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珊

作品数:4 被引量:10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演替
  • 2篇植被
  • 2篇植被演替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微生物
  • 2篇酶活性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 1篇岩性
  • 1篇演替阶段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物量碳
  • 1篇石灰土
  • 1篇通径
  • 1篇通径分析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酶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亚...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王克林
  • 4篇杨珊
  • 3篇何寻阳
  • 3篇张伟
  • 3篇张伟
  • 2篇苏以荣
  • 2篇舒世燕
  • 2篇刘淑娟
  • 2篇张伟
  • 1篇潘复静
  • 1篇梁月明
  • 1篇叶莹莹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模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被引量:19
2010年
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Biolog_Eco生态培养平板技术,调查了喀斯特自然退耕(NT,撂荒)、人工种植经济林(CM,木豆-板栗)、免耕(PI,牧草-任豆)和传统耕作(MB,玉米-大豆)4种退耕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遗传分类和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退耕模式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细菌代谢模式,其中真菌群落更依赖于退耕模式,而细菌群落对季节变迁更敏感;短时期(6~7年)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中细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济林与牧草地土壤真菌遗传分类多样性显著高于撂荒和传统耕作地(P<0.05);免耕牧草地土壤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模式(P<0.05).因此,真菌遗传多样性和细菌代谢多样性较细菌遗传多样性对退耕模式响应更敏感;土壤细菌群落对季节的变化比真菌敏感;木豆-板栗经济林对维持土壤微生物遗传和细菌代谢功能多样性具有优势,是较好的退耕模式.
何寻阳苏以荣梁月明杨珊王克林
关键词:退耕模式土地利用微生物群落
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被引量:31
2011年
以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草地、乔灌林和次生林3种次生演替植被,并以原生林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探讨植被不同演替阶段土壤脲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植被演替阶段的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草地最高(0.462 mg.g-.1d-1),次生林次之(0.410 mg.g-.1d-1),灌木林再次(0.371 mg.g-.1d-1),原生林最低(0.194 mg.g-.1d-1);(2)在喀斯特区域,土壤脲酶活性与全钾、粘粒含量、容重、碳氮比(C/N)、碱解氮占全氮的比例(AN/TN)呈正相关(P<0.01),与其他指标,如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微生物碳、微生物氮等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与脲酶活性关系密切的理化性质有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粘粒含量及C/N、AN/TN等。并不是所有区域的土壤脲酶活性都与SOC、TN、AN、微生物量呈正相关,当土壤养分较高,即土壤中的氮量不再是作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时,脲酶活性有可能与之呈负相关。
刘淑娟张伟张伟张伟王克林舒世燕何寻阳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壤脲酶活性植被演替
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演替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1
2015年
采用经典统计分析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4种植被演替阶段(草丛、灌木林、次生林、原生林)表层(0—15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随植被正向演替的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整体表现为随植被正向演替而增加。而土壤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次生林>草丛≈灌木林>原生林,脲酶活性表现为:草丛≈次生林≈灌木林>原生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蔗糖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为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而从总效应来看,各因素对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较小;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因素和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全氮,但全氮对脲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负效应,而对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强烈的正效应。此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蔗糖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剩余通径系数均较大,说明存在其它未被考虑因素对其具有影响。
叶莹莹刘淑娟张伟张伟舒世燕杨珊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植被演替通径分析
岩性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喀斯特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30
2010年
选取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和岩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选取土壤的11项肥力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各样地的因子得分进行PCA排序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将11项指标归纳为土壤的综合肥力、土壤pH和全磷、有效磷和全钾4个因子.PCA排序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的综合肥力主要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撂荒有利于土壤综合肥力的提高;土壤pH和全磷主要受母岩性质的影响,沙页岩发育的红壤pH和全磷含量都低于石灰土;有效磷和全钾主要受施肥的影响.与全国总体水平相比,桂西北喀斯特石灰岩和砂页岩土壤均很缺乏有效磷和全钾.石灰土可通过施用铵态氮肥提高磷的有效性,红壤可通过施用石灰提高有效磷含量.另外,喀斯特石灰岩和红壤区都需注重施用钾肥以改善土壤肥力.
杨珊何寻阳苏以荣张伟张伟
关键词:桂西北石灰土红壤肥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