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云

作品数:8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涿州市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乳腺
  • 4篇腺癌
  • 3篇乳腺癌
  • 2篇蛋白
  • 2篇增殖
  • 2篇术后
  • 2篇迁移
  • 2篇细胞
  • 1篇蛋白结合
  • 1篇动蛋白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液化
  • 1篇引流
  • 1篇引流术
  • 1篇增生
  • 1篇增殖物激活受...
  • 1篇脂肪液化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 1篇直肠癌根治

机构

  • 8篇涿州市医院

作者

  • 8篇李海云
  • 3篇李金波
  • 3篇洪秀丽
  • 3篇许爱国
  • 3篇王家坡
  • 3篇王辉
  • 2篇李扬
  • 2篇郭晓东
  • 2篇张思永
  • 2篇马朝辉
  • 2篇杨兴东
  • 2篇李子国
  • 1篇张苗
  • 1篇刘增亮
  • 1篇邓新生

传媒

  • 2篇解剖学杂志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3
  • 1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体外骨形态发生蛋白4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重组慢病毒Lv-BMP4及干扰慢病毒Lv-shBMP4感染MCF-7细胞,构建MCF-7/Lv-BMP4过表达组及MCF-7/LvshBMP4干扰实验组,同时设空白组(Blank)、慢病毒空载对照组(Lv-NC)、过表达实验组(Lv-BMP4)、干扰试验组(Lv-shBMP4)。RT-PCR及ELISA技术检测MCF-7细胞中BMP4过表达及干扰情况;CCK-8法检测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和Transwell实验检测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BMP4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Lv-BMP4及BMP4低表达的干扰细胞株MCF-7/Lv-shBMP4构建成功;BMP4过表达组的BMP4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Lv-shBMP4组的BMP4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BMP4过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Lv-BMP4及BMP4低表达的干扰细胞株MCF-7/Lv-shBMP4构建成功。BMP4过表达组的细胞增殖较对照组受到明显抑制,增殖活力较对照组明显降低;48 h后Lv-BMP4组划痕愈合能力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Lv-shBMP4组划痕愈合能力较对照组明显升高;48 h后Lv-BMP4组MCF-7细胞穿膜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而Lv-shBMP4组MCF-7细胞穿膜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BMP4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李海云杨东光洪秀丽李金波王辉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4慢病毒乳腺癌增殖迁移
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期间及产后25(OH)D_(3)、鸢尾素、骨密度测定与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期间及产后25-羟维生素D[25(OH)D]、鸢尾素及骨密度(BMD)水平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本院接诊的亚临床甲减孕妇,共计160例,将其纳入研究组并开展研究,另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体检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产妇妊娠中期和产后6周时、25(OH)D_(3)、鸢尾素和BMD水平;记录所有产妇妊娠不良结局发生情况;对比妊娠期间和产后6周对照组和研究组孕妇促甲状腺素(TSH)、25(OH)D_(3)、鸢尾素及BMD水平;对比不同妊娠结局产妇25(OH)D_(3)、鸢尾素、BMD和TSH水平;分析妊娠结局与25(OH)D_(3)、鸢尾素、BMD和TSH相关性;分析25(OH)D_(3)、鸢尾素及BMD与TSH相关性。结果研究组25(OH)D_(3)、B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鸢尾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发生妊娠不良发生率为6.88%(11/160),明显低于研究组25.63%(41/160)(P<0.05);妊娠不良组产妇25(OH)D_(3)、BMD均明显低于妊娠良好组,鸢尾素明显高于妊娠良好组(均P<0.05);25(OH)D_(3)和骨密度与妊娠结局之间呈显著正相关,鸢尾素和TSH与妊娠结局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产后6周,对照组和研究组25(OH)D_(3)差异并不显著(P>0.05);对照组鸢尾素显著低于研究组,BMD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TSH与25(OH)D_(3)和BMD呈负相关,与鸢尾素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妊娠期亚临床甲减患者妊娠中期和产后6周鸢尾素和骨代谢均表现异常,且与妊娠结局有明显相关性,临床应给予亚临床甲减孕妇适当干预,以降低不良妊娠发生率,保障母婴预后。
李艳平杨东光李海云
关键词:妊娠期产后骨密度
下调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研究下调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培养乳腺癌BT474细胞,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的乳腺癌BT474细胞)、上调组(乳腺癌BT474细胞+RAGE阴性对照)、下调组(乳腺癌BT474细胞+RAGE siRNA)。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水平;用Transwell法检测乳腺癌细胞迁移、侵袭水平;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蛋白PI3K、p-PI3K、Akt、p-Akt、caspase3、Bcl-2、Bax表达量。结果 :下调组细胞不同时间点增殖率均显著低于上调组、对照组。下调组细胞不同时间点凋亡率均显著高于上调组、对照组。下调组细胞迁移、侵袭数均显著低于上调组、对照组。下调组p-PI3K、PI3K、Akt、p-Akt、Bcl-2蛋白表达量低于上调组、对照组,caspase 3、Bax蛋白表达量高于上调组、对照组。结论 :经下调RAGE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其可抑制p-PI3K、PI3K、Akt、p-Akt、Bcl-2表达,促进caspase 3、Bax表达,致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
李海云杨东光洪秀丽李金波王辉
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临床分析(附4例报告)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为23例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4例发生吻合口漏,其中1例伴发腹膜炎,再次行乙状结肠造口术;3例经肛旁引流、局部冲洗后痊愈;余19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吻合口漏是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严重并发症。减少术中直肠残端的闭合次数、注意吻合口两端肠管的血运情况、减缓术后过早排便等,从外科角度减少此并发症的发生。
李子国郭晓东李扬许爱国杨兴东王家坡张思永童艳兰马朝辉李海云
关键词:吻合口漏直肠肿瘤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检查
PPAR-γ甲基化、VEGF在乳腺增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甲基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增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涿州市医院就诊的158例良性乳腺增生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确诊的158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为恶性对照组,另选取同期158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比3组及观察组不同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级患者的PPAR-γ甲基化水平和VEGF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PPAR-γ甲基化水平、VEGF水平与BI-RADS分级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I-RADSⅣ级乳腺增生进展为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PPAR-γ甲基化水平和VEG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但低于恶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BI-RADS分级增加,PPAR-γ甲基化水平、VEGF水平呈升高趋势(P<0.05);PPAR-γ甲基化水平、VEGF水平均与BI-RADS分级呈正相关(r=0.836、0.763,均P<0.001);校正体重指数、初产年龄、绝经、乳房周期性疼痛、每天体育锻炼时间、月经规律、定期体检因素后,PPAR-γ甲基化水平及VEGF高表达仍是BI-RADSⅣ级乳腺增生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乳腺增生患者PPAR-γ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且VEGF呈高表达,二者与乳腺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杨东光李艳平李海云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甲基化乳腺增生
空肠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伴腺癌成分1例报告
2011年
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比较罕见,在全部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不足1%。病理发现同时伴有腺癌成分更为罕见。故将笔者收治的1例空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1岁,因"上腹部不适10余年"入院。近3月纳差,餐后上腹饱胀感。入院查体:患者营养欠佳,睑结膜略苍白,贫血貌。心肺未见阳性体征,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
李海云杨兴东许爱国王家坡
关键词:腺癌
Circ_0072088通过靶向miR-223-3p/PFN2轴促进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2021年
目的探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0072088在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公共基因芯片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下载GSE101123数据集,通过GEO2R分析得到差异基因。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BC细胞中circ_0072088的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检测circ_0072088对B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作用。通过CircInteractome和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circ_0072088与微小RNA223-3p(micro RNA-223-3p,miR-223-3p)、miR-223-3p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profilin 2(PFN2)之间的靶向关系,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实验验证circ_0072088、miR-223-3p与PFN2之间的靶向关系。结果circ_0072088在BC细胞系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过表达circ_0072088促进BC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而上调miR-223-3p可削弱此作用。miR-223-3p是circ_0072088的下游靶点,可以被circ_0072088吸附;PFN2是miR-223-3p的靶基因,可以被circ_0072088间接正向调控。结论circ_0072088通过调节miR-223-3p/PFN2轴促进BC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李海云杨东光洪秀丽李金波王辉
关键词:乳腺癌
深筋膜下封闭式负压引流术在切口脂肪液化裂开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在深筋膜下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术(VSD)对切口脂肪液化裂开再缝合后愈合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涿州市医院收治的切口脂肪液化裂开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单纯行二期清创缝合75例(对照组)。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二期缝合的基础上,在深筋膜下行VSD术63例(观察组),用中央吸引器对切口持续负压吸引5~7d,观察二组患者的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切口继发感染和再次裂开二种症状上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3、13.07,P=0.0054、0.0002)。结论在深筋膜下使用VSD技术,负压吸引对于切口脂肪液化裂开的术后处理有积极意义,而且方法简便易行,缩短愈合时间。
李扬刘增亮郭晓东崔会专白金宝许爱国邓新生张思永李子国王家坡马朝辉童艳兰张苗李海云
关键词:手术后并发症引流术筋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