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杰
- 作品数:54 被引量:120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富浆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体会
- 2008年
- 王姣杰张玉红李建斌
- 关键词:血小板血液成分除去法
- 乳糜血制备洗涤红细胞的质量观察
- 目的 比较乳糜血与正常悬浮红细胞制备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方法 选取中、重度乳糜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作实验组,同期正常全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作为对照组,手工制备洗涤红细胞,检测两组洗涤红细胞的质量。结果 两组悬浮红细胞制备出...
- 安慧娟单泓别立莉王姣杰
- 关键词:乳糜血洗涤红细胞悬浮红细胞
- 病毒灭活对血浆成分的影响及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分析MB法血浆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重留样,然后与MB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MB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左右。将加入MB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分,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MB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MB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7.29±2.03)%、(81.43±11.15)%、(80.12±14.03)%、(92.48±8.35)%、(82.86±19.13)%,MB去除率(77.88±8.21)%。结论利用MB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成分有一定影响,但血浆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 李建斌单泓王姣杰
- 关键词: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血液安全
- 诱导外周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采用三阶段悬浮培养体系,体外利用外周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生产成熟红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外周血白膜层为原料,分离出CD34+细胞,以此为种子细胞,采用三阶段21 d悬浮培养体系体外诱导造血干细胞向成熟红细胞分化,分别...
- 王姣杰安慧娟单泓刘敏韩小改别立莉李建斌
- 文献传递
-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引起血液报废的原因分析与对策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了解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以及报废原因,为采供血机构成分制备工作持续改进、减少血液成分报废、提高血液成分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统计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2018—2022年制备的全血及成分血,并对此期间成分制备过程引起报废的全血及成分血,按照不同年份、血液成分种类、报废原因(袋体破裂、近端开放、砂眼、溶血)进行分类统计,计算成分制备报废率,以及各种血液成分和报废原因构成比,了解不同种类血液成分报废情况及报废原因。结果 2018—2022年制备量分别为387 927、407 113、360 668、435 346、354 581袋,5 a血液总报废率为0.034 3%,年报废率最高为0.048 0%,最低为0.025 0%;红细胞类5 a总报废率为0.037 8%,年报废率最高为0.055 9%,最低为0.027 9%;血浆类5 a总报废率为0.030 8%,年报废率最高为0.041 5%,最低为0.016 9%。血液制备过程中报废总量为667袋,其中全血报废289袋,占总报废量的43.33%;红细胞报废80袋,占报废总量的11.99%;血浆报废298袋,占报废总量的44.68%;报废原因主要有袋体破裂、砂眼、近端开放和溶血。其中近端开放所占比最高为46.18%;其次为袋体破裂和砂眼,分别占36.13%和16.79%;溶血所占比最低(0.90%)。结论 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人、机、料、法、环等各环节均可能引起血液报废,通过加强成分制备各环节管理,有利于降低血液成分制备引起的报废率,减少血液浪费,充分利用血源。
- 钟志梅王姣杰
- 关键词:血液成分制备血液报废
- 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的体外质量及功能特性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的体外质量及功能特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汇集、洗涤后,用单人份新鲜血浆悬浮,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混合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比较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功能变化。结果: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体外质量指标均达到机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功能活性保持良好。结论: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小板制品。
- 王姣杰张晓丽李建斌
- 白细胞过滤时引起红细胞溶血的原因探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过程中引起红细胞溶血的原因。方法取60袋400ml采血袋与滤器一体的多联袋全血随机平分为A、B两组,每组30袋。A组离心后用少许血浆浸润滤盘,而后制备成悬浮红细胞,2~6℃静置12h后再过滤。B组为不浸润对照组,制成悬浮红细胞后与A组同时过滤。滤后静置3~6h测定RBCs的游离血红蛋白和K+浓度。结果 B组过滤后的悬浮红细胞游离Hb和K+的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A组(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能引起一定程度的红细胞溶血,先用少许血浆浸润能有效预防或减少过滤引起的溶血。
- 刘英王姣杰张玉红
- 关键词:白细胞红细胞溶血
- 两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观察2种红细胞制品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郑州某3家医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60名,随机分为A、B组,A组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B组输注洗涤红细胞,观察2组患者输血疗效及输血不良反应。结果 A组30名患者,有效16例,部分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B组30名患者,有效15例,部分有效8,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不良反应相似,发生率均较低,2组均未出现明确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去白悬浮红细胞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疗效确切,而且不会增加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考虑。
- 王姣杰李建斌单泓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洗涤红细胞
- 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的影响,为献血招募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方法筛选参加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选择初次献血者(以前没有捐献过全血或成分血者)30例,为对照组,1年内连续献机采血小板20次以上者30例,为实验组,分别检测2组献血者的Plt、PT、APTT及Fb、FV、FⅧ、FⅨ等凝血因子含量,比较2组上述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实验组献血者的Plt,PT、APTT及Fb、FV、FⅧ、FⅨ凝血因子含量分别为(247±54)×10^9/L,(11.5±0.54)s,(35.9±0.74)s,(3.07±0.52)g/L,(122±11.05)%,(124±11.45)%,(129±15.18)%,与对照组相比,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Plt及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从凝血功能方面来说,定期捐献机采血小板对献血者来说是安全的。
- 单泓王姣杰刘敏别立莉段艳丽张淑琴李建斌
- 关键词:机采血小板凝血功能PLT献血者
- 改良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与疗效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改良自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于郑州市某医院住院并拟输注血小板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输注血小板制剂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n=49)和对照组(n=40)。其中,研究组输注改良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第1及24小时血小板计数,计算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学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CCI、输注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郑州市某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疾病类型及输血前血小板计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①改良白膜法手工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制剂中血小板含量、血小板容量、白细胞及红细胞混入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血小板输注前、输注后第1及24小时,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血小板输注后第1及24小时血小板计数均较输注前明显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小板输注后第1及24小时,两组患者CCI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小板制剂,但是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仍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 单泓王姣杰李建斌刘敏
-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