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前 作品数:24 被引量:29 H指数:3 供职机构: 南通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机械工程 更多>>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儿童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27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粒细胞缺乏症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周围血液中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低于0.5&#215;109/L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粒细胞缺乏常给患者带来较大安全隐患,如继发严重的细菌、真菌感染等。因此,一旦发生,要及时给予有效干预。本研究收集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感染相关性粒细胞缺乏症56例,27例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 S F )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高广义 曾文前 吴正东 姚炳华 张亚明 金英姬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粒细胞缺乏症 真菌感染 儿童 临床综合征 应用静脉注射铁剂的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静脉注射铁剂的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缺铁性贫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及其家属的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90例)和研究组(60例),应用口服铁剂的方法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静脉注射铁剂的方法为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红蛋白量及血清铁蛋白量,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两组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研究组6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49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11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0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在对照组90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3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有效的患者有42例,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无效的患者有16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2.22%。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静脉注射铁剂的方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李勤 曾文前 吴正东关键词:口服铁剂 缺铁性贫血 疗效分析 用PCR技术检测喘息性疾病患儿肺炎支原体的研究 被引量:3 1998年 本文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56例喘息性疾病患儿咽拭子标本的肺炎支原体(MP),阳性率为12.2%,对照组为同期38例肺炎患儿的咽拭子标本,MP阳性率为17.3%,二组M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x2=1.77,P>0.05)。提示:MP不仅是肺炎也是喘息性疾病患儿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因此,对喘息性疾病患儿应常规用PCR技术检测MP。 许万宏 姚炳华 曾文前 李永培 李淑萍 宗改兰关键词:PCR 肺炎支原体 两代三人同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 2010年 例1,女,26岁。因腹胀、多汗、乏力1个月于1993年6月入院。查体:精神萎靡,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轻压痛,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9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吴正东 欧英贤 李勤 曾文前 顾美菊 高广义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同患 浅表淋巴结 病理性杂音 精神萎靡 出血点 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进展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联合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FC)治疗进展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组织学确诊的既往接受过CHOP、R-CHOP、E-CHOP、IEP等方案治疗的进展性NHL共15例,均采用FC方案治疗。中位疗程数为4(2~6)周期(28d为一周期)。结果所有病例均可作疗效评价,有效率(CR+PR)为54%,其中CR26%,SD40%,PD6%。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70%(Ⅲ度为18%),需G-CSF支持的占23%。轻度贫血发生率为31%,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26%(Ⅲ度为13%),均无需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呕吐和恶心发生率60%。5例Ⅲ度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发热,其中2例为肺部感染,1例为口腔牙龈感染,2例未发现感染病灶,经抗感染好转。结论含氟达拉滨的FC方案治疗进展性NHL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值得进一步研究。 吴正东 高广义 曾文前 李勤 顾美菊关键词:氟达拉滨 非霍奇金淋巴瘤 78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钙水平临床分析 李勤 吴正东 曾文前 高广义 朱剑锋 顾美菊纵隔灰区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朱剑锋 高广义 曾文前 李勤 吴正东原发心脏浆母细胞淋巴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浆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与预后。方法报道1例心脏原发浆母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诊疗结果,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后特征。结果患者,男,57岁。行右心房肿瘤切除术,肿块位于右心房,病理组织检查示肿瘤性大细胞弥漫性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CD38+、CD79a+,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浆母细胞性。给予DA-EPOCH(依托泊苷、长春新碱、脂质体阿霉素、环磷酰胺、泼尼松)方案、BEAM(卡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马法兰)方案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随访至2015年3月患者病情处于稳定状态。结论原发性心脏浆母细胞淋巴瘤罕见,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多采用类似于侵袭性淋巴瘤治疗的方案,预后较差。 朱剑锋 李勤 曾文前 吴正东 范磊 徐卫 李建勇关键词:心脏 原发性 不同剂量丁胺卡那霉素对小儿尿β_2-MG的影响 1997年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尿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血β_2-MG,用速率法测尿素氮(BUN)、肌酐(Cr)。结果尿β_2-MG升高率:15mg/(kg·d)组显着高于7.5mg/(kg·d)组;10mg/(kg·d)组与7.5mg/(kg·d)组无显着差异。血β_2-MG、BUN、Cr三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提示:1.尿β_2-MG可作为监测丁胺卡那霉素肾毒性的灵敏指标。2.儿童丁胺卡那霉素剂量以7.5-10mg/(kg·d)为宜,一般不要超过12mg/(kg·d)。 许万宏 张亚明 曾文前 李永培 陈秀 孙琦关键词:丁胺卡那霉素 尿Β2-MG 血Β2-MG BUN 尿Β2-微球蛋白 不同剂量的阿米卡星对小儿尿β_2-微球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1999年 目的:监测阿米卡星的肾毒性并探讨其安全剂量和疗程。方法:对12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分别使用阿米卡星7.5,10,15mg·kg-1·d-1,治疗3d及7d后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β2MG(n=36),用速率法测尿素氮(BUN),肌酐(Cr)(n=36)。结果:尿β2MG升高率,15mg·kg-1·d-1组显著高于7.5mg·kg-1·d-1组(P<0.01);10mg·kg-1·d-1组与7.5mg·kg-1·d-1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血β2MG、BUN、Cr的均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尿β2MG是评价阿米卡星肾毒性特异的敏感的指标,儿童阿米卡星的安全剂量是7.5~10mg·kg-1·d-1。 许万宏 李永培 陈秀 张亚明 曾文前 陈亚宝关键词:阿米卡星 肾毒性 儿童 Β2-微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