各项数据比较,统计验证结果显示,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施输血后,比较两组各项指标,甲组患者的Hb、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水平均显著高于乙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均〈0.0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甲组显著低于乙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5.4153,P=0.0200)。结论成分输血和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是临床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可靠选择之一。
- 曹艳珍张雅西
- 关键词:成分输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疗效护理方法
- 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治疗疗的120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十一酸睾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无显著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上升,且观察组以上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孢素A联合十一酸睾丸酮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清VEGF的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梁月娜张雅西覃永亮骆慧莎
-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环孢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临床疗效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抗核抗体和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探讨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抗心磷脂抗体(ACA)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58例ITP患者,50例SLE患者及5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进行ANA、ACA检测,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ANA、ACA阳性和阴性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TP及SLE患者ANA和AC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AN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NA阳性和阴性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ACA阳性和阴性的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ITP疾患中,ANA阳性可能是自身免疫反应的一种标志,或者可能是ITP的自身抗体,但不能作为辅助诊断标准;ACA阳性可能是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可间接反映ITP患者血小板的受损情况。ANA、ACA阳性与ITP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无明显关系。对ANA、ACA阳性的ITP患者应进行随诊,警惕是否会发展成为SLE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 张雅西覃永亮骆慧莎梁月娜曾俊杰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
- ^(99m)Tc-MDP骨关节显像对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附35例报告
- 2002年
- 目的:探讨核素骨关节显像对早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及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例早期和活动期,-及!#例早期-.患者进行((/锝0亚甲基二膦酸盐&((/120345)全身骨关节显像检查,全部患者摄6线平片对照,并进行7.,、血清8反应蛋白及类风湿因子&,9)滴度测定。结果:#%例,-患者骨显像阳性#!例,诊断符合率为(!:,!;<个临床有表现的关节,显像阳性!"!个,总符合率为<":;#%例的6线片(例呈,-改变,诊断符合率为%(:,病变关节摄取示踪剂程度与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7.,、8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分别为$="'>$='#,均"?$=$')。!#例-.患者,骶髂关节核素显像阳性!$例,诊断符合率为<%:。结论:((/120345骨关节显像是一种灵敏度高的检查方法,可提高临床对早期和活动期,-、早期-.的诊断率。
- 张雅西张晓潘云峰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放射性核素显像X线诊断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37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1992年
- 本文对我院自1961年1月至1990年12月30年中经确诊为真红住院患者37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就其中12例合并脑梗塞病例进行了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关系的探讨。提出了真红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脑血栓形成的意见。
- 温春光张雅西
-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淋变缓解后再急粒变并缓解1例
- 2002年
- 卢岑王小朝张雅西张卫红曾俊杰
-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临床安全输血分析被引量:10
- 2012年
- 目的对不同的血液储存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和输血的安全性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人血液采集标本180份,将其分为A、B、C3组,平均每组60份。分别在采集的当天、第14、28天对血液的RBC-C3b、RBC-IC、RBC-SOD、IL-84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C组血液的RBC-C3b、RBC-SOD水平明显低于B组血液,B组血液的RBC-C3b、RBC-IC(应为RBC-SOD)水平明显低于A组血液;C组血液的RBC-IC、IL-8水平明显高于B组血液,B组血液的RBC-IC、IL-8水平明显高于A组血液。结论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红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会随着血液储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临床上一般情况下要尽量为患者输注采集时间在2周之内的血液,这样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系数。
- 张雅西
- 关键词:红细胞免疫功能安全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