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卫英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兴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磁共振
  • 4篇成像
  • 3篇嗅神经
  • 3篇嗅神经母细胞...
  • 3篇神经母细胞
  • 3篇神经母细胞瘤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瘤
  • 3篇母细胞
  • 3篇母细胞瘤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嗅觉
  • 2篇影像
  • 2篇影像表现
  • 2篇神经细胞
  • 2篇神经细胞瘤
  • 2篇弥散
  • 2篇弥散加权
  • 2篇弥散加权成像
  • 2篇加权成像

机构

  • 6篇杭州市中医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作者

  • 7篇崔凤
  • 7篇方卫英
  • 4篇瞿华
  • 3篇乐先杰
  • 2篇余美娟
  • 1篇曹佑军
  • 1篇雷伟
  • 1篇徐鹏鹏

传媒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肺癌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6月在放射科接受诊疗确诊的周围型肺癌625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其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经行统计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25例患者穿刺后发生肺部感染21例,感染率3.36%;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占78.40%,腺鳞癌和鳞癌分别占9.28%和5.28%;肺穿刺活检主要并发症为气胸、咯血、感染;病灶直径≤2cm、进针深度>3cm、穿刺针数≥3针、操作者经验不足等因素与发生感染密切相关。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用于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可提高诊断准确率,肺穿刺术中常见并发症有咯血、气胸和感染,与病灶直径、进针深度、穿刺针数、操作者经验、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
方卫英瞿华崔凤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CT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4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MR)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38例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信号强度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及信号强度值。采用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病变部位胃壁明显不规则增厚,常规MR胃癌检出敏感性为92%(35/38);DWI成像胃癌原发病灶检出的敏感性为100%(38/38)。DWI上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癌病灶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35.36±172.20),正常组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8.10±39.34);在b值为800时,胃癌患者病灶平均 ADC值是(0.93±0.07)215;10-3mm2/s,正常胃壁平均 ADC值是(1.78±0.08)215;10-3mm2/s,肿瘤组织ADC值明显小于正常胃壁组织;胃癌与正常胃壁的平均信号强度值及ADC值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及其ADC值在胃癌的正确诊断中具有较明显的应用价值。
瞿华崔凤曹佑军方卫英石徐
关键词:胃癌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病理确诊的胃恶性肿瘤患者48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胃腺癌38例,胃淋巴瘤10例。另随机选取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常规MRI(T1WI、T2WI)及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弥散敏感因子b值取0,800)。利用计算机软件直接测量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值及ADC值,取其平均值。同样的方法获得对照组胃壁的ADC值,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组间对照研究。结果常规MRI胃恶性肿瘤检出敏感性为91.7%(44/48);DWI成像检出的敏感性为100%(48/48);DWI病灶部位信号强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胃恶性肿瘤平均信号强度值为345.33±170.10,正常胃壁平均信号强度值为149.80±36.24;在b值为800s/mm2时,胃恶性肿瘤平均ADC值是(0.87±0.11)×10-3 mm2/s,正常胃壁平均ADC值是(1.79±0.11)×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腺癌患者平均ADC值是(0.83±0.07)×10-3 mm2/s,胃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是(1.03±0.07)×10-3 mm2/s,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胃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瞿华崔凤方卫英徐鹏鹏
关键词:胃恶性肿瘤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成像
嗅神经母细胞瘤不典型影像表现:附8例报告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不典型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病理证实而影像表现不典型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CT(6例) 和MRI(7例).结果:肿瘤中心位于鼻腔顶部中后方3例,鼻腔中部2例及鼻咽、上颌窦、蝶窦各1...
方卫英崔凤余美娟乐先杰
关键词:嗅神经母细胞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文献传递
子宫腺肌瘤的MRI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瘤的磁共振(MRI)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26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瘤病例的MRI影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子宫腺肌瘤的MRI表现为:子宫体部或底部局限性增大,相应部位结合带增厚,结合带厚度3.5~24mm,平均13.8mm。T1WI呈等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脂肪压制像呈等低信号;病灶信号不均匀,18例呈混杂信号,中央部T2WI可有多发点状高信号,增强扫描增厚的结合带轻度强化。5例T1WI可见片状高信号,6例并发有子宫肌瘤。结论 MRI能较全面地显示子宫腺肌瘤的病变范围和并发症,在子宫腺肌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瞿华崔凤方卫英
关键词:子宫腺肌瘤核磁共振
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异常改变再认识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嗅神经母细胞瘤引起骨质异常改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副鼻窦HRCT,重点观察骨质改变的发生部位及影像表现。结果:嗅神经母细胞瘤引起骨质异常的发生率是87%(20/23),其中鼻中隔、前颅窝底及眼眶内壁的发生率最高,均是80%(16/20)。仅表现为骨质破坏16例,骨质增生硬化2例,骨质增生硬化和破坏并存2例。肿瘤周边骨质破坏边缘均光整;而增生硬化的骨质均呈"磨玻璃样"表现,无正常的骨皮质、骨小梁结构,其中骨质边缘毛糙3例,光整1例。结论:以鼻腔顶部中线区为中心边缘光整的骨质破坏或伴/不伴有骨质破坏的磨玻璃样骨质增生硬化是嗅神经母细胞瘤骨质异常的特征性表现。
方卫英乐先杰崔凤雷伟
嗅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材料和方法:对16例经病理证实的嗅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嗅神经母细胞瘤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肿块中心位于鼻腔顶部的中后方14例,累及整个鼻腔2例。CT上肿块密度均匀,CT值48~59 HU。邻近骨质破坏12例,骨质增生1例,骨质增生、破坏并存1例。MRI T1WI示肿块均呈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13例,等信号3例。T2WI肿瘤信号不均匀,肿瘤内部可见分隔样低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细小筛网状不均匀强化14例。肿瘤T2WI信号均匀,增强扫描均匀中度强化2例。结论:嗅神经母细胞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骨质改变特点及特征性的T2WI信号、强化特点。CT可清楚显示肿瘤周围骨质情况,MRI能准确显示肿瘤侵犯范围,两者结合更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
方卫英崔凤余美娟乐先杰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