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华

作品数:14 被引量:129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单胞菌
  • 10篇铜绿
  • 10篇铜绿假单胞
  • 10篇铜绿假单胞菌
  • 10篇假单胞菌
  • 8篇生物膜
  • 7篇氨溴索
  • 4篇铜绿假单胞菌...
  • 3篇沙星
  • 3篇细菌
  • 3篇细菌生物膜
  • 3篇膜形成
  • 3篇环丙沙星
  • 2篇盐酸氨溴索
  • 2篇生物膜形成
  • 2篇受体
  • 2篇天冬氨酸
  • 2篇脑炎
  • 2篇抗铜绿假单胞...
  • 2篇氨酸

机构

  • 1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14篇杨华
  • 12篇余加林
  • 8篇刘官信
  • 8篇李芳
  • 8篇陈波曼
  • 5篇胡琳燕
  • 4篇李禄全
  • 2篇蒋莉

传媒

  • 4篇中国抗生素杂...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全国围产医学...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被引量:42
2007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孔径为0.22μm的医用微孔滤膜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环丙沙星透过生物膜的量,并测定在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环丙沙星透过细菌生物膜的量。结果经过7d的连续培养后,铜绿假单胞菌可在微孔滤膜上形成均匀致密的生物膜。环丙沙星可缓慢透过细菌生物膜,8h左右达到平衡;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可以明显增加环丙沙星8h内透过生物膜的量。结论以医用微孔滤膜为载体可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氨溴索可以显著地促进环丙沙星对细菌生物膜的透过。
杨华余加林刘官信陈波曼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环丙沙星氨溴索铜绿假单胞菌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以及BF形成过程中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方法体外建立6h和1、3及6d等4个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通过绿色荧光蛋白(greenfluorescence protein,GFP)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1CLSM结合GFP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2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不断增加,前3d增加程度(19.6μm)明显大于后3d(6.1μm),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ral entropy,TE)在BF形成的6h和6d分别为:0.98±0.01和0.92±0.02,呈现下降趋势;1.00±0.009和1.06±0.027,虽变化幅度不大,但亦呈现逐渐增加趋势;0.7±0.08和4.3±0.09,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ISA程序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细菌BF结构的定量化分析也有助于探索BF形成过程与其生物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关键词: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及结构定量化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uginosa,PA)是我国医院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以及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现代微生物学观念的发展,认为该菌大多以生物膜 BF 形式存在。BF 形成之后,...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文献传递
盐酸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作用研究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 BF 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
李芳余加林杨华李禄全陈波曼
文献传递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与生物膜形成被引量:6
2006年
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系统是细菌依赖于群体密度的信号交流机制,细菌依靠该机制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协调统一的应答。目前对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已有较深入的研究,该菌的QS系统由两种相互作用的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HL)及非-AHI,分子调节系统组成,在转录或转录后水平上对细菌的群体行为作出调节。针对QS系统的抗生素将为治疗细菌生物膜感染带来广阔前景。
杨华余加林
关键词:细菌生物膜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早期黏附及胞外多糖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PA01菌株BF早期黏附及胞外多糖复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96孔板中pGFPuv转化PA01菌株的荧光强度,计算黏附率以表示干预对不同时间点细菌黏附的影响;利用罗丹明标记的麦胚凝集素(WGA)特异性结合细菌EPS,荧光显微镜下定性观察各组EPS的变化;利用硫酸-苯酚法定量各组细菌EPS的产量。结果8 h组,氨溴索高浓度干预后细菌的黏附率由0.72±0.17下降至0.49±0.08,t=4.03,P<0.05,与克拉霉素阳性对照组黏附率(0.50±0.06)相比,t=-1.19,P>0.05;氨溴索低浓度干预后黏附率也有下降,但不及高浓度组明显;其余时间组趋势与8 h组大致相似。罗丹明标记WGA可使胞外多糖显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氨溴索干预后EPS减少,稀薄;EPS定量实验,EPS总量(μg)/细菌干重(g)氨溴索干预组(477.82±7.90)较生理盐水对照组(523.76±10.12)有明显降低,t=8.76,P<0.05。结论氨溴索可显著减少PA01菌株黏附及产EPS的能力。
杨华余加林刘官信李禄全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氨溴索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3
2008年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structureanaly-z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①CLSM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②随着BF形成时间的延长,各层死菌比例逐渐增加,且死菌多分布于微菌落中心。③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显著增加,前3d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后3d;区域孔率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扩散距离呈逐渐增加趋势;结构熵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利用ISA程序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和BF各层细菌的生存状态。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关键词:生物被膜铜绿假单胞菌
机械通气新生儿气管导管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扫描电镜观察及其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关系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观察气管导管(endotracheal tube,ETT)表面细菌定植及生物膜(biofilm,BF)形成,探讨其与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2005年1至6月,经治的2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为研究对象,观察机械通气过程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收集第一次拔除或更换的 ET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 ETT 表面 BF(ETT-BF)形成情况及结构,并对 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①20例中13例机械通气前并不存在下呼吸道感染,在机械通气过程伴发了下呼吸道感染,并在整个机械通气期间持续存在;其中有9例 ETT 留置时间与机械通气时间一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3.6 d)。②SEM 观察发现留置时间超过1 d 的 ETT 表面细菌定植增加(12/20),3 d 左右细菌在 ETT 表面初步形成 BF,超过3 d 表面 BF 结构更加成熟复杂。③ETT 表面培养阳性14例(包括正常菌群4例),分离得到病原菌7种;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阳性13例(包括正常菌群1例),分离得到病原菌10种;其中7例 ETT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时分离得到同种菌种,其 ETT 留置时间为(3.2±1)d,占 ETT 培养阳性的50%。④ETT 表面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得到的 G^-细菌均对抗生素多重耐药。结论 ETT 表面细菌定植及 BF 形成与长时间机械通气新生儿伴发下呼吸道感染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ETT-BF 可能是其感染持续存在的一个病原来源。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禄全李芳杨华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生物膜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与单纯疱疹病毒脑炎的相关性被引量:1
2019年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脑炎是由抗NMDA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相关性脑炎,近10年逐渐被认识。该病临床表现多变,确诊需结合特征性临床表现、脑脊液和(或)血清抗NMDAR抗体阳性,其中脑脊液抗体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优于血清,早期免疫治疗效果较好。
杨华蒋莉
关键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单纯疱疹病毒脑炎免疫相关性NMDAR抗体介导抗体阳性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4
2008年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李芳余加林刘官信杨华
关键词:氨溴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