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今

作品数:43 被引量:20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4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6篇文学
  • 7篇小说
  • 6篇汉译
  • 5篇文化
  • 4篇翻译
  • 3篇代文
  • 3篇都市
  • 3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左翼
  • 3篇左翼文学
  • 3篇现代文
  • 3篇现代文学
  • 3篇鲁滨孙
  • 3篇穆时英
  • 3篇改写
  • 2篇新文化
  • 2篇新文学
  • 2篇叙事
  • 2篇寻访
  • 2篇译介

机构

  • 24篇中国人民大学
  • 10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山东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外交学院
  • 1篇文学院

作者

  • 39篇李今
  • 2篇黄开发
  • 1篇王涛
  • 1篇王奇生
  • 1篇刘晓峰
  • 1篇于述胜
  • 1篇董炳月
  • 1篇田德文
  • 1篇陈涛
  • 1篇程巍
  • 1篇叶隽

传媒

  • 15篇中国现代文学...
  • 5篇文学评论
  • 2篇文艺争鸣
  • 2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河北学刊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传记文学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烟台大学学报...
  • 1篇海外英语
  • 1篇教育学报
  • 1篇疯狂英语(教...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学术评论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析《伤逝》的反讽性质被引量:26
2010年
《伤逝》被公认为是鲁迅小说中最复杂,最引起歧义的一篇。本论文认为该小说虽然以"涓生的手记"形式规定的是涓生讲述他与子君的故事,但实际上涓生的讲述又同时是被隐含作者讲述着。鲁迅是以一种反讽的观点来观照和讲述涓生与子君故事的,尽管这种反讽是不动声色和隐性的,但几乎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是《伤逝》的一个结构原则。作者或者并置其自相矛盾的意见,或者以言行不一,表象和事实的对比构成反讽性事态,使叙述者的讲述反而成为嘲讽自己的来源。通过辨析"讲述的与被讲述的涓生"、"双重被讲述的子君"中隐含作者与涓生叙事的分裂,揭示出文本的两种声音,双重意义。涓生和子君虽然程度不同地处于被嘲讽的位置,却并非是反讽的特殊对象,而是作者所具有的反讽世界观使然。
李今
关键词:《伤逝》反讽隐含作者鲁迅小说涓生
以洋孝子孝女故事匡时卫道——林译“孝友镜”系列研究兼及五四“铲伦常”论争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通过对林译《英孝子火山报仇录》《双孝子噀血酬恩记》《孝女耐儿传》改写原作小说类型和主题的辨析,进一步揭示其"业儒"身份、"不类而类"的翻译策略及其匡时卫道意图对其翻译行为的操控;并将林纾的翻译与其创作结合在一起,作为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派的典型个案,重审林纾卫道的历史因缘、思想理路及其功过,重新认识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次思想革命,更是一场旨在"改革家庭"的社会改良运动的性质特征。
李今
关键词:小说类型翻译行为新文化派
选择:我的1977
2017年
我们1950年代生人,在今天隔着四十年的日子往回看,再怎么着也不可能体会到张爱玲笔下那个千年如一日,循环往复的神仙洞府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强大有力,以致个人渺小如蚁,全凭时代巨浪的裹挟而沉浮。有人用了系列被动语态总结这一代人的遭际是被停课、被下乡、被下岗。所以,1977年高考对于我最深的意义,与其说是改变命运,不如说是开始有了自己人生的选择权。
李今
关键词:恢复高考读书种子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论文着重从社会的维度读解《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卖血故事背后"隐藏的力量",人物及其关系"异貌同质"的潜在"重复"配置所隐示的内涵,以及两者间所形成的反讽性结构。分析由纵横交错的"重复"编织而成的内在结构所凸显的隐喻意义,并根据创作自述,探析作者预先设定的高潮在写作中发生变化所引发的文本歧义,作者所经历的从嘲讽更悲悯更感佩的精神历程及其在文本中留下的情感痕迹。
李今
关键词: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隐喻意义
一部城市虚构传记:衣修伍德小说《再见,柏林》中的都市现代性研究
美籍英裔小说家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1904-1986)的成名作《再见,柏林》,是一部书写和反思20世纪30年代魏玛末期德国历史的艺术作品。目前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中,评论者多关注它的社会政治价值,或将其视为一本关于作者成...
李今
关键词:美国小说
穆时英年谱简编被引量:29
2005年
李今
关键词:穆时英年谱简编《蜜蜂》《无题》创刊号都市
李欢著《“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序
2022年
我对学衡派只限于阅读,未做过研究,本不适合为李欢的这部专著写序,但作为她曾经的博导,又有着不能推卸的责任。此序就权当一个熟悉她的读者写下的读后感言吧。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占的位置并不重,以前不过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而被提及,即使现在被冠以"现代保守主义",纳入20世纪初期的文化启蒙之一派后,它在文学史上的分量也未见增长多少。但可以明显感到,学界对其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我想,也许是学衡派所持有的文化姿态在今天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其思想的价值意义超越了历史意义的缘故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其历史意义尚有待我们去发现和认知。
李今
关键词:学衡派文化启蒙白璧德文化姿态人文主义保守主义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中的国民性改造——以“一战”前后文化实践为中心被引量:2
2022年
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并非出于单纯的学理思考,其中也包含国民性批判的时代话语。他有感于国人执着于私利,借法兰西“优美”的民族性审视中国,试图以美育改造国民性。1916年蔡元培反对孔教为国教,是“美育代宗教”提出的另一背景,“美育”同时指向儒家礼乐文化,“非孔教”仍是为了批判国民性。蔡元培的美育论述倡导舍己为群、从容超脱的精神,此二种倾向的平衡构成蔡元培理想中的国民性格,为中国近现代国民性改造提供了世界化与中庸化的模式。
李今陈雨泓
关键词:美育代宗教国民性文化实践
用心的学术行走——致敬“石斋”吴福辉先生被引量:1
2021年
吴老师走了,再读他的书感觉就不一样了。记得两年前,为庆贺他的八十大寿,《汉语言文学研究》杂志筹划了个专栏向我约稿,真是恰逢其会。十多年前,我就曾应允为他大著《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写个书评,可调入人大文学院后,总因忙而一再食言。现在退休了,终于可以借机还账了。实际上,多一篇少一篇书评,对于吴老师是无所谓的,只是我自己想了结一直耿耿于怀的歉疚。1月15日惊悉吴老师在睡梦中仙逝,我于深深哀悼的同时,心底也因此多了一分宽慰。离开文学馆后,我和吴老师已多年疏于联系了。他去加拿大前曾将未赠予的书补寄过来,我只当是供写书评的参考,现在才又体会出了留念与告别的意绪。
李今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馆
文学研究:从“惑”开始——以我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
2005年
每个人做学问的动因和方法都不会相同的,就我自己而言,似乎从没有因有所"悟"而作文,倒常常是为了"惑"。所谓"惑"实际也是"感"之一种,否则它们不会连字形都造得相似,"感"几乎就是"惑"字左边加了一撇。人们常言"跟着感觉走",我对研究的体会是"跟着疑惑走"。研究的过程也就是给自己解惑的过程,待把心中疑惑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晰了,文章也就接近完成了,
李今
关键词:海派小说刘呐鸥精神氛围叶灵凤都市文化《风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