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静 作品数:47 被引量:291 H指数:11 供职机构: 天津市环湖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 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皮肌炎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9 2022年 皮肌炎的临床特征是皮肤改变和骨骼肌炎症反应,亦可累及其他器官。发病机制包括易感基因、环境应激源、免疫和非免疫诱发机制。临床主要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皮疹或二者兼有,以及肌外表现,如心脏异常、间质性肺病和恶性肿瘤。辅助检查包括肌炎自身抗体、肌酶谱、肌电图。针对皮肤损害,予以抑制光敏感药物和抗疟药;合并肌肉受累时系统性激素治疗是一线方案;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难治性皮肌炎或激素出现不良反应时的添加治疗;其他治疗方法还包括钙调磷酸酶抑制药、环磷酰胺、生物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等。 张雅静 岳伟关键词:皮肌炎 自身抗体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免疫抑制剂 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探讨血管病变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就诊的≥60岁老年人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74例患者设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中心的无眩晕史的8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高分辨力双功能超声进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内动脉管壁内膜一中膜厚度和颈动脉附壁斑块检出率,作为判断大血管病变的指标。同时,利用3.0T高场强核磁共振进行头颅T1WI、T2WI常规序列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扫描,比较两组间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疏松、微出血的严重程度,作为判断小血管病变的指标。两类指标结合对比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中颅内外大、小血管病变的不同。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颈内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分别为(0.96±0.21)mm和(0.84±0.26)mm(t=3.136,P〈0.05),颈动脉附壁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9.2%和72.5%(χ2=5.803,P〈0.05),腔隙性梗死灶数量为(3.48±1.67)个和(2.34±2.06)个(t=-1.994,P〈0.05),脑白质疏松评分为(4.77±2.15)分和(3.95±2.04)分(t=2.430,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内微出血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2.9%和17.5%(χ2=0.426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大血管、小血管病变均有相关性,推断在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病中血管因素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岳伟 相蕾 张雅静 纪勇关键词:眩晕 脑血管障碍 老年卒中后癫痫患者的认知障碍及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脑血管病、癫痫、痴呆三者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发的密切关系,老年期卒中后癫痫患者更是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发人群。至今卒中后癫痫中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尚缺乏明确的报道。本研究调查老年人卒中后癫痫患者中认知障碍的发生比例,并探... 岳伟 张雅静 相蕾 石志鸿 纪勇文献传递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男26例,女20例)病人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资料,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多数患者为急性起病,首发症状表现为头痛4... 路蔚 张雅静 孟令秋急性缺血性卒中ApoEε4等位基因与血脂和预后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载脂蛋白E(Apo E)ε4等位基因与血脂水平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据Apo E基因分型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78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和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以及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10分)和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10分),分别采用单因素和前进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影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果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表达水平高于不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组[(3.25±0.85)mmol/L对(3.00±0.83)mmol/L,P=0.008;(1.20±0.30)mmol/L对(1.09±0.25)mmol/L,P=0.000]。前进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仅入院时NIHSS评分和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00),而Apo Eε4等位基因并非其影响因素(P=0.343)。结论携带Apo Eε4等位基因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表达水平升高,但Apo Eε4等位基因并非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张雅静 石志鸿 岳伟 刘淑玲 王晓丹 刘梦圆 管雅琳 纪勇关键词:脑缺血 载脂蛋白E类 等位基因 预后 传统抗癫痫药物用于中老年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传统抗癫痫药物在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中老年患者中的不同特点和疗效。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0例中年(<65岁)和190例老年(≥65岁)脑卒中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药物保留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中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卡马西平(87.7%)>丙戊酸钠(75.8%)>苯妥英钠(53.7%)>氯硝西泮(41.2%);老年组4种药物保留率依次为丙戊酸钠(88.9%)>苯妥英钠(73.8%)>卡马西平(59.5%)>氯硝西泮(43.7%);中年组卡马西平疗效最好,控制率达66.7%,老年组丙戊酸钠疗效最好,控制率达72.1%。结论临床治疗脑卒中迟发性癫痫时,中、老年患者应分别首选卡巴西平和丙戊酸钠。 岳伟 张雅静 彭桂茹关键词:中老年患者 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10月,脑卒中患者医院感染的体征及病原学情况。结果脑卒中患者832例,医院感染75例,感染率为9.0%,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占54.7%,其次为泌尿道占21.3%,其中发生≥2个部位感染的有8例;细菌学检查分离出病原菌71株,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6%,革兰阳性菌占16.9%,真菌占15.5%。结论脑卒中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要病原菌。 岳伟 张雅静 李效兰关键词:脑卒中 医院感染 病原学 蝶骨电极脑电图对不同类型癫痫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蝶骨电极脑电图对不同类型的癫痫的诊断及定位价值。方法:对278例癫痫患者行常规电极及蝶骨电极脑电图检查,对比不同部位电极脑电图对全面性癫痫、部分性癫痫;颞叶内侧癫痫及非颞叶内侧癫痫的诊出率,评估蝶骨电极的对癫痫的定位诊断价值。结果:常规电极联合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内侧癫痫检出率高于单用蝶骨电极及常规电极,常规电极联合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非颞叶内侧癫痫的痫性放电检出率同常规电极脑电图无显著差异;对部分性癫痫联合电极脑电图检出率高于常规电极脑电图,全面性癫痫联合电极脑电图检出率同常规电极脑电图无差异。结论:蝶骨电极脑电图对颞叶内侧癫痫痫性放电检出具有诊断优势,联合常规电极能够提高颞叶内侧癫痫的检出率。 岳伟 李效兰 张雅静关键词:癫痫 蝶骨电极 脑电图 痫性放电 天津市社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及危险因素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分析天津市社区居民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方法本研究以社区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天津市某社区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所有纳入研究人群的人口学信息、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高危人群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等的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男女人群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058名天津市常住居民,其中共有1203例患者患有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为2.93%(1203/41058),经性别及年龄标准化后患病率为2.51%。在天津市社区居民中,高血压、心房颤动、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检出率分别为24.94%、2.23%、9.79%、5.67%,吸烟、缺乏运动、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人分别占比19.91%、28.64%、28.32%,8.80%的人有脑卒中家族史;吸烟检出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32.41%vs 9.22%),女性的高血压、血脂异常、缺乏运动、超重的检出率高于男性(25.93%vs 23.79%;30.32%vs 26.27%;30.58%vs 25.89%;29.46%vs 26.7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36.493、6.984、312.794、980.215、40.738;P<0.001、=0.009、<0.001、<0.001、=0.001)。在高危人群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中,共有1369人(70.86%,1369/1932)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异常,最常见的为颈动脉球部斑块形成,占斑块形成总人数的64.73%(723/1117)。结论天津市常住居民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较高,且存在危险因素分布差异;同时在天津市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多数合并有颈部血管异常,以球部粥样硬化斑块最为常见。 张超 赵希宇 张雅静 杨云 岳伟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 流行病学 颈部血管超声 红细胞参数和血浆蛋白对脑梗死早期进展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浆白蛋白水平对脑梗死进展、预后及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105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病情在早期呈逐渐进展或阶梯式加重的患者归为进展型卒中组,其余归为完全型卒中组;根据脑梗死发生3个月、18个月后m RS评分情况分为短期和远期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以18个月内是否再发脑梗死分再发组和未再发组。比较不同分组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参数和血浆蛋白水平。结果进展型卒中组较完全型卒中组平均红细胞体积(f L:85.92±4.50 vs 83.79±4.64,t=2.164,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f L:13.50±2.45 vs 11.90±2.90,t=2.694,P<0.01)和球蛋白(g/L:27.46±4.33 vs 24.79±4.03,t=3.029,P<0.01)高,白蛋白低(g/L:39.00±3.86 vs 42.89±4.45,t=4.24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红细胞分布宽度、低白蛋白水平是进展型卒中的危险因素;短期预后不良组红细胞分布宽度高于预后良好组(f L:13.90±2.45 vs 12.00±2.12,t=2.905,P<0.01);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脑梗死3个月、18个月后m R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高红细胞分布宽度和低白蛋白的脑梗死患者进展型卒中发生率增加,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预测脑梗死预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陆卉 蔡英 张雅静 纪勇关键词:脑梗死 血蛋白质类 血清白蛋白 红细胞分布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