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国莉

作品数:46 被引量:176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4篇肝炎
  • 21篇乙型
  • 21篇慢性
  • 19篇乙型肝炎
  • 15篇慢性乙型
  • 13篇慢性乙型肝炎
  • 11篇核苷
  • 10篇病毒
  • 8篇类似物
  • 7篇疗效
  • 7篇核苷(酸)类...
  • 7篇肝炎患者
  • 7篇感染者
  • 6篇乙型肝炎患者
  • 6篇慢性乙型肝炎...
  • 6篇抗病毒
  • 6篇恩替卡韦
  • 5篇衰竭
  • 5篇慢性HBV感...
  • 5篇抗病毒治疗

机构

  • 46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中山大学
  • 2篇广东国际旅行...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46篇林国莉
  • 33篇崇雨田
  • 24篇吴元凯
  • 21篇李向永
  • 15篇高志良
  • 13篇揭育胜
  • 8篇时红
  • 7篇黄明星
  • 6篇庞毅华
  • 6篇李新华
  • 5篇朱建芸
  • 5篇赵志新
  • 4篇敖云龙
  • 4篇杨柳青
  • 4篇张秀娟
  • 4篇柯伟民
  • 4篇陈淑如
  • 4篇杨方集
  • 4篇罗杰
  • 3篇彭晓谋

传媒

  • 5篇广东医学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新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海峡预防医学...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旅行医学科学
  • 1篇肝博士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肝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与重叠嗜肝病毒感染及HBV e系统状态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为了查清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与重叠感染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 (HBV)e系统状态的关系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慢性乙肝的死亡率。方法 用ELISA法检测慢性乙肝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时重叠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以及HBVe系统的状态。结果 在慢性乙肝病程中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的 2 19例患者中 ,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的重叠感染率分别为 1. 4 % (3 /2 19)、9.6 % (2 1 2 19)、1.8% (4 2 19)和30.1% (6 6 / 2 19) ,重叠嗜肝病毒的感染率之和为 4 2.9% (94 2 19)。其中 ,以戊型肝炎病毒为主 ,并且近10年来感染率基本没有改变。原因未明者为 5 7.1% (12 5 2 19)。HBeAg和抗 HBe的阳性率在甲、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组分别为 17.0 % (16 94 )和 5 4.0 2 % (5 1 94 ) ;原因未明组分别为 2 7.2 %(34 /12 5 )和 4 7.2 % (5 9/12 5 ) ,两组之间HBeAg和抗 HBe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研究结果提示 ,重叠嗜肝病毒感染是发生致死性重型肝炎的重要原因 ;严格饮食卫生和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可降低慢性乙肝的死亡率。
柯伟民林国莉叶一龙赖箐李建国
关键词: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肝病HBVE系统
抗病毒治疗对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疾病谱构成比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住院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疾病谱构成比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 619例慢性HBV感染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入院前是否有抗病毒治疗情况分为抗病毒组(n=279)和对照组(n=1 340);根据是否按医嘱规范治疗,将279例抗病毒患者分为规范抗病毒组(n=198)及不规范抗病毒组(n=81);再根据入院时HBV DNA水平不同(≥100IU/ml或<100IU/ml),将198例规范抗病毒组患者细分为HBV DNA阳性组(n=66)及HBV DNA阴性组(n=132),并分别比较两组的疾病谱构成比的分布情况。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抗病毒组与对照组的疾病谱构成比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抗病毒组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慢性乙型肝炎(重型)的比例低于对照组(10.0%vs 25.9%,P<0.05;3.6%vs 13.4%,P<0.05),而诊断为乙肝肝硬化的比例高于对照组(74.2%vs 44.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规范抗病毒组与不规范抗病毒组的疾病谱构成比分布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范抗病毒组中HBV DNA阳性及阴性亚组的疾病谱构成比分布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且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确实可以减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肝炎活动而住院的比例,从而改变住院慢性HBV感染者的疾病谱构成比。
揭育胜林国莉李新华李向永吴元凯黄明星崇雨田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疾病谱
A19.39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离体肝组织病理特点
我国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于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是决定患者病情变化的基础,所以对出现肝功能衰竭患者的肝组织进行病理特点分析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往虽然已有文献对肝功能衰竭病例的肝组织病理...
崇雨田林国莉赵志新彭晓谋陈雪娟高志良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离体肝组织病理
文献传递
基于Cx32探讨六味地黄丸增效自杀基因抗肝癌的缝隙连接机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丸对大鼠肝癌细胞株CBRH7919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32及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机制。方法:六味地黄丸(32g·kg·d^-1)与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大鼠,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采用不同浓度的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分别对CBRH7919细胞进行处理。实验分为4组,即空白组(体积分数为10%空白鼠血清),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高、中、低浓度组(10%,5%,2.5%含药鼠血清)。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肝癌细胞Cx32蛋白及mRNA表达,应用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各组肝癌CBRH7919细胞GJIC功能。结果:(1)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各浓度组对CBRH7919细胞Cx32的表达具有浓度依赖性上调作用(P<0.05,P<0.01),尤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多。(2)Real-timePCR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各剂量组均可提高Cx32mRNA表达(P<0.05,P<0.01),且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3)光漂白恢复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六味地黄丸各组的平均荧光恢复率高于空白组,并呈现出一定的浓度依赖趋势。结论:六味地黄丸增强自杀基因旁杀伤效应的机制与缝隙连接有关,可能是通过增加CBRH7919细胞Cx32在细胞膜上的定位,提高Cx32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增强GJIC功能而达到增效作用。
易华苏俊芳李雪吴绍峰赵婷秀李巧邹一丹林国莉杜标炎
关键词:肝癌细胞六味地黄丸血清药理学
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比较一线抗乙肝病毒药物替诺福韦(TDF)与恩替卡韦(ETV)初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比较TDF组33例及ETV组65例的CHB初治患者,具体为两组治疗前后第4、12、24、36、48、60周HBV DNA水平、不可检测率和累积不可检测率,ALT水平和累积复常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HBV DNA的对数水平(IU/m L)在第4周时ETV组明显低于TDF组(TDF:4.26±1.37 VS ETV:3.47±1.06,P=0.005),其余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累积不可检测率、ALT累积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114;0.656)。两组中各时间点CK超过2倍正常上限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两组内前后比较显示,HBV DNA水平进行性下降、HBV DNA不可检测率进行性上升,且在24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内ALT复常率也在12周之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国大陆NA初治的CHB,TDF或ETV治疗均能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为指导抗病毒治疗方案选择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黄明星时红林国莉陈淑如揭育胜李新华吴元凯崇雨田
关键词:替诺福韦恩替卡韦
ADV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替比夫定优化治疗48周疗效分析
2013年
目的 比较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疗效欠佳患者采取继续ADV治疗与联合替比夫定(LdT)优化治疗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 选取ADV疗效欠佳患者40例,将其分为两组,1组继续ADV治疗(对照组),另1组联合LdT治疗(优化组),比较两组患者继续治疗至96周时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147例门诊服用ADV的患者治疗至48周时有75例患者出现ADV疗效欠佳,其中19例继续ADV治疗,21例联合LdT优化治疗,另35例患者接受其他方案治疗.优化组治疗至96周时ALT复常率为55.6% (5/9),与对照组的42.9% (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降幅均值为(1.6±1.9) log10 copies/ml,与对照组的(0.3±1.4) log10 copies/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阴转率为66.7%(14/21),与对照组的31.8%(6/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为5.0% (1/20),与对照组的7.1% (1/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化组病毒学突破率为0,与对照组的21.1% (4/1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期间耐受性、依从性良好,8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无因严重不良反应导致停药的患者.结论 ADV酯疗效欠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联合替比夫定优化治疗安全有效.
李向永尤旭林国莉吴元凯揭育胜时红熊庭婷庞毅华高志良崇雨田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
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二例
2016年
病例1,男,43岁,因“下胸壁疼痛5年,腰背疼痛2年余”于2014年7月入院。近5年身高下降5cm。患者外院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予沙利度胺、益赛普及塞来昔布治疗3个月,上述疼痛无好转。既往病史:发现乙肝表面抗原(HBsAg)(+)20余年,曾予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2006年改为阿德福韦酯(ADV10mg,每日1次),2014年3月改为恩替卡韦(0.5mg,每日1次)治疗至今。
杨方集吴元凯陈淑如林国莉李向永崇雨田
关键词:阿德福韦酯范可尼综合征低磷血症
我国社区爆发流行前甲型H1N1流感流行特征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甲流)在我国出现社区局部爆发前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口岸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5月10日~2009年6月10日公开发布的的我国甲流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甲流确诊病例111例,年龄分布及临床表现与其他国家相似,96例输入性病例中海外中国籍人员和美籍华人占63.1%,70.2%出发地为美国,入境口岸有北京等11个;7例发病者主动申报病情,20例在入境检疫现场被动发现,非入境检疫现场的输入性病例中29 2%、39.6%的发病时间分别为入境后第2、3天,80.0%二代病例由于社交活动被传染。结论依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国境卫生检疫可以有效地履行防控职责。
梁少军林国莉欧阳仙詹浪生袁敏玲谢仕明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口岸卫生检疫
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HBV相关指标的监测和抗病毒治疗现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了解非肝病专科对慢性HBV感染者应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前后HBV相关标志物的监测和抗病毒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9年在中山大学各附属医院住院的这类特殊病例的HBV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40例中,仅58.6%进行了相对规范的随访,23.6%进行了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肝损害发生率54.3%,肝衰竭相关病死率13.6%;规范随访组的肝损害发生率(45.1%)显著低于不规范随访组(67.2%)(P=0.043),但肝衰竭相关病死率无差异(P=0.949);结缔组织病患者的规范随访率显著低于恶性血液病(P=0.013)和肾病综合征者(P=0.021)。结论非肝病专科医师对慢性HBV感染者使用细胞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后的HBV相关指标监测、抗病毒治疗有待规范。
吴元凯林国莉李向永揭育胜崇雨田
替比夫定和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44周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是我国常用的强效抗病毒药物,探讨其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实际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LdT组50例、ETV组52例的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14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24、36、48、72、96和144周时HBV DNA定量水平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及观察终点时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完全病毒学应答率(CVR)、病毒学突破率(VBT)指标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第12、24、36周HBV DNA定量水平LdT组患者均高于ETV组,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ETV组高于LdT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第48、72、96、144周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的中位时间;LdT组为24.0(12.0~92.0)周,大于ETV组的12.0(4.0~52.0)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dT组中有9例(18.0%)CK曾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3&#215; ULN)以上,而ETV组则仅有2例(3.9%)CK大于3&#215; UL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终点比较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ETV初始单药治疗CHB患者比LdT能更快、更强抑制HBV复制且CK升高率较低,但ETV与LdT抑制HBV的远期疗效(大于36周)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CVR和VB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黄明星吴元凯时红揭育胜李向永林国莉崇雨田
关键词:恩替卡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