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霞
- 作品数:5 被引量:18H指数:2
- 供职机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哈尔滨市青年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土壤类型、大豆品种(系)和生育期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大豆的健康生长与土壤微生物特别是根际微生物密切相关,为促使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了解土壤和植物因素与根际微生物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通过三个试验,采用传统培养技术与PCR-DGGE技术,并结合多...
- 徐艳霞
- 关键词:土壤类型生育期基因型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
- 文献传递
- 50年黑龙江省大豆遗传改良的产量及品质变化被引量:3
- 2007年
- 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过去50年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产量的提高与荚数、荚粒数、粒数及收获指数密切相关,而与百粒重关系不大。经过50年的遗传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且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小。R2期(盛花期)叶氮含量、单株叶氮量、比叶氮及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及品质关系不大,但此时期干物质重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不大。
-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徐艳霞米亮王程Stephen J Herbert
- 关键词:大豆蛋白质脂肪
- 两个大豆品种在暗棕壤和黑土中的根系形态和根瘤性状被引量:11
- 2008年
- 选取黑龙江省2种主要农田土壤类型(暗棕壤和黑土)和2个大豆品种(滴2003-1和合丰25),采用盆栽试验,分别于大豆第5片复叶展开期、初花期、结荚初期、结荚盛期、鼓粒初期、鼓粒期和完熟期取样,进行根系形态(根干质量、根长、根表面积和平均根直径等)和根瘤性状(根瘤数、根瘤鲜质量和单个根瘤质量)的动态分析,以研究品种和土壤类型对大豆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类型对大豆根系形态及结瘤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在第5片复叶展开期和初花期,暗棕壤的根系干质量、根长和根表面积低于黑土,而在鼓粒初期后高于黑土,暗棕壤的平均根直径在鼓粒初期后也高于黑土,但土壤类型对根冠比的影响不大;暗棕壤的根瘤数在初花期后明显低于黑土,但根瘤鲜质量和单个根瘤质量高于黑土.不同品种的根系性状在2种土壤上的差异程度不同,与合丰25相比,滴2003-1的根系性状受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在鼓粒期,根干质量(P<0.05)、根表面积(P<0.05)、根瘤数(P<0.01)及单个根瘤质量(P<0.001)在不同品种与土壤类型间表现出显著的互作效应.
-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徐艳霞刘俊杰米亮王程Stephen James Herbert
- 关键词:大豆土壤类型根系形态根瘤
- 基因型、生育期及土壤类型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为促使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方向发展,了解土壤和植物因素与根际微生物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采用PCR-DGGE技术,对种植在暗棕壤土和黑土上的不同大豆基因型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进行研究。通过对DGGE...
- 徐艳霞王光华金剑刘居东张秋英刘晓冰
- 关键词:生育期土壤类型群落结构
- 文献传递
- 大豆根际未培养与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差异比较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是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根际养分有效性、植物生长发育及抗病性等关系密切,不同植物间、同一植物的不同基因型之间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利用从两种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中直接提取和从平板培养菌落提取的微生物DNA为模板,采用细菌通用引物GC-357f和517r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的DGGE图谱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根际土壤未培养的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不大,而在土壤浸提液和NA培养基上形成的可培养的细菌群落结构受培养基种类和接种浓度(10-2和10-3)影响较小,但受不同大豆基因型影响而产生了差异。对DGGE条带进行分析表明,大豆根际未培养的细菌群落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可培养细菌,说明培养过程是一个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生物的信号得到放大,而大量的微生物信息缺失。对主要DGGE条带测序显示,大豆根际有三大类细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ir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ira)中的γ-Proteobacteria、α-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未培养和培养细菌中都表现为优势种群。与培养细菌相比,变形杆菌门中的β-Prote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在可培养细菌中占优势,而在未培养细菌中丰度较低。结果证明,大豆根际细菌经培养后已使原有的群落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对原位细菌群落结构的认识。
- 徐艳霞王光华金剑刘居东张秋英刘晓冰
- 关键词:大豆根际细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