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晓燕

作品数:53 被引量:417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1篇天文地球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石笋
  • 14篇同位素
  • 13篇洞穴
  • 11篇岩溶
  • 8篇洞穴滴水
  • 8篇土壤
  • 8篇气候
  • 6篇洞穴石笋
  • 6篇古气候
  • 5篇岩溶洞
  • 5篇岩溶洞穴
  • 5篇大气降水
  • 4篇石笋记录
  • 4篇同位素记录
  • 4篇全新世
  • 4篇景观
  • 4篇环境意义
  • 3篇氧同位素
  • 3篇碳酸盐
  • 3篇碳同位素

机构

  • 50篇中国地质科学...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6篇西南大学
  • 5篇明尼苏达大学
  • 4篇广西区域地质...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广西水文地质...
  • 2篇桂林市气象局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宜昌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53篇朱晓燕
  • 50篇张美良
  • 23篇吴夏
  • 19篇林玉石
  • 16篇潘谋成
  • 15篇覃嘉铭
  • 12篇杨琰
  • 9篇曹建华
  • 6篇程海
  • 6篇李涛
  • 5篇王华
  • 5篇袁道先
  • 5篇杨会
  • 4篇阳和平
  • 4篇殷建军
  • 4篇白晓
  • 3篇彭稳
  • 3篇张会领
  • 3篇姜光辉
  • 3篇张碧云

传媒

  • 15篇中国岩溶
  • 4篇地球与环境
  • 3篇地球学报
  • 2篇地质论评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沉积学报
  • 2篇西北地质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热带地理
  • 1篇广西科学
  • 1篇华南地震
  • 1篇有色金属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 2篇2004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精确定年:以贵州衙门洞石笋为例被引量:33
2010年
通过贵州衙门洞Y1石笋33个U/Th年龄和1020个氧同位素数据的分析,重建了西南地区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16.2~7.3kaBP)平均分辨率达9a的亚洲夏季风演化特征.该时段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Y1石笋记录中得到明显揭示,类似格陵兰冰芯记录的GI-1e~GI-1a事件(GIS)可以定义末次冰消期亚洲季风突变事件的中国基准(CIS)为A.1e~A.1a,Y1石笋δ18O值记录这些事件的开始时限分别为:(14750±50),(14100±60),(13870±80),(13370±80)和(12990±80)aBP;A.1a结束进入YD事件为(12850±50)aBP,YD结束进入全新世为(11500±40)aBP,其中BA转换(A.1e开始)和YD转换前后δ18O值有3‰的变幅.Y1记录区域对比表明亚洲季风在早全新世期间总体增强的趋势在各地区并没有显著的相位差异,因而不支持东亚和印度季风在轨道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Y1记录支持近10年来石笋研究的结果,即亚洲季风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除了主导的太阳辐射、大西洋径向环流(MOC)及热带辐合带(ITCZ)运移外,短尺度上的季风变化和太阳活动密切相关.
杨琰袁道先程海张美良覃嘉铭林玉石朱晓燕R.Lawrence EDWARDS
关键词:石笋亚洲季风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桂林甑皮岩洞穴的形成、演化及古人类文化遗址堆积浅议被引量:13
2011年
研究发现甑皮岩(洞穴)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层堆积不仅具有重要的古人类活动-史前文化研究价值,而且具有旅游观赏价值,是重要的史前文化遗产,是揭示和反映中华远古文明的典型代表。据洞穴石笋、钙华测年及年溶蚀率推测,桂林甑皮岩洞穴形成年代大约是在晚更新世时期。而据文化堆积层中的陶片、古动物化石测年、炭灰和孢粉记录表明,文化层从距今12500年左右开始沉积,并于7600年结束,延续时间长达5000年。该遗址在史前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华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和探求桂林历史文化的渊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考古依据。
张美良朱晓燕覃军干吴夏曹建华
洞穴石笋的δ^(13)C记录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分别采集贵州荔波董哥洞、荔浦丰鱼岩、桂林响水洞的石笋,研究三个洞穴分辨率达1000年、100年、10年级的石笋1δ3C记录。结果表明,石笋1δ3C值可以系统地记录地表岩溶作用过程与植被生态变化的历史。在冰期或干旱寒冷期,岩溶不发育,成壤条件差而缓慢,不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重,以C4植物(禾本科植物)为主。在温暖湿润期,岩溶发育好,成壤条件好而且速度快,利于植被生长,1δ3C值偏负或偏轻,以C3(木本植物)植物为主。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持续不断地破坏森林植被,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笋的1δ3C值急速上升、偏重,以C4植物为主,石漠化增强,水土流失严重。此后,升高的1δ3C值很难再回复到中全新世以前的水平。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均会导致植被变化,成倍放大1δ3C值,特别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为严重。
张美良朱晓燕林玉石覃嘉铭章程罗贵荣杨琰
关键词:石笋碳同位素植被
夏季降水对岩溶表层带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研究夏季降水对广西桂林岩溶表层带土壤呼吸的影响,为揭示岩溶地区碳循环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比夏季降水前后两个时间段的土壤呼吸通量变化特征,统计分析了该阶段土壤质量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同时对比分析降水完成后土壤呼吸作用恢复过程。【结果】夏季降水导致洼地和坡地20cm处土壤质量含水率增加,土壤温度下降;对20 cm处土壤呼吸作用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下午坡地20 cm处土壤呼吸作用相对洼地同深度的土壤呼吸作用恢复更加迅速。对0 cm处土壤呼吸作用影响不明显。【结论】夏季不同强度降水事件对不同深度土壤呼吸影响不同,而土壤呼吸作用降低是土壤质量含水率增加和土壤温度降低协同抑制的结果。
吴夏潘谋成朱晓燕张美良白晓张碧云
关键词:土壤呼吸降水
土壤CO_2、土壤水的动态特征及其对岩溶作用的驱动被引量:12
2013年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CO2浓度和不同土壤水化学条件下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文章对广西桂林地区的土壤CO2浓度、土壤水和石灰岩试片溶蚀速率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该地区土壤CO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总体上夏季是其他季节的3~5倍,最大值时达到60 899.64 mg/m2,而最小值时仅为5 587.21 mg/m2;2)就相同深度的土壤CO2浓度来说,洼地大于坡地,夏季时洼地比坡地高近20 000 mg/m2,且深层土CO2浓度大于表层土,其平均值比表层土高4 353.54 mg/m2;3)坡地和洼地土壤水水化学指标平均值分别是:pH为7.49和6.41、电导率为300和78μS/cm、Ca2+为60和15.43 mg/L、3HCO为2.78和0.44 mg/L,坡地处的pH、电导率、Ca2+和3HCO均高于洼地;4)从溶蚀试验说明该地区的岩溶作用发生程度非常明显,说明土壤CO2和土壤水能驱动岩溶作用的发生。
李涛赵东兴张美良曹建华朱晓燕
关键词:土壤CO2土壤水岩溶作用
岩溶表层带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对呼吸作用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全球环境变化对岩溶区的碳循环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土壤呼吸作用在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反馈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岩溶区的岩溶表层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呼吸作用与土壤温度和大气降水量之间的响应机理和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岩溶表层带的土壤呼吸作用具有单峰型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洼地0~5、10~20 cm 的土壤呼吸速率在范围变化分别为82.58 mg· m-2· h-1至412.89、151.39 mg· m-2· h-1至523 mg· m-2· h-1,最大值出现在8月中旬。坡地0~5、10~20 cm的土壤呼吸速率在范围变化55.05 mg· m-2· h-1至412.89、137.63 mg· m-2· h-1至495.47 mg· m-2· h-1,最大值出现也在8月中旬。洼地的土壤呼吸作用相对强于坡地,主要是由于坡地土壤相对洼地土壤较薄并且容易被降水冲刷搬运。在大气降水量不成为限制土壤呼吸作用的因子下,土壤温度为主要控制土壤呼吸作用的因子。因此,该研究可为控制土壤呼吸作用缓和大气CO2的升高和温室效应应对策略,为国家固碳减排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吴夏朱晓燕张美良潘谋成
关键词:土壤温度含水率表层岩溶带
桂林地区大气降水(大雨、暴雨)的δ18O特征与水汽来源的关系被引量:11
2017年
现代大气降水中的稳定同位素组成是全球或地区性水循环研究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冰芯、湖泊沉积物、石笋等研究领域中,运用稳定同位素来重建古气候的重要依据。本文研究了桂林地区2012年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的逐日变化,根据得到的132组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建立了桂林局地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8.8δ^(18)O+17.96,大气降水的δ^(18)O波动范围在-13.56‰^+1.07‰,平均为-5.78‰;δD在-101.52‰^+16.02‰,δD平均为-41.03‰。利用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法(Backwards Trajectory)对桂林水汽来源进行追踪,发现夏季(5-10月)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受来自孟加拉湾、南海海洋气团的水汽源的控制,降水的δ^(18)O值偏负,平均为-8.02‰(共64组);冬季(11月至次年4月)大气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受来自西太平洋暖湿气团、冬季风冷气团或西风环流所携带的大陆性气团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叠加了局地环流气团、蒸发水汽的补给的影响,降水的δ^(18)O值偏正,平均为-2.86‰(共68组)。研究结果表明,桂林大气降水的稳定同位素组成与降水的水汽来源、季风类型、降水云团来源和性质有关,来自远距离输送夏季风海洋性水汽团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低(或偏负),而大陆性气团或局地蒸发水汽循环形成的降水δ^(18)O值较高(或偏正)。不同的水汽来源是决定降水中δ^(18)O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通过降水中的δ^(18)O值,特别是其季节变化的特征分析,可以反过来揭示当地降水的水汽来源。
朱晓燕张美良吴夏潘谋成
关键词:大气降水水汽来源
湘西要坝洞沉积堆积特征及形成时代被引量:2
2007年
要坝洞在保靖县城北5km,是有旅游和科研价值的洞穴。洞穴发育在保靖-复兴断裂带的裂隙破碎构造控制的白云岩、白云岩化灰岩残体中,是断面陡转缓地段的垂向洞穴,成洞原因与所处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在阐述洞穴形成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洞穴沉积物及其相关性。洞穴碎屑沉积、次生化学沉积类型齐全,组成高、中、低三个沉(堆)积台面,构成多期(次)沉(堆)积的伴生共存组合体,展示洞穴及其沉积特征和过程。笔者进一步完善了次生化学沉积的成因分类,认为壁流石、钟乳石、石笋、石柱聚集匹配,构成景点,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号石笋进行同位素测年和综合研究,以其完好的沉积旋回、结构构造特征,显示3~1万a间的冰期气候沉积特征,其冷暖气候转(突)变标志明显。在洞穴及其沉(堆)积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洞穴沉(堆)积、洞内外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的伴生沉积、储存关系,判断要坝洞形成于白垩纪前后。
林玉石张顺治张美良覃嘉铭舒丽朱晓燕曾志飙
关键词:洞穴构造环境
云南寻甸中全新世降温事件的石笋同位素记录被引量:5
2005年
通过对寻甸仙人洞X1石笋进行高精度的TIMS-U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建立了寻甸地区8000aB.P.以来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寻甸地区8000aB.P.以来石笋记录的古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3个气候期:中全新世8000—5560aB.P.为气候适宜期,显示印度季风由强盛逐渐减弱的趋势,气候温暖湿润期,与太阳辐射增强引起的北半球季风环流加强有关;中全新世中晚期5560—4400aB.P.为季风转变期,显示印度季风减弱并快速退出、萎缩,东亚冬季风加强并快速推进,太阳辐射强度减弱,气候为干冷期;中全新世晚期4400—2000aB.P.,显示东亚冬季风逐渐减弱,东亚夏季风有所增加,气温有所回升,但气候变化的波动大。研究还表明,全新世以来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非常不稳定,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台阶状,在短尺度———百年尺度上呈锯齿状波动。石笋记录的突发性气候波动事件,与冰芯记录极为相似,反映低纬度地区石笋记录的季风气候与高纬度及北极地区的气候具有极好的相关性,这对于认识现代气候系统变化以及对未来十年、百年尺度的气候预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张美良覃嘉铭张会领程海林玉石杨琰艾思本朱晓燕
关键词:全新世石笋同位素记录
桂林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季节性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通过选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探讨桂林毛村典型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的季节性演变规律,旨在揭示野外条件下土壤CO_(2)及其δ^(13)C_(CO_(2))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机制。同时野外原位监测大气温度、压强、土壤温度等环境参数来明确环境因子对土壤CO_(2)的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岩溶区土壤CO_(2)通量及其δ^(13)C_(CO_(2))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呈现出相似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夏季土壤CO_(2)通量较高,土壤δ^(13)C_(CO_(2))偏轻,且土壤CO_(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夏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明显高于0 cm,且该处δ^(13)C_(CO_(2))也偏轻于0 cm;冬季10 cm处土壤CO_(2)通量与0 cm相差并不明显,而该处δ^(13)C_(CO_(2))却仍是偏轻于0 cm。在日时间尺度上10 cm土壤δ^(13)C_(CO_(2))明显偏轻于0 cm。
吴夏潘谋成殷建军汪智军朱晓燕杨会曹建华
关键词:岩溶区碳同位素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