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旗
- 作品数:53 被引量:188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冶金工程更多>>
- 前列腺素E1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探讨
- 2018年
- 目的探讨在体外条件下前列腺素E1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凋亡的最佳浓度。方法提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P3-P5代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缺血清缺氧条件下进行培养,将前列腺素E1分别以0μg/L(对照组)、1μg/L、10μg/L、20μg/L、30μg/L、40μg/L、50μg/L、100μg/L的浓度作用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设置48 h,72 h二个时间点,用流式细胞检测的方法测定每个时间点及每个浓度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各个时间点中,质量浓度为1μg/L、10μg/L、20μg/L、30μg/L、40μg/L、50μg/L、100μg/L的前列腺素E1均可减少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凋亡,其中20μg/L浓度组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最低;前列腺素E1在作用48 h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率最低。结论体外缺血清缺氧条件下,前列腺素E1抗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最佳浓度是20μg/L,且其抗凋亡作用在48 h时达到高峰。
- 刘丛勇张露苏峰邓保平曾宽杨艳旗
- 关键词:前列腺素E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 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患者植入起搏器一例
- 2015年
- 患者男性74岁,因窦性停搏拟植入DDDR起搏器,术中发现孤立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心脏内科与心脏外科联合手术,拟经胸部小切口在胸腔镜引导下放置右房和右室心外膜电极。术中发现右室被脂肪组织包绕,被迫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直视下切开右房,以自行改造的心房引流管作为导引鞘管,在食管彩色超声引导下成功植入右室心内膜电极,心房电极缝于右房侧壁。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起搏参数正常。
- 雷娟周淑娴杨艳旗王铭辉曾宽江慧琦王景峰
- 关键词:心血管病窦性停搏
- 罕见1型猪链球菌感染导致心内膜炎的诊治:个案报道及文献复习
- 2022年
- 1型猪链球菌引发人类感染性疾病极其罕见,该型引发心内膜炎的病例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一例1型猪链球菌感染导致心内膜炎的诊治经过,并做相关文献复习,以增强和完善对该病菌所致心内膜炎的认识。
- 李婧雯江慧琦刘丛勇高敏楠唐芳杨艳旗
-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
-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强度和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分析被引量:50
- 2006年
-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强度包括淋巴结转移数量和淋巴结转移度。淋巴结转移度即术后病理证实的淋巴结转移数和切除淋巴结数的比值。这两个指标是评估食管癌分期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强度以及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因素,进而探讨淋巴结清扫术式。方法: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切除的120例食管鳞癌患者,术中按美国胸科协会(AST)Casson修订淋巴结分组清扫淋巴结。结果:120例胸段食管鳞癌清扫淋巴结2631个,平均每例22个。胸上段食管鳞癌向颈部转移的淋巴结转移度(20.9%)大于胸中段(12.9%)和胸下段食管癌(6.8%)(P<0.05)。胸下段淋巴结向腹部胃周转移淋巴结转移度(37.5%)大于胸中段(17.5%)和胸上段食管癌(7.1%)(P<0.05)。隆突淋巴结转移以中段多见。食管癌浸润深度、食管癌分化、食管环壁生长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强度显著相关(P<0.05),食管癌病变长度与转移强度不相关(P>0.05)。经右胸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后生存时间优于经左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术(P<0.05)。结论:食管癌术中应注意淋巴结转移强度高的区域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浸润深度、食管癌分化、食管环壁生长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强度的重要因素。在胸段食管癌淋巴清扫手术中,经右胸三野淋巴结清扫明显优于经左胸二野淋巴结清扫术。
- 卢珠明张华王铭辉崔东海杨艳旗黄洪铮
- 关键词:食管肿瘤淋巴结清扫术
- 比较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EuroSCORE Ⅱ风险评分系统在评估中国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评价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 EuroSCORE及EuroSCOREⅡ风险评分系统在预测中国心脏外科患者行心脏手术住院死亡率准确性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胸外科于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接受心脏手术的594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8例,女246例;平均年龄57.59±14.27岁.分别按additive EuroSCORE,logisticEuroSCORE及EuroSCOREⅡ计算每例患者的预测死亡率,按预测死亡率把患者分6组(Ⅰ组0~1.99%,Ⅱ组2%~3.99%,Ⅲ组4%~5.99%,Ⅳ组6%~7.99%,V组8%~9.99%,Ⅵ组大于10%),比较每组实际住院死亡率与预测死亡率.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进行检验,校准度使用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结果 594例患者住院死亡31例,实际住院死亡率5.22%,additive EuroSCORE预测死亡率3.46%±2.62%,logistic EuroSCORE预测死亡率3.61%±4.32%,EuroSCOREⅡ预测死亡率2.81%±4.26%.EuroSCOREⅡ低估了Ⅱ、Ⅳ、Ⅴ组住院死亡率,但在其余各组中均较好预测住院死亡率.EuroSCOREⅡ较additive/logistic EuroSCORE区分度好(AUC 0.727 vs.0.704,0.715),除logisticEuroSCORE的Hosmer-Lemeshow拟和优度检验(P<0.05)外其余两种方法校准度均较好(P>0.05).结论 EuroSCOREⅡ评分系统较适用于预测本中心心脏手术患者的住院死亡风险.
- 江慧琦王萌张书铭曾宽胡海宇华平杨艳旗
- 关键词:ADDITIVEEUROSCORELOGISTICEUROSCORE住院死亡率
- 体外培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用5-氮胞苷诱导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研究MSCs生物学特性和5-氮胞苷效能。方法将SD大鼠的骨髓采用贴壁法进行分离培养及传代增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CD29、CD45的表达,进行细胞成分鉴定。用5-氮胞苷体外诱导MSCs,观察其形态结构。用免疫组化检测肌钙蛋白T(cTnT)、结蛋白(Desmin),用RT-PCR检测心肌特异因子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的表达。结果贴壁法分离培养的MSCs生长稳定,增殖较快。经5-氮胞苷诱导后,MSCs形态发生变化,可见肌管样结构。免疫组化和RT-PCR证实MSCs经体外诱导发生了向心肌样细胞的分化。结论采用贴壁筛选法,简便易行,短期内可获得大量的纯度较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5-氮胞苷的诱导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趋势。
- 潘越江华平熊利华王铭辉杨艳旗陈炬张惠忠张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心肌样细胞
- 前列腺素E1干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旁分泌和迁移被引量:3
- 2018年
- 背景:目前还缺乏前列腺素E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和迁移影响的研究。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对细胞旁分泌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10μg/L前列腺素E1共培养,在3,6,9,12,24,48,72 h各时间点收集培养孔内上清液100μL,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采用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前列腺素E1干预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结果与结论:(1)前列腺素E1作用3 h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开始升高,作用24 h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2)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前列腺素E1作用后迁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显著增多(P<0.05);(3)结果可见,前列腺素E1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能提高它的迁移能力。
- 曾宽张露邓保平高敏楠江慧琦王萌邓宇斌杨艳旗
- 关键词:前列腺素E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细胞运动前列腺素E1旁分泌迁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小鼠梗死心肌组织上VEGF基因治疗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VEGF基因治疗和MSCs移植各对梗死心肌组织的影响。方法将相同基因背景的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成A、B、C三组。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MSCs组注射MSCs 4×106cells/50μl。AdVEGF组注射AdVEGF 5×107pfu 50μl。Control组(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M培养液50μl。移植前、移植后2、4周分别用超声检测心功能。病理中检测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新生情况。结果MSCs组移植2、4周后AdVEGF组与Control组相比,心功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0.01),而且病理提示大部分MSCs己向心肌样细胞分化。MSCs组和AdVEGF组都有促血管新生作用,MSCs组为(5.94±1.67)mm;AdVEGF组(13.59±1.08)mm,Control组(对照组)无新生血管出现。结论移植于梗死心肌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存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受体的心功能。
- 潘越江华平熊利华王铭辉杨艳旗陈炬张惠忠张华李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细胞VEGF基因细胞移植
- P53表达在胸腺瘤分型中的意义
- 2006年
- 目的探讨P53的表达在不同类型胸腺瘤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科2000年5月至2005年12月29例经病理证实的胸腺瘤手术切除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在胸腺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良性胸腺瘤7.70%,恶性胸腺瘤I型50.00%,胸腺癌100%。P53的表达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加(P<0.05)。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与胸腺组织学类型及是否伴有重症肌无力(MG)无关(P>0.05)。结论P53的表达在不同类型胸腺瘤中差异显著,对于判断胸腺瘤良恶性有重要参考价值。
- 华平陈炬张惠忠杨艳旗熊利华张华
- 关键词:P53蛋白表达胸腺瘤
-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与CD133和CD147表达的关系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组织中CD133与CD14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9%(40/77)和67.5%(52/77)。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r=0.295,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均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呈负相关(P<0.05)。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P>0.05)。CD133与CD147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315,P<0.05)。结论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和CD147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转移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它们的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 张惠忠魏益平华平杨艳旗熊利华陈炬刘金耿吴澄曹永科
- 关键词:肺肿瘤CD133CD147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