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海光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主题

  • 4篇电感
  • 4篇耦合电感
  • 4篇变换器
  • 2篇设计准则
  • 1篇等效电感
  • 1篇电流
  • 1篇电流纹波
  • 1篇暂态
  • 1篇暂态电流
  • 1篇双向DC-D...
  • 1篇双向DC/D...
  • 1篇耦合度
  • 1篇纹波
  • 1篇交错并联
  • 1篇BUCK-B...
  • 1篇DC/DC变...
  • 1篇DC/DC变...
  • 1篇DC变换器
  • 1篇并联
  • 1篇磁路模型

机构

  • 4篇辽宁工程技术...

作者

  • 4篇李海光
  • 3篇杨玉岗
  • 1篇马杰
  • 1篇李涛

传媒

  • 1篇电工技术学报
  • 1篇电工电能新技...
  • 1篇计算机测量与...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四相交错并联双向Buck-Boost变换器耦合电感的研究
本文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耦合电感结构进行研究,所提出的耦合电感结构具有不同的特点、适合不同的应用场合,但是同现有的耦合电感结构相比具有诸多优点,可以满足采用交错并联结构并且要求功率双向流动的Buck-Boost变换器对多相电...
李海光
关键词:等效电感耦合度
文献传递
一种应用于双向DC/DC变换器的新型耦合电感的设计被引量:3
2015年
本文提出的"I王I"形耦合电感器通过增加磁路气隙的数量,使磁路的磁压分布更加均匀,与传统铁心电感器相比显著减小了磁路的电磁损耗、电磁干扰和线圈的涡流损耗,且增大了窗口面积。通过分析耦合电感器的磁通分布,建立磁路模型,给出了耦合电感器的设计方法,并对所提出的耦合电感器进行仿真,结合双向DC/DC变换器的实验验证了"I王I"形耦合电感器结构的可行性。
杨玉岗叶菁源李海光马杰
关键词:磁路模型双向DC/DC变换器
四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中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
2013年
为了满足变换器功率传输的低电压、大电流的要求,DC/DC变换器中大功率储能电感的设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文章提出研究双向DC/DC变换器的交错并联磁集成理论,进而克服这一困难;将四通道DC/DC变换器的所有通道电感集成为一个耦合电感,对磁集成后变换器的稳态电流纹波和暂态响应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四通道st交错并联磁集成DC/DC变换器耦合电感的设计准则,即在设计这种变换器时,应根据占空比的大小及稳态相电流纹波和暂态总输出电流响应速度的技术要求,利用文章所给出的设计公式和设计区域选择磁集成耦合电感的反向耦合系数。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杨玉岗李海光
关键词:DC变换器耦合电感设计准则
交错并联磁耦合双向DC-DC变换器非对称耦合电感的研究被引量:14
2014年
对三通道Buck+Boost交错并联双向DC-DC磁耦合变换器运行在Buck模式下的稳态电流纹波和暂态电流响应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研究了耦合电感的不对称性对变换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磁耦合变换器的占空比、电感耦合系数对稳态通道电流纹波、暂态总输出电流响应速度的影响,进而总结出三通道Buck+Boost交错并联双向DC-DC磁耦合变换器运行在Buck模式下的设计准则,即在设计这种变换器时,利用本文所给出的设计公式和设计区域设计相关参数。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杨玉岗李涛李海光刘俭佳
关键词:双向DC-DC变换器设计准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