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
- 作品数:34 被引量:320H指数:11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数字内容收费:美国报业面临转机与挑战
- 2013年
- 2012年,美国报业数字内容收费大潮开启并初见成效。在2005年第一波收费潮中失败的尝试如今却出现转机,原因在于收费模式由粗放走向精细。回顾收费之路曾经面临的困境,解析收费模式的多元化特征,找出收费潮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对我国报业数字内容收费实践提供实用的参考。
- 戴佳
- 关键词:美国报纸
- 互联网全球治理的趋势和挑战被引量:6
- 2017年
-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治理的四个发展阶段、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目前的治理趋势。本文认为,互联网治理面临主权之争与模式之争,而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可以平等地看待治理的各个主体以及用包容的心态看待治理模式的不同。本文呼吁构建一个"治理互联网"以兼容不同的互联网治理模式,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 李晓东戴佳
- 关键词:互联网治理
- 网络社会与传播力被引量:26
- 2019年
- 权力来源于影响力,而影响力本质上是一种说服,常常需要借助策略性的传播,传播的权力由此产生。传播力是一切权力运作的核心要件。社会秩序的维护和改变,无不有赖于有效的传播,因此传播本质上是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在特定技术、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利益和价值观争霸和博弈的过程。传播又是天然具有偏向的,具有政治、资本和技术权力优势的一方,总是在这样的博弈中居于有利位置,因此技术赋权并不总是均等的。网络时代的传播力,一方面体现在国家和大企业对普通用户个人隐私和使用行为数据日益变本加厉的收集和滥用上,这种监视和用户数据滥权行为,常常以维护国家安全或改善用户使用体验之名行之;另一方面,这种传播力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技术平台和各种内容所构建的日常生活场域,尽管这样的平台具有各种偏向,而网络内容也常常真假难辨,体现了典型的后真相时代的交往实践之特点。在这样的时代,谁拥有作为一种影响力的传播力,谁就拥有这个时代真正的权力,从定义现象的性质,到推动变革的方向。
- 曼纽尔·卡斯特尔曹书乐吴璟薇戴佳卢嘉金兼斌
- 关键词:权力传播力网络社会媒体政治
- 逾越界限的行动——社会化媒体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激进化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近年来,中国环保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而且民众的反对方式日趋激烈。本文运用"逾越界限的抗争"理论框架,以四川什邡市民反对钼铜项目事件为例,分析环保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对此类事件起着动员和激化作用,将民众和地方政府对事件的不同解释进行扩散与激化,导致相关各方的不确定感持续上升,从而使原本小规模、有节制的社会群体走向极端,最终发展成为逾越界限的对抗行动。了解这一演变过程,有利于反思现有的危机处理方式,减少激进事件的发生。
- 曾繁旭戴佳吴小琪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暴力化抗争社会化媒体
- 全球视野下的环境正义:垃圾跨境转移报道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跨国垃圾转移是一个全球产业链: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垃圾出口国向发展中国家输送垃圾,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造成环境负担的不公正转移。这一全球贸易链因中国在2017年宣布停止进口垃圾而受到震荡。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和框架分析,从环境正义和全球性价值两个维度,比较重要的垃圾进口国和出口国关于"洋垃圾"禁令的媒体报道,揭示各国媒体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环境正义与发展主义的分歧),以及各国之间本土伦理与全球伦理价值观之间的差异。这些分歧与差异标志着全球化时代围绕环境风险争议的矛盾立场。
- 戴佳袁烨
- 关键词:环境正义发展主义语义分析
- 用社交媒体讲好中国的绿色故事——“地球一小时”活动案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环境议题近年来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如何秉持"环保"这一世界理念开展国际对话以消除隔阂,是环境传播与对外传播的重要议题。"地球一小时"这一国际环保活动在中国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可以被视为中国在环保领域与国际对话卓见成效的一个案例。"地球一小时"是非政府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起的一项倡议,通过号召公众在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熄灯一小时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及节约用电,唤起公众关爱地球的环保意识。该活动首次于2007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展开,随后席卷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0多座城市,成为了史上规模最大,也最为成功的志愿环保活动之一。
- 戴佳曾繁旭吴丽蓉
- 关键词:案例分析地球世界自然基金会故事媒体社交
- 技术风险VS感知风险:传播过程与风险社会放大被引量:47
- 2015年
-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 关键词:环境风险
- 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PM2.5议题的媒介报道分析
- 气候报道,并非只关乎科学与技术.相反,它是一个充满话语权力争夺的议题领域.本文结合引起广泛争议的Pm2.5议题,探讨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内部,不同立场媒体对于新兴的气候变化议题,存在着怎样的框架争夺、共鸣与扩散.这一研究有助...
- 曾繁旭戴佳郑婕
-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构建被引量:3
- 2021年
- 环境与生态话语权,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环境治理谈判与博弈中的发言权、规则制定权与解释权,是国际话语权、国际影响力与领导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全球范围内围绕生态环境议题的话语权博弈由来已久,面对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全球争夺,亟待加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外传播与话语权构建,以及如何在全球治理的视野之下系统地整合与表达中国价值观念,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 戴佳
-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话语权媒介化
- 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被引量:25
- 2014年
-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题受到的大规模报道和争议放大了精英之间不稳定的同盟关系,为反对行动营造了明确的政治机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拓展了的媒介生态体系"协同发挥作用,并通过"媒体循环"进一步推动政治机会升级。
- 曾繁旭戴佳王宇琦
- 关键词:环境抗争政治机会另类媒体传统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