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芬
- 作品数:19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调节相关性分析
- 杨芬包军鲍一笑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炎症性肠病相关性及肠上皮细胞固有免疫调节
-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的关系及肠上皮细胞免疫调节机制,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炎症性肠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IBD患儿40例,其中克罗恩病(CD)23例,...
- 杨芬曾敬清周同许春娣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炎症性肠病儿童患者肠上皮细胞免疫调节
- 肠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探讨肠上皮细胞固有免疫分子DC-SIGN表达,以及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的调节作用。建立Hp感染后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DSS组、Hp+DSS组,于建模后7d处死小鼠,取小鼠病变结肠组织及脾脏,分别分离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脾脏细胞。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HE染色,进行组织损伤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离体小鼠肠上皮细胞以及脾脏中树突状细胞(DC)的DC-SIGN、MHCⅡ、CD86表达;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细胞的IFN-γ、IL-4分泌状况。结果显示,相较DSS结肠炎组肠黏膜组织DC-SIGN高表达,Hp感染的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组织DC-SIGN出现低表达,且小鼠结肠炎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减轻于DSS结肠炎组。此外,小鼠离体肠黏膜上皮细胞以及脾脏中CD11c^+DC的DC-SIGN表达也均低于DSS结肠炎组,并伴随MHCⅡ、CD86相应下调。进一步发现,Hp感染的结肠炎小鼠脾脏CD4^+T细胞IL-4分泌及全身炎症程度均低于DSS结肠炎组。结果提示,Hp感染可下调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减轻由后者介导上皮细胞的肠黏膜促炎作用和损伤,这一状况可能与Hp感染引发肠道黏膜以及全身炎症免疫状态下调或改变有关。
- 杨芬曾敬清苏林王歆琼章丽雅吴菁任建敏刘伟周同许春娣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肠上皮细胞
- 细菌溶解产物预防支气管哮喘儿童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8
- 2020年
- 目的观察细菌溶解产物对于支气管哮喘儿童并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20例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将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仅采用常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细菌溶解产物治疗(3.5 mg/d,每月10 d,连续3个月),连续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9个月、12个月时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哮喘累计发作次数、喘息累计发作天数及鼻塞发作次数,记录两组患儿血液淋巴细胞亚群及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2.89±1.07、4.30±1.06)低于对照组(3.50±1.282、5.00±1.2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哮喘发作次数(0.36±0.65、0.44±0.71)低于对照组(0.68±1.12、1.00±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鼻塞发作次数(0.36±0.65、0.45±0.78)低于对照组(0.36±0.65、0.76±0.9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3个月随访患儿血清CD3^+%、CD4^+%、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3^+%、CD4^+%、CD4^+/CD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患儿的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溶解产物治疗期间共报道5例不良事件,均轻微短暂,未导致受试药品停用。结论应用细菌溶解产物可以预防支气管哮喘儿童并发呼吸道感染,可显著减少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生次数、喘息发作次数、鼻塞发作次数和喘息累计发作天数,增强细胞免疫机能,且安全性较高。
- 杨芬华丽刘海沛何亚芳王一卉包军陈嫕
- 关键词:儿童支气管哮喘呼吸道感染细菌溶解产物淋巴细胞亚群
- 住院患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大环内酯类耐药情况及临床诊治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 总结2023年4月至10月呼吸科住院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率,并分析该段时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及治疗特征。方法 采集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住院当日咽拭子标本,行tNGS病原体及MP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检测,分析MP阳性率及大环内酯类耐药率。MPP患儿根据所处月份分为平日组(6月)和流行高峰组(9月);根据是否检出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比较各组间患儿临床特征。将耐药组分为平日耐药组和流行高峰耐药组,比较两组间治疗差异。结果 在1 42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男686例、女739例,中位年龄为6(3~8)岁。MP阳性率57.1%(813例)。4至10月各月份间M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MP阳性率逐月上升(12.5%~71.6%)。813例MPP住院患儿中627例检出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突变,MP总耐药率为77.1%。MP非流行期(4~6月)的耐药率93.9%,流行高峰期(8~10月)耐药率显著降低,为71.9%。4至10月各月份间MP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平日组76例,流行高峰组189例。与平日组相比,流行高峰组住院天数延长,CRP和LD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组64例,耐药组201例。与敏感组相比,耐药组住院天数延长,LDH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例耐药MPP患儿中,平日耐药组71例,流行高峰耐药组130例。与平日耐药组相比,流行高峰耐药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后退热所需时间更长,四环素类抗生素使用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23年8—10月为MP流行高峰,感染率高于平日,但住院患儿的MP耐药率低于平日。与平日相比,流行高峰期的MPP免疫应答反应更强,表现为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更高的炎症指标,需考虑存在新突变的可能。大环内酯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流行高峰期耐药MPP治疗效果欠佳,需要加用四环素类药物控制感染。
- 顾雨瞳杨芬叶剑敏华丽李菁丁国栋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
- 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大环内酯类耐药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患儿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3月至9月在儿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耐药重症组和耐药非重症组,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SMP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224例大环内酯类耐药MPP患儿,耐药重症组132例,男65例、女67例,中位年龄7.0(5.0~9.0)岁;耐药非重症组92例,男46例、女46例,中位年龄7.0(5.0~9.0)岁。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发热时间延长,D-二聚体水平升高及肺实变是预测大环内酯类耐药S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乳酸脱氢酶、IgE水平升高,可能与耐药SMPP发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发热时间、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对于预测大环内酯类耐药SMPP的发生均有中等诊断价值(AUC>0.8,P<0.05)。所有耐药MPP患儿经治疗后痊愈出院。耐药重症组住院天数为7.0(6.0~9.0)天,显著长于耐药非重症组[6.0(5.0~7.0)天];耐药重症组住院费用12 283(10 836~15 012)元,明显高于耐药非重症组[9 769(8 756~11 642)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环内酯类耐药SMPP发热时间及住院天数长,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肺部影像学改变重,给患儿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更沉重。
- 陈梦雪李京阳杨芬田野李菁丁国栋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耐药重症肺炎儿童
- DC-SIGN在炎症性肠病肠黏膜上皮细胞表达及与肠黏膜损伤的关系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表型分子DC-SIGN在炎症性肠病(IBD)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IBD患儿32例,其中克罗恩病18例,溃疡性结肠炎14例;10例正常对照儿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人肠上皮细胞株NCM460经LPS(50 ng/ml)刺激,Western-Blot印迹、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肠上皮细胞DC-SIGN以及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分析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IBD及其肠黏膜损伤的关系。结果 DC-SIGN在正常对照儿童肠黏膜组织中基本不表达或低表达,而IBD患儿肠黏膜组织中表达增强,并以肠黏膜上皮细胞为主,其中克罗恩病为61.11%(11/18),溃疡性结肠炎为50.00%(7/14),与正常对照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表达与IBD患儿的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r=0.475,P<0.01)。体外培养肠上皮细胞经LPS刺激后DC-SIGN表达增强,且CD80、CD86表达相应上调。结论 IBD患儿肠上皮细胞表达DC-SIGN,与细胞转分化有关;DC-SIGN可能介导肠上皮细胞在IBD及肠黏膜损伤中发挥DC样的免疫调节作用。
- 曾敬清林凯苏林杨芬王歆琼刘伟吴菁周同许春娣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
- 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调节相关性分析
- 杨芬包军鲍一笑
- 关于近10年中国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临床病例荟萃分析
- 杨芬包军鲍一笑
- 免疫增强剂OM-85在预防哮喘儿童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 观察免疫增强剂OM-85在预防哮喘儿童并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门诊及住院诊断哮喘临床缓解期的1~5岁患儿120例,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用药...
- 杨芬包军鲍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