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乃昌
- 作品数:46 被引量:468H指数:15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高原鼢鼠种群生态学研究被引量:5
- 1993年
- 应用标志流放法对高原鼢鼠种群进行的三年研究表明,其种群数量年内呈增长趋势,年间呈非周期性波动;不同季节雌、雄行为特点差异较大;迁移扩散多数发生在每年10月以后;交配期主要是雄体挖掘寻找配偶;雄体迁入、迁出比率较大。
- 张堰铭周文扬樊乃昌张道川
- 关键词:高原鼢鼠种群动态鼠科生态学
- 高原鼠兔地面活动观察被引量:7
- 1990年
- 应用耳标法标记动物,用Sharp pc-1500计算器作为事件记录器,对高原鼠兔的地面活动进行了研究。寒冬,鼠兔的日活动为9小时,4月为11—12小时,夏季地面实际活动时间较短。夏季日活动明显地具有两个峰期;进出洞频次,1月,日进出洞20—30次,4月,雄体日进出洞97—161次;地面活动以取食为主,取食时间在草盛期远短于草返青和枯黄期;取食行为次数占全部洞外活动记录次数的44.5%。8月,日实际取食时间为200—240分钟。对行为格局的分析表明,幼体花费在坐、移动、自我修饰等非社会行为方面的时间明显多于成体。
- 樊乃昌窦丰满
- 关键词:高原鼠兔生态
- 艾虎对猎物和捕食者气味的反应被引量:4
- 2006年
-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双通道选择实验确定艾虎(Mustelaeversmanni)在通过不同气味源的场所中的取食量以及利用时间和利用频次,由此分析捕食者气味和猎物气味对艾虎取食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无任何气味源存在时,艾虎在对照气味和对照气味组这两个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基本一致。在猎物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气味和对照气味组及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气味和对照气味组的两组实验中,艾虎在通过猎物气味的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与对照气味场所中比较也无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天敌动物赤狐(Vulpesvulpes)气味存在的条件下,艾虎明显减少在通过赤狐气味的场所中的取食量、活动时间和活动频次。同时,当间接捕食风险天敌动物赤狐气味存在时,艾虎明显增加了总的取食量,减少了在巢箱中居住的时间,而将更多的时间停留在无风险的场所中,这说明艾虎能够利用天敌动物赤狐的气味,采用增加取食量和减少高风险区域活动时间的策略来降低被捕食风险。
- 杨生妹魏万红殷宝法樊乃昌周文扬
- 关键词:气味捕食者猎物
- 高原鼢鼠对草场的危害及防治阈值的探讨被引量:10
- 1990年
- 本文通过高原鼢鼠对草场形成危害的途径及造成牧草损失的测算,根据投入与产出的价值,建立高原鼢鼠防治的经济阈值模型(Economic threshold mould),进而求得海北高寒草甸上高原鼢鼠的防治阈限为x=4.18。确定地下害鼠经济阈值的方法具有普遍性,本防治阈值模式适用于高寒草甸草场,为我们对该害鼠的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 陶燕铎樊乃昌景增春
- 关键词:高原鼢鼠草场防治阈值
- 繁殖期高原鼠兔的攻击行为被引量:13
- 2000年
-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ae)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雌雄动物的攻击水平基本相同 ,同性个体间的攻击性明显高于异性个体间。雌雄动物具有不同的攻击模式 ,雌性个体遇到陌生个体首先以攻击中的进攻和追逐为主 ,然后通过相互接触确定个体的性别 ,若为同性个体 ,以防御为主 ,若为异性个体 ,则有防御和亲昵两种选择 ;雄性动物遇到陌生个体同样首先以攻击为主 ,相互接触后 ,若为异性个体 ,表现出高的亲昵行为 ,若为同性个体 ,仍然以攻击为主 ,其攻击行为方式中的进攻、追逐和进攻姿态一直维持在高的水平。这表明高原鼠兔在配偶选择中雌雄个体均具有主动性 ,攻击行为是自然种群内存在多种婚配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雌雄攻击模式的不同使种群内一夫多妻制占有较多的比例 ,而一妻多夫制所占比例相对较低。
- 魏万红樊乃昌周文扬杨生妹曹伊凡
- 关键词:高原鼠兔婚配制度
- 褐家鼠等级序位与新物反应行为的初步研究
- <正>野外捕获的褐家鼠,经室内单笼饲养1周后,选取成年雌、雄鼠各6只(体重123g~180g,雌鼠为经产未孕鼠),按雌—雌、雄—雄、雌—雄3种组合方式随机组成实验群体供试.实验在铁丝编织的观察笼(70×70×35cm)内...
- 樊乃昌郑东海
- 文献传递
- 动物觅食行为对捕食风险的反应被引量:28
- 2004年
- 动物进行任何活动时均面临被捕食的风险 ,分析捕食风险与猎物觅食行为的关系 ,有助于揭示捕食者与猎物的协同进化机制。捕食风险具有限制或调节猎物种群数量的功能。在进化时间内 ,对猎物形态和行为特征的进化是潜在的选择压力之一 ,可利用环境因子作为信息源估测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风险大小的动物 ,具有更大的适合度。信息源可分为包括视觉的、听觉的和化学的。动物进行觅食活动时 ,依据信息源的变化确定环境中捕食风险的大小 ,并根据自身的质量在捕食风险的大小之间做出权衡 ,通过食物选择。
- 魏万红杨生妹樊乃昌周乐
- 关键词:捕食风险觅食行为
- 害鼠防治生态学研究——高原鼢鼠危害下的植物群落的主分量分析及演替规律
- 1991年
-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研究高原鼢鼠危害下的植物群落的演替及分类.结果表明:鼢鼠危害的程度严重影响着植物群落的组成,随着鼠密度的增高,植物群落沿矮嵩草+针茅+垂穗披硷草+美丽风毛菊群落→艾菊+垂穗披硷草+蒲公英+矮蒿草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鹅绒委陵菜+早熟禾阶段→鹅绒委陵菜+萼果香薷阶段)的方向演替.
- 宗浩樊乃昌周文扬陆国泉
- 关键词:高原鼢鼠主分量分析植物群落演替
- 高原鼠兔的驯化和封闭群的建立被引量:4
- 1992年
- 为培育开发实验动物新品种,我们将野生高原鼠兔引入实验室内驯化繁殖成功,并建立起一个野生色封闭群和一个白化封闭群。高原鼠兔为兔形目中个体较小的动物种。体长小于200mm,成熟体重一般140~160g。野生色种群毛色灰褐,白化种群毛色纯白。其解剖学特征与家兔相似。高原鼠兔染色体2N=46。实验室内大部分个体寿命为3~4年。成体心率310~400/min。体温35~39℃。饲养室温度18~20℃,相对湿度50~80%。
- 叶润蓉樊乃昌白琴华
- 关键词:高原鼠兔封闭群兔形目纯白解剖学特征雌鼠
- 复合不育剂对高原鼠兔种群控制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3
- 1999年
- 通过室内试验选定致高原鼠兔雌性和雄性不育或抗生育作用且对环境低污染或无污染的不育剂各一种。雌性不育剂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8.68mg/kg,半不膏剂量ED50为2.11mg/kg。雄性不育剂的半致死剂量LD50为121.42mg/kg,半不育剂量ED50为43.70ms/kg。前者的主要作用特点是导致子宫内膜出血,体重下降,从而引起胚胎流产或吸收,而后者的作用部分是睾丸,对曲细植小管内精子、精子细胞、精母细胞以及管壁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高原鼠兔对两种不育剂配置的复合不育剂毒饵的摄食系数为0.33。采用复合不育剂毒饵在野外建立不育种群,结果表明,实验区不育种群密度由原来的56只/hm2降至8只/hm2,而对照区种群密度则由原来的54只/hm2增至138只/hm2。实验区不育种群因胚胎流产和吸收,产仔率明显低于对照区。
- 魏万红樊乃昌周文扬杨生妹景增春曹伊凡
- 关键词:高原鼠兔鼠兔不育剂抗生育流产种群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