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翠 作品数:10 被引量:34 H指数:4 供职机构: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急性白血病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A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2006年3月至2015年12月首次行auto-PBSCT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9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39.4(16~64)岁。均在诱导缓解和巩固强化后,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并行auto-PBSCT,术后定期随访及维持治疗。结果 19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12例AML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8.3(9~93)个月,6例(50.0%)仍存活,6例(50.0%)持续完全缓解(CR),3年总生存(OS)率50%(6/12);7例ALL患者平均随访时间28.7(3~106)个月,4例(57.1%)存活,3例(42.9%)持续CR,3年OS率71.4%;所有患者的死亡均因白血病本病复发所致。结论 auto-PBSCT可提高AL患者的总生存(OS)率和无白血病生存(DFS)率,是无条件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AL患者可供选择的一个治疗方案。 刘瑜 曾艳 彭翠翠 王劲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疗效 基于Hyper-CVAD/MA方案的强化化疗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3例恶性淋巴瘤患者采用CHOP方案常规化疗;每2~3个化疗疗程后予Hyper-CVAD/MA方案强化及利妥昔单抗治疗;APBSCT前患者接受预处理,预处理方案为NEAC(12例)、NEAM(8例)及NEAM+TBI(3例)方案;5例弥漫性大B细胞型、1例套细胞型及1例滤泡细胞型(Ⅲb级)患者于移植前加用利妥昔单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造血功能重建,移植后患者达到外周血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血小板(PLT)≥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2.8±2.5)、(16.1±4.1)d。随访45~1 092d,15例患者无病生存,5例复发,3例死亡。患者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6.96%(20/23)及65.22%(15/23)。结论以Hyper-CVAD/MA方案为基础的大剂量强化化疗后行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可提高患者无病生存率,安全性较好。 王劲 周旭 刘瑜 彭翠翠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联合APBSCT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44例确诊为侵袭性或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并接受APBSC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分为两组,治疗组(n=22):APBSCT前应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或动员造血干细胞(2.9±1.1)次,移植后有条件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加白细胞介素-2(IL-2)维持治疗;对照组(n=22):除未使用利妥昔单抗,其余处理与治疗组相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采集单核细胞数分别为(13.01±4.22)×10^8/kg和(11.63±2.95)×10^8/kg(P=0.214)。两组均顺利完成造血重建。两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和血小板恢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两组病例均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随访时间20(2-73)个月,治疗组2例复发,对照组5例复发。治疗组和对照组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0%和7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9),2年疾病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2.4%和7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APBSCT治疗侵袭性和(或)复发难治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可行的,但是否能使患者长期获益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利妥昔单抗的加入不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和造血重建。 彭翠翠 刘林 文静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妥昔单抗 急进高海拔地区血氧饱和度和心率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观察平原人员急进高海拔地区后血氧饱和度、心率的变化,为高原地区医学救援提供参考。方法受试者从平原地区(海拔400m)出发,出发前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m地区时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之后乘车到达海拔3 200m目的地后动态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分别在到达后第1~7天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受试者在海拔3 200m地区适应1周后乘车复返海拔4 300m地区,再次测定血氧饱和度、心率。结果进入海拔4 300、3 200m地区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与平原地区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入海拔3 200m地区后第6、7天血氧饱和度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乘飞机到达海拔4 300 m地区和乘车复返海拔4 300 m地区的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海拔的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随之下降,平原人员急进海拔3 200m地区第6天能初步适应,在较低海拔地区短时间适应后再进入高海拔地区人体能更好地适应。 彭翠翠 王劲 金婕 钟前进 童卫东 周林关键词:心率 血氧饱和度 急进高原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Auto-PBSCT)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及毒副反应,并探讨术后维持治疗、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等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1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的DLBCL患者在大剂量化疗后行Auto-PBSCT,术后予干扰素或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毒副反应及随访结果。结果移植术后总有效率为81.0%。随访至2014年12月,1年总存活率为81.0%、无事件存活率为66.7%;3年总存活率为47.6%、无事件存活率为33.3%。IPI评分高中危及高危患者术后均复发或进展,5例行二次Auto-PBSCT强化治疗,术后均达CR。结论大剂量化疗+Auto-PBSCT是Ⅲ、Ⅳ期DLBC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术后是否维持治疗、IPI积分的高低可能对术后疗效产生影响,复发、难治或具有高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考虑行二次Auto-PBSCT。 刘瑜 王劲 曾艳 彭翠翠关键词:大剂量化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利妥昔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维持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瑜 曾东风 曾艳 彭翠翠 王劲hyper-CVTD/MA方案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分析 2010年 目的探讨hyper-CVTD/MA方案治疗中高危以上淋巴瘤及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中高危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25例,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8例采用hyper-CVTD/MA方案化疗:环磷酰胺300mg/m2,每12小时1次,第1~3天,持续2h静滴;长春新碱1.4mg/(m2.d),第4,11天,持续24h静滴;吡柔比星50mg/(m2.d),第4天,静注;地塞米松20~40mg/(m2.d),第1~4天和第11~14天,静滴;MA方案:甲氨碟呤1.0g/(m2.d),第1天,持续24h静滴;阿糖胞苷1.0g/m2,每12小时1次,第2~3天,持续4h静滴。结果恶性淋巴瘤组完全缓解12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2例,死亡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2例,死亡4例。副作用中胃肠道反应31例(72.09%)、感染32例(74.42%)、黏膜炎33(76.74%)、肝脏功能损害24(55.81%)、心脏毒性9(20.93%)。结论 hyper-CVTD/MA是治疗恶性淋巴系血液病的有效方案,积极预防及处理并发症。 王劲 周旭 刘瑜 彭翠翠关键词:淋巴瘤 特发性浆细胞淋巴结病1例 2011年 特发性浆细胞淋巴结病(idiopathic plasmacytic lymphade-nopathy,IPL)由Mori等于1980年首次报道,此后陆续有病例报道,表现为以淋巴结中浆细胞增殖、浸润为特征,临床上具有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ulticentric Castleman’s disease,MCD)相似且易混淆的特点:如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高血清IL-6水平和贫血等[1];但IPL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在某些方面又不同于MCD,包括:MCD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患者常因感染或衰竭死亡,而IPL在组织学检查中表现出低侵袭性特点且部分有自限性临床过程;IPL的淋巴小结有正常的生发中心,而大部分MCD生发中心呈玻璃样萎缩;IPL没有滤泡间细胞血管增生,但这却是MCD最主要的组织学特征;MCD的生发中心T淋巴细胞CD57阳性率较IPL低;IPL在淋巴小结中滤泡树突状细胞(FDC)通常表达正常,而MCD大多数淋巴小结表达出异常"紧密的/同心圆"样FDC网[2]。IPL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但特异性不强,需病理诊断鉴别,我们诊断1例IPL患者,报告如下。 王劲 肖华亮 周旭 刘瑜 彭翠翠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2006年6月~2014年12月进行auto—PBSCT、临床分期Ⅲ、Ⅳ期的37例NHL患者,平均年龄45.7(8~68)岁。37例诊断明确的NHL患者,在经过4~8个疗程的化疗和戚局部放射治疗后行auto—PBSCT,术后定期随访。结果37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功能重建,移植术后完全缓解率(CR)为70.3%,部分缓解率(PR)为16.2%,总有效率(RR)为86.5%(CR+PR);随访时间2~9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5个月。截至随访时间,25例(69.4%)患者生存,11例(30.6%)死亡,1例失访。11例死亡患者中9例(81.8%)因疾病复发或进展死亡,1例(9.09%)因肝炎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9.09%)患者维持治疗中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骨髓受浸润的5例患者auto—PBSCT术后3例(60.0%)完全缓解,术后生存期最长者达52个月。结论auto—PBSCT是治疗NHL、甚至有骨髓浸润患者的有效方案,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淋巴瘤的分期、是否有骨髓浸润是影响疗效及生存期的因素;疗效与淋巴瘤的疾病类型无关。 刘瑜 王劲 曾艳 彭翠翠关键词: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非霍奇金淋巴瘤 骨髓浸润 疗效 42例中高危以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中高危以上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特征、治疗措施与预后。方法:对42例中高危以上的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进行国际标准化预后指数(IPI)评分、Ann Arhor分期,将采用联合化疗为主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的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按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中高危25例(59.52%),高危17例(40.48%);按Ann Arhor分期,Ⅱ期2例(4.76%),Ⅲ期29例(69.05%),Ⅳ期11例(26.19%):10例(23.81%)伴骨髓受侵,其中5例诊断为淋巴肉瘤细胞白血病;38例(90.48%)LDH值升高,其中最高达10000U/L以上;伴B症状共35例(83.33%)。治疗总有效率达71.43%,其中完全缓解25例(59.52%),部分缓解5例(11.90%),病情稳定1例(2.38%)。死亡11例(26.19%),4年总生存率为73.81%;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为72.73%,高于化疗组54.84%(P<0.05),中位生存期35.38个月,较化疗组(29.25个月)延长。综合分析显示IPI评分、临床分期、治疗策略的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规范及强力化疗方案是治疗中高危以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主要措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最佳治疗策略。 王劲 周旭 刘瑜 彭翠翠关键词: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B淋巴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