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茹
- 作品数:12 被引量:110H指数:4
-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膜下滴灌水稻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及适宜灌溉强度的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膜下滴灌水稻在干旱/半旱区(新疆、宁夏)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而优化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是其实现高产的前提。为此,本研究于石河子地区通过设置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为期一年的小区试验,旨在为膜下滴灌水稻获得高产高效的毛管配置模式和灌溉强度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品种和灌溉强度因素,群体整齐度以1膜4管8行配置(R_1)最优,其次是1膜2管8行配置(R_2),1膜1管8行配置(R_3)最差。R_2模式通过促进近滴灌带行位株穴的生长发育来弥补远滴灌带行位株穴生长发育,最终R_2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与R_1差异不显著;由于R3模式下距滴灌带第3行位和第4行位的株穴生长严重受限,进而导致R_3模式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显著低于R_1和R_2模式;总体而言,增加灌溉强度有利于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发育。在砂壤土质条件下,膜下滴灌水稻为获得较高的谷物产量,毛管间距以40~80cm为宜。关键生育期灌溉强度为抽穗前11mm/d,抽穗后需维持更高的灌量,可以考虑维持在20~25mm/d。
- 何海兵杨茹武立权马富裕无
- 关键词:水稻膜下滴灌生长发育
- 干湿交替灌溉制度下纳米修复材料对杂交籼稻籽粒Cd累积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21年
- 干湿交替灌溉具有节水高产特性,但在重金属Cd污染稻田,干湿交替灌溉常导致稻米Cd含量>0.20 mg·kg^(-1),通过添加钝化剂可能对水分高效利用及优质稻米生产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为此,本研究以吸收能力较强的籼型亚种为试材,在前期筛选出的高积累品种(深两优1813)和低积累品种(两优6206)基础上,于Cd轻度污染稻田设置灌溉制度和钝化剂双因素多水平处理开展大田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灌溉下,成熟期土壤有效态Cd含量较移栽前降低17.13%~61.01%,而传统淹灌水稻的降低幅度为-43.45%~21.07%,干湿交替灌溉较传统淹灌表现出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P<0.05).水稻植株地上部各器官Cd含量则表现为干湿交替灌溉处理明显高于传统淹水灌溉处理.不同钝化剂处理相比较,多孔纳米陶瓷+石灰处理对于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籽粒Cd含量效果最好,显著优于多孔纳米陶瓷、石灰+有机肥、石灰+生物炭、石灰及不施任何钝化剂处理(P<0.05).深两优1813和两优6206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下的籽粒Cd含量分别为0.23~0.24 mg·kg^(-1)和0.16~0.21 mg·kg^(-1).产量在灌溉制度、品种、钝化剂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干湿交替灌溉的籽粒Cd含量在多孔纳米陶瓷+石灰组合模式下存在超标风险(深两优1813品种为0.24 mg·kg^(-1);两优6206品种为0.21 mg·kg^(-1)),但通过选用低积累品种,籽粒Cd含量具有可预见性的达标(<0.20 mg·kg^(-1))潜力.因此,干湿交替灌溉+多孔纳米陶瓷和石灰组合修复模式+低积累品种可视为Cd轻度污染稻田节水高产优质稻米的调优生产模式.
- 杨茹陈馨睿张颖崔俊义武立权马友华马友华何海兵
- 关键词:杂交籼稻干湿交替灌溉镉(CD)
- 干湿交替灌溉下氮素形态对水稻花期光合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7年
- 干湿交替灌溉(节水栽培)水稻较传统淹灌栽培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潜力,其高产形成除因土壤水分改变有关外,可能还与根区水分变化引起的土壤氮素形态改变有关。该研究于2016年通过设置传统淹灌(W_1)和干湿交替灌溉(W_2)水分处理,以及氮素形态配比[硝态氮∶氨态氮=100∶0(N_1)、50∶50(N_2)和0∶100(N_3)]处理,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探讨水分与氮素形态互作对水稻花期光合生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W_2水分处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光合生产能力、收获指数、氮素收获指数以及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W_1处理,其N素累积量略低于W_1处理。(2)在不同氮素形态之间,N_2处理的产量水平显著高于N_3和N_1处理,这主要是N_2处理加强了水稻物质转运以及光合生产能力,其中叶片含氮量和N素浓度提高可能是N_2处理呈现出高光合性能的重要原因。(3)氮素利用效率以N_1处理最高,随后依次分别为N_2和N_3处理。研究发现,土壤水分与氮素形态对促进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收获指数等形成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且W_2N_2处理的效应较其他处理更明显。
- 何海兵杨茹吴汉尤翠翠朱德泉时强强武立权
- 关键词:水稻氮素形态光合生理氮素积累与分配籽粒产量
- 提高农学类专业学生实验安全意识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初探
- 2023年
- 提高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对于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在实验课前讨论分析近期高校发生的实验安全事故,课中纠正其不规范操作行为,课后让其自主搜集实验室内外存在的安全隐患,并结合优化的考核方式,将安全意识形态、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技术原理均规范纳入最终的实验课程成绩中,从而实现“安全意识培养全程化+考核方式过程化”的实验课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近2年在农学类专业应用,表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客观的验证了创新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有力的支撑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 杨茹何海兵车钊赵良侠张璨
- 关键词:实验课创新教学
- 水分调控下滴灌春小麦穗发育特性及其空间分异性研究
- 【目的】通过探讨滴灌春小麦在不同灌量强度下,穗发育的热效应特征、籽粒灌浆特性及维管束系统的发育状况,提出灌溉强度对滴灌春小麦高产的调控方案,为滴灌春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试验...
- 杨茹
- 关键词:春小麦发育特性水分调控
- 文献传递
- 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探究播量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生长、冠层光分布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6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量处理[300kg.hm-2(M1)、375kg.hm-2(M2)、450kg.hm-2(M3)、525kg.hm-2(M4)、600kg.hm-2(M5),以450kg.hm-2的畦灌为对照(CK)]开展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产量与播量呈单峰曲线关系,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M3处理产量最高,比CK增产29.3%。随播量增加,光合势(分蘖至灌浆)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在开花至灌浆期,M3处理光合势和生长速率最大。综合以上结果,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北疆地区滴管春小麦播量为450kg.hm-2时,能够获得高产、稳产。
- 廖江马富裕樊华杨茹熊乐罗亚峰
- 关键词:播量滴灌春小麦光分布
- 滴灌春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被引量:16
- 2012年
- 为了解滴灌春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以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应用Logistic方程对畦灌、滴灌以及底墒水+滴灌三种灌溉模式下春小麦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底墒水+滴灌、滴灌相对畦灌能够延长春小麦籽粒灌浆持续时间,推迟最大灌浆速率到达时间,尤以底墒水+滴灌作用最明显。灌溉模式对籽粒灌浆各时段参数的影响在品种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 杨茹马富裕何海兵廖江熊乐崔静樊华
- 关键词:春小麦滴灌灌浆特性
- 水稻规模化种植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评估被引量:4
- 2016年
- 水稻规模化种植已成为水稻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对安徽省霍邱县300个种植大户展开系统问卷调查,分析水稻规模化种植者年龄结构分布、种植规模大小、种植模式及其产量水平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种植者年龄分布主要介于40~60岁,合作社经营模式(H3)年龄更趋于年轻化,且H3模式的产量水平和经济效益均明显高于普通大户(H1)和家庭农场(H2)种植模式;平均种植面积以H3最大,其后依次为H2和H1。深入分析认为:年龄偏老龄化和种植面积过大是限制高产形成的重要因子之一。在机插及直播水稻条件下,经济效益分别较人工手插秧高出27.13%~36.85%和17.45%~22.40%。综上所述,在增大轻简栽培水稻(机插和直播水稻)比重基础上,以合作社经营模式为主的种植大户可能是进一步提高水稻规模化生产潜力的重要突破口。
- 何海兵杨茹薛明明武立权
- 关键词:水稻规模化种植
- 水分和氮肥管理对灌溉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3
- 2016年
- 随着人们对稻米需求量日益增加,水稻(特别是优质稻米)产出需保持逐年增长趋势,但水资源紧缺及水稻生产中过量氮肥投入致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等因素均阻碍水稻生产。因此,水稻生产当前面临的矛盾是如何在减少资源(水分和氮素)投入条件下产出更多优质稻米,节水省氮栽培模式下获得高产优质稻米是未来水稻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笔者回顾水分管理制度(节水栽培模式、灌溉模式及土壤含水量)、氮肥管理制度(施氮量和施氮方法)及水氮协同管理对灌区水稻产量、品质和水/氮资源利用效率的调控效应,阐明水氮互作对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的生理生态调控机制,提出灌区优质高产高效水稻实现过程中潜在的关注点及相应的研究构想。
- 何海兵杨茹廖江武立权孔令聪黄义德
-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利用效率优质稻米
- 水分调控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探明水分调控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1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以新春6号和新春19号为参试品种,设置3000m3/hm2(W1)、4500m3/hm2(W2)、6000m3/hm2(W3)、7500m3/hm2(W4)4个灌量处理研究灌溉量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灌浆持续时间呈现延长的趋势,而灌浆速率呈现递减的趋势;两品种均表现为W3处理(全生育期灌水6000m3/hm2)的粒重最高;新春19号各灌浆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新春6号,说明新春19号较新春6号对水分胁迫较为敏感;籽粒千粒重与灌浆渐增期持续天数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灌水量6000m3/hm2能有效促进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使得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并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 杨茹廖江何海兵马富裕
- 关键词:滴灌春小麦水分调控灌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