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盛

作品数:1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7篇小说
  • 5篇文学
  • 2篇言情
  • 2篇言情小说
  • 1篇道德约束
  • 1篇灯影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情感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心理
  • 1篇许三观
  • 1篇许三观卖血记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模式
  • 1篇学术
  • 1篇艺术特征
  • 1篇有我
  • 1篇有我之境
  • 1篇灾害

机构

  • 7篇复旦大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作者

  • 13篇潘盛
  • 1篇许多

传媒

  • 2篇文教资料
  • 1篇作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艺术广角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南都学坛
  • 1篇金陵瞭望
  • 1篇阅江学刊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泪”世界的形成——徐枕亚小说创作研究
民国初年,小说中最热门的类型开始从“谴责小说”向“言情小说”转变。这一时期言情小说的创作,又处处弥漫着“伤心惨目”的哀伤气氛,因此,“哀情小说”成为民初文坛的一股热潮,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又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紧密结...
潘盛
关键词:民国初年小说创作艺术特征
文献传递
史料背后的识见——评《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
2011年
基于学界对"新时期文学"时间节点的众说纷纭,《新时期文学场域研究》以文学现场的复杂性、"转型期文学"的过渡性为论述基点,将"新时期文学"这一概念限定于1976~1987这一时间段。该书从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入手,把文学知识谱系研究与"场域"研究相结合,既有纵向的历史视角,同时也注意到横向纬度,对被二元模式遮蔽的"新时期"文学现象做出了精确的理解和评价,从理论和史料两方面显示出独特的学术创见。
潘盛
关键词:转型期文学史料
[第五篇]南京印象记——在名著中发掘南京的气质
2008年
翻开《吴都赋》、《桃花扇》、《白门买书记》、《南京三年》、《南京日记》、《南京的思念》、《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每一部书、每一篇文章,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一个似曾相识却又渐渐远去的背影,却又分明透露出南京文化的底气。
潘盛
关键词:《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气质名著《桃花扇》
“泪”世界的形成
民国初年,小说中最热门的类型开始从“谴责小说”向“言情小说”转变。这一时期言情小说的创作,又处处弥漫着“伤心惨目”的哀伤气氛,因此,“哀情小说”成为民初文坛的一股热潮,具有独特的思想艺术特征,又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紧密结...
潘盛
关键词:言情小说小说传统叙事模式
文献传递
“泪世界”的形成--对民初言情小说一个侧面的考察被引量:3
2008年
本文主要以民国初年形成文坛热潮的言情小说创作为考察对象,分析其中包含的以下特征:抒情性成分的加强、哀情意象世界的塑造、心理流程的细致描写,个体世界的建构和文学日常性的增强。并结合当时小说创作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论述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在民国初年的传承与新变,同时亦勾勒出言情小说题材与写作手法的现代意蕴。
潘盛
关键词:言情小说抒情传统
集体记忆的改写和重构——“十七年”革命回忆录写作的文学生产策略被引量:2
2008年
"十七年"是一个文学"一体化"的时代,革命回忆录作为一种"一体化"特征极其明显的文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写作者身份的真实和叙述手段的虚构。这两个特点在文学生产过程中策略性地结合,起到了改写和重构集体记忆的作用。从"十七年"革命回忆录书写中代表性文本以及生产过程可以看出,革命回忆录的书写与生产是个不断修改的过程,出现了作为精神符号的"榜样"与"典型",出现了集体作者及读者与作者的合谋。这种特殊的写作模式对"十七年"公共记忆形成所起到的作用是:以多方位的集体叙事强化记忆,创立一种群体性的文艺生产方式,在新的政治一体化语境中建构了一个新的历史主体——人民大众。
潘盛
关键词:革命回忆录改写公共记忆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气象灾害书写被引量:1
2011年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出现了大量对气象灾害及其带来的自然及文化影响的描写,这一题材的写作主要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话语立场和阐释视角,一是将气象灾害置于"人类中心"的视野中作为人的对立面进行阐释,一方面歌颂人类改造自然的激情,另一方面控诉底层生活的苦难。另一种是在"天人合一"的视野中将气象灾害所体现的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状态结合在一起,对自然的灵性和人文内涵进行"复魅"。
潘盛
关键词:自然灾害天人合一
综述:关于《兄弟》的批评意见被引量:3
2007年
《兄弟》(上)自2005年出版以来,受到了读者以及文学评论家的颇多微词,文坛期待10年的余华新作没有像《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那样带来震撼。2006年3月中旬,《兄弟》(下)终于出版,首印30万册,一上市就成为畅销小说,位列各图书排行榜首位。然而在评论界,虽然也有作家“力挺”余华,但是批评的声音还是占了多数。本文的内容主要是概括各家对《兄弟》的批评意见,总结出《兄弟》引起“众怒”的几个主要原因所在。
潘盛
关键词:《兄弟》《许三观卖血记》文学评论家图书排行榜《活着》畅销小说
民国时期有关文学查禁与文学出版工作探析——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学出版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党的文学审查机关将左翼文学作为重点查禁对象。在这种文化环境中,上海的左翼文学采取了期刊更名、作品伪装、利用文学传播中的"禁果效应"等方式,来实现文学出版,扩大文学影响。
潘盛
关键词:左翼文学出版策略
传统道德约束下的主动与被动——论徐枕亚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2012年
徐枕亚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批具有"过渡女性"特征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最大特点就是她们身上旧思想意识与新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面对封建道德体系,她们体现出或主动或被动的态度,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徐枕亚自身的文化意识以及对女性的想象。
潘盛
关键词:道德约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