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雁

作品数:166 被引量:1,376H指数:21
供职机构: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6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13篇标准

领域

  • 115篇轻工技术与工...
  • 24篇化学工程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理学
  • 6篇文化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97篇淀粉
  • 27篇米淀粉
  • 21篇玉米淀粉
  • 19篇食品
  • 16篇糊化
  • 14篇薯渣
  • 14篇马铃薯渣
  • 11篇环糊精
  • 11篇变性淀粉
  • 9篇糊精
  • 8篇直链淀粉
  • 8篇马铃薯
  • 8篇马铃薯淀粉
  • 8篇接枝
  • 8篇黄原胶
  • 7篇全粉
  • 7篇接枝共聚
  • 6篇粘剂
  • 6篇麦芽
  • 6篇麦芽糊精

机构

  • 165篇江南大学
  • 13篇中国商业联合...
  • 4篇苏州高峰淀粉...
  • 3篇广西农业科学...
  • 2篇广西壮族自治...
  • 2篇北海宏泉淀粉...
  • 2篇广东好心情食...
  • 1篇南京财经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盐城工学院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丰益(上海)...
  • 1篇天津顶峰淀粉...
  • 1篇中粮生化能源...
  • 1篇吉林中粮生化...
  • 1篇江苏一鸣生物...

作者

  • 165篇洪雁
  • 148篇顾正彪
  • 71篇李兆丰
  • 67篇程力
  • 32篇李才明
  • 14篇班宵逢
  • 11篇张雅媛
  • 6篇朱玲
  • 4篇刘晓欣
  • 4篇王鹏
  • 4篇刘国栋
  • 4篇顾娟
  • 3篇方芳
  • 3篇李明娟
  • 3篇靳蓉
  • 3篇陈尚卫
  • 3篇戴军
  • 3篇蔡旭冉
  • 3篇唐敏敏
  • 3篇朱松

传媒

  • 27篇食品与发酵工...
  • 22篇食品与生物技...
  • 17篇食品工业科技
  • 15篇食品科学
  • 13篇中国粮油学报
  • 3篇粮食与饲料工...
  • 3篇淀粉与淀粉糖
  • 2篇粮油食品科技
  • 2篇高等学校化学...
  • 2篇化学与粘合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食品与机械
  • 2篇无锡教育学院...
  • 2篇中国科教创新...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现代化工
  • 1篇中国调味品
  • 1篇化工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9篇2024
  • 6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11篇2015
  • 9篇2014
  • 9篇2013
  • 15篇2012
  • 9篇2011
  • 7篇2010
  • 11篇2009
  • 18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1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淀粉/单体比例及酸解条件对高淀粉含量木材胶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研究了淀粉与单体质量比对淀粉木材胶粘结性能、接枝参数、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淀粉/单体质量比为7∶3时,较常规比例(淀粉/单体质量比为5∶5)下接枝率、接枝效率与干强度分别下降23.8%、21.1%和8.6%,经受冻融循环减少4次,但淀粉用量提高了40%,增加了环保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酸解条件对淀粉/单体质量比为7∶3的木材胶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贮藏稳定性、粘结强度,选择酸解时间为2 h制备高淀粉含量木材胶,并对酸解作用影响淀粉胶性能及接枝共聚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郭海南程力顾正彪李兆丰洪雁
关键词:淀粉醋酸乙烯酯酸解剪切强度接枝共聚
引发剂对淀粉接枝共聚反应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3
2006年
本文研究了经过酸解处理的改性淀粉与醋酸乙烯酯的接枝共聚反应,主要分析了引发剂对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发剂对淀粉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摩尔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过硫酸铵对该体系的引发效果最佳;且过硫酸铵引发剂采取分阶段加入的方式有利于接枝共聚反应的进行,第一次在酸解开始时加入,这样既可以达到预引发的目的,还能对淀粉起到一定的氧化作用;第二次在接枝反应开始1.5h后加入;两次引发剂的最佳用量分别为淀粉干基质量的2.2%和0.45%。
顾正彪李兆丰洪雁
关键词:淀粉醋酸乙烯酯接枝共聚引发剂
响应面法分析球磨处理对玉米淀粉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09年
研究了经球磨处理后的玉米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析研究了球磨淀粉量,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对玉米淀粉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各因素水平与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之间的关系;淀粉的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随淀粉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球磨速度的增加和球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三因素对成糊温度的影响顺序为淀粉量>转速>球磨时间;三因素对峰值黏度的影响顺序为淀粉量>球磨时间>转速。结晶性研究和粒度分布结果表明,球磨后淀粉的结晶性下降,平均粒径上升,成糊温度和峰值黏度的变化是因为球磨改变了淀粉的结晶性及淀粉分子结构。
张威顾正彪洪雁
关键词:球磨玉米淀粉RVA
淀粉白度测定
本标准规定了用光反射式白度仪测定淀粉白度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干燥的粉末状淀粉和变性淀粉。
顾正彪洪雁程力李明安王秋松赖宜涵邱立忠靳晓蕾
关键词:食品淀粉
文献传递
蜡质马铃薯淀粉性质的研究被引量:24
2008年
研究了蜡质马铃薯淀粉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蜡质马铃薯淀粉糊液的黏度比马铃薯淀粉高,蜡质马铃薯淀粉糊化后不易老化,其糊液抗凝沉、透光度都优于蜡质玉米淀粉和糯米淀粉。用RVA测定了蜡质马铃薯淀粉糊在不同介质中黏度曲线的变化情况。
洪雁顾正彪顾娟
关键词:淀粉
乙醇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定了乙醇、环已烷与β-环糊精包合反应稳定常数及自由能变化,确定乙醇与β-环糊精的包合反应稳定常数Ks=4.71 L/mol,ΔG=-3.84 kJ/mol;环己烷与β-环糊精包合反应的Ks=19.56 L/mol,ΔG=-7.37 kJ/mol.环己烷与β-环糊精的结合能力大大高于乙醇,故用乙醇提高其产率的机理不同于传统工艺中所添加的环己烷.通过测定乙醇对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乙醇不仅能提高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环化作用的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对转化环糊精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糖的形成,还可以减轻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对环糊精的水解及偶合作用,从而提高环糊精的产率.
王亮顾正彪程力洪雁
关键词:乙醇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环化作用
淀粉术语
本标准规定了淀粉及其衍生物和副产品的常用术语。本标准适用于淀粉及其衍生物和副产品的生产和检验。
顾正彪洪雁程力靳晓蕾刘振宇
关键词:淀粉
文献传递
交联和羟丙基改性对蜡质玉米淀粉糊化和流变性质的影响被引量:18
2016年
以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了交联淀粉、羟丙基淀粉和交联羟丙基淀粉,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快速黏度仪和流变仪等现代分析仪器分析了淀粉的结构、糊化性质和流变特性,探究了交联和羟丙基改性对淀粉的糊化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交联改性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增大了淀粉成糊温度、稠度系数和抗剪切性,淀粉黏弹性得到明显改善;羟丙基改性淀粉的峰值黏度提高,成糊温度、抗剪切性和结晶度降低,淀粉颗粒结构破坏;交联羟丙基改性淀粉具有交联淀粉的糊化和流变特性,但成糊温度和结晶度降低。
程东洪雁庞艳生王嫣顾正彪
关键词:淀粉改性交联羟丙基化
木材用淀粉胶粘剂的制备及工艺优化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二元种子法工艺制备高固含量木材用淀粉胶粘剂。首先,研究了盐酸浓度对高固含量淀粉胶粘剂的降粘效果,综合考虑降解对粘接性能的影响,选择盐酸浓度为1.0 mol/L。其次,采用二元种子聚合工艺进一步降低体系的粘度和改善胶粘剂性能,研究了第一/第二种子比例和第二种子添加时间对淀粉胶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第二种子比例为8∶2,反应进行2.5 h后加入第二种子,制备的淀粉胶表观粘度最低,贮藏性能最好。最后,优化了引发剂APS的添加量和添加方式:APS的添加总量为淀粉干基的1%,反应起始阶段加入总量的70%,取出第二种子后加入总量的20%,剩余的APS在加入第二种子后加入,制备过程中反应平稳,回流较少。在上述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对淀粉胶的粒径分析表明,二元种子法工艺制备的淀粉胶具有二元粒径分布,不同大小的粒子可达到最密堆积状态,且小粒子表面吸附了更多的乳化剂抑制淀粉回生,显著改善了高固含量木材用淀粉胶粘剂的贮藏性能。
王潘军程力顾正彪李兆丰洪雁
关键词:淀粉高固含量
玉米淀粉与黄原胶复配体系流变和凝胶特性分析被引量:98
2011年
为考察胶体对淀粉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影响,该文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黄原胶,研究两者复配后流变及凝胶特性的变化,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玉米淀粉及两者复配体系属于屈服-假塑性流体,随着黄原胶比例的提高,复配体系的稠度系数显著增加,流体指数降低,假塑性增强,但黄原胶比例大于10%时,增加不再显著。动态流变学试验显示,复配体系具有更为优越的黏弹性,黄原胶可与淀粉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氢键,使得分子链段间的缠结点增加,同时,可延缓及阻止部分直链淀粉分子间的重新排列,从而抑制淀粉凝胶体系的回生,复配体系形成了质地更为柔软的凝胶。综合考虑,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玉米淀粉与黄原胶质量比为9.0∶1.0 g/g较为适宜。研究结果可为更好的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玉米淀粉/黄原胶复配体系及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张雅媛洪雁顾正彪朱玲
关键词:淀粉黄原胶复配
共1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