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岛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青岛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葡萄砧木“F-242”离体器官再生体系建立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以葡萄砧木品种"F-242"试管苗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植体类型(叶片、茎段、叶柄),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基本培养基、暗培养时间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激素及其浓度配比、基本培养基等对"F-242"不定芽诱导率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外植体以茎段的不定芽诱导率为最高,其次是叶柄。茎段再生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IBA0.05mg/L,诱导率最高可达30%。前期暗处理对不定芽的诱导影响显著,2周为最佳的暗培养时间。
- 刘伟林志强薛仁镐李希东刘新
- 关键词:不定芽
- NO和H_2O_2提高葡萄抗霜霉病的生理作用机制被引量:12
- 2011年
- 以对霜霉病具有不同抗性的3个葡萄品种Fredonia、西拉和赤霞珠为材料,研究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在调控葡萄抵御霜霉病菌感染过程中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接种葡萄霜霉病菌后3个葡萄品种叶片中NO和H2O2含量均有猝发现象,H2O2猝发早于NO,抗性强的品种Fredonia的变化快而显著;外施一定浓度的NO供体硝普钠(SNP)和H2O2均可减缓霜霉病菌侵染过程,降低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并且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抗性弱的葡萄品种赤霞珠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和几丁质酶(Cht)活性,增强葡萄过敏性坏死反应;而NO和H2O2的清除剂2-4,4,5,5-苯-四甲基咪唑-1-氧-3-氧化物(cPTIO)和抗坏血酸(As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感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推测NO和H2O2可以通过提高POD、PAL、Glu和Cht病程相关蛋白活性,进而增强葡萄对霜霉病的抗性。
- 林志强郭秀萍车永梅卢江刘新
-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NOH2O2病程相关蛋白抗病性
- 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感染霜霉病菌后几种信号分子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 <正>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Ber.et de Toni)引起的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是葡萄生产中最严重的真菌病害之一。在酿酒...
- 林志强赵方贵侯丽霞刘新
-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抗病性信号分子
- 文献传递
- 葡萄感染霜霉病菌后几种信号物质的变化被引量:5
- 2010年
- 以3个抗病性不同的酿酒葡萄品种(‘西拉’>‘霞多丽’>‘赤霞珠’)叶片为材料,检测霜霉病菌侵染后几种病原相关信号物质,如脱落酸(ABA)、过氧化氢(H2O2)、一氧化氮(NO)、茉莉酸(JA)和乙烯(ETH)等的变化,以探讨葡萄抵御霜霉病菌的信号转导机制。结果表明,H2O2和NO是葡萄感应霜霉病菌的早期信号分子,且抗性较强的品种‘西拉’的变化最为明显;JA和ABA是抗性较差品种‘赤霞珠’应答霜霉病的信号组分。而3个抗性不同葡萄品种的乙烯变化无明显差别。推测H2O2、NO、JA和ABA均参与了葡萄对霜霉病菌的防御反应,但不同品种间信号转导组分可能存在差异。
- 林志强李希东侯丽霞张英昊刘新
-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信号物质抗病性
- NO和H2O2参与葡萄抗霜霉病过程及其生理作用机制的研究
- 由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Berk.Et Curtis)Ber.et de Toni)引起的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真菌病害,在葡萄的栽培和生长过程...
- 林志强
- 关键词:葡萄霜霉病酶蛋白
- 文献传递
- 三个葡萄品种叶片中激素变化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以贝达(抗寒性较强)、赤霞珠(抗寒性中)和梅鹿辄(抗寒性较弱)3个葡萄品种的1 a生枝条为材料,测定不同低温胁迫(-15、5℃)下叶片中4种内源激素ABA、IAA、GA、iPA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3个葡萄品种叶片中ABA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IAA、GA、iPA则显示出先降低后有所升高的变化;ABA与IAA、GA、iPA的比值总体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其变化数值与温度呈负相关。抗寒性强的品种贝达叶片中ABA/GA、ABA/IAA均大于抗寒性差的品种梅鹿辄,其中ABA/GA和ABA/IAA的变化与抗寒性关系最为密切。据此推断,ABA/GA和ABA/IAA可以作为判断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指标。
- 曲凌慧林志强车永梅谢鹏刘新
- 关键词:葡萄抗寒性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