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林 作品数:22 被引量:252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合肥市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长江中下游江浙沪地区气候舒适度评价 被引量:8 2014年 为了评价长江中下游江浙沪地区气候综合舒适度,利用1962-2012年江浙沪地区38个气象观测站点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平均风速资料,分析江浙沪地区气候综合舒适度的年季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ArcGIS成图。结果表明:1962-2012年间江浙沪地区气候舒适度呈波动下降趋势,上海气候舒适度下降最快,杭州次之、南京最小。上海、南京、杭州三市年平均综合舒适度分别为7.13、7.35、6.93。综合舒适度年变化呈"W"型分布,一年中5-10月人体感觉均较为舒适,其中6月、9月是全年最为舒适月,1、2、3和11、12月份人体感觉极不舒适。江浙沪地区空间分布冬季北部不舒适等级高于南部;夏季北部舒适等级高于南部、内陆高于沿海。该研究结果为江浙沪地区的居民建筑能耗调控、旅游规划和人居环境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张晓婧 杨再强 王学林 李伶俐 孙擎关键词:ARCGIS 苗期高温高湿影响番茄花芽分化进程的机理探讨 被引量:6 2021年 以番茄品种“寿和粉冠”为试材,于2020年4−7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进行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处理天数的正交试验,气温(昼温/夜温)设4个处理水平:T1(32℃/22℃)、T2(35℃/25℃)、T3(38℃/28℃)和T4(41℃/31℃);空气湿度设3个处理水平:H1(50%)、H2(70%)和H3(90%),误差范围在±5个百分点;处理天数为2、4、6和8d。以昼温/夜温28℃/18℃、空气相对湿度45%~55%处理为对照(CK)。在番茄花芽分化各个时期分别测量顶芽内源激素、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现蕾期测量茎粗、单株干质量、壮苗指数和叶绿素含量,以研究苗期高温高湿影响番茄花芽分化进程的机理。结果表明:(1)随着温度升高,整个花芽分化过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延长,而空气相对湿度和处理天数对番茄花芽分化进程影响不大。(2)不同处理下番茄顶芽IAA和GA3含量随着花芽分化出现降—升—降的趋势,ZT和ABA含量出现与IAA完全相反的趋势。IAA、ZT、GA3含量均随着温度、相对湿度和处理天数的增加逐渐降低,ABA含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番茄叶片淀粉和叶绿素含量随花芽分化进程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从未分化期到雄蕊分化期逐渐升高,雌蕊分化期间逐渐降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深,各处理间差异显著。表明高温高湿对番茄花芽分化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营养物质减少有关,花芽分化初期环境温度应控制在CK水平,温度越高越不利于番茄花芽分化。 黄琴琴 杨再强 刘显男 王学林 王学林 徐超 李佳佳 李佳佳关键词:番茄 高湿 内源激素 合肥市2018年度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合肥市国家观测站(骆岗机场)2018年度常规气象资料,采用时序法分析了合肥市2018年逐日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结果表明,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C,其中春季创历史同期新高;年平均降水量1 310 mm,较常年偏多20%,春季出现较强连阴雨;年平均日照时数较常年偏少26 h,日照时数分布不均,夏季显著偏多。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干旱、连阴雨等,局地灾害重但总体上未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的农业气象灾害。2018年农业生产气象条件总体上利略大于弊。 邓斌 徐倩倩 张玉龙 柳军 王学林关键词:气象条件 台风 高温干旱 连阴雨 灌浆初期不同时长高温胁迫对早稻叶片光合和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4年 以江西早稻"五优157"为材料,于2012年3-7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气候箱内进行灌浆初期3d、6d、9d的高温胁迫试验(35℃/28℃,昼/夜),并以适宜温度条件为对照(30℃/25℃,昼/夜),选择早稻上3叶(剑叶、倒1叶、倒2叶)测定其不同时长高温处理光响应曲线,于胁迫解除后第1、3、6、9和12d测定其光合速率和荧光参数,以探讨不同时长高温胁迫对早稻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早稻上3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光饱和点(LSP)、PSⅡ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SⅡ实际量子产量(ΔF/Fm')均随胁迫天数的增加而下降。(2)HT3d、HT6d、HT9d处理早稻上3叶的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降低47.29%、71.21%和79.72%。(3)水稻经过HT6d、HT9d处理后,经12d适宜温度环境下恢复,叶片最大光合速率仅为对照的63.28%和32.04%,而Fv/Fm仅为对照的86.64%和62.57%。研究表明高温(35℃/28℃)胁迫小于6d时,早稻可在适宜温度环境下逐渐恢复光合能力;而高温胁迫达到或超过6d,则会对早稻叶片光合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杨再强 李伶俐 殷剑敏 王学林 孙擎 顾礼力关键词:早稻 高温胁迫 叶绿素荧光 光合作用 江南地区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被引量:16 2015年 为研究江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风险区划。利用江南地区87个气象观测站1957-2007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茶树高温热害致灾的气象指标;利用Matlab,Arc GIS9.3及小波分析法统计并分析了51a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与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根据灾害等级发生的频次及强度,构建了高温热害风险指数,并利用该指数对江南地区茶树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江南地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总热害分布差异显著,基本上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2)分析期内,各级灾害年际变化幅度大,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3)各等级灾害存在明显的多尺度特征。(4)茶树高温热害发生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浙江金华—龙泉—衢州一带、江西景德镇—樟树—宜春以南大部分地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茶树种植布局和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杨菲 王学林 杨再强 金志凤 韩冬 孙擎关键词:茶树 高温热害 风险区划 基于弹性脆弱性指标的环巢湖自行车赛风险辨识 被引量:2 2020年 为提高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基于2013-2016年环巢湖自行车赛举办期间收集到的问卷调查资料,总结归纳出自行车骑行比赛的气象适宜性指标,从强化措施和规避措施两个方面出发,构建基于脆弱性指标体系的环巢湖自行车公开赛风险辨识概念模型,并利用巢湖国家基本气象站1957-2016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2017年环巢湖自行车赛做个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4月23日巢湖市降水适宜性和温度适宜性概率普遍较高,分别为70%和39%,而相对湿度和风速适宜度概率略偏低,因此,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制约运动员发挥的重要因子。(2)各参评因子在4月份均具有明显的震荡特征,降水和相对湿度在4月上旬适宜度较高,而日平均气温和风速呈现明显相反的趋势。(3)4月降水适宜度指数普遍高于风速、温度、湿度,发生降水的概率普遍较低;综合适宜度指数4月中下旬优于上旬,表明环巢湖赛事选择下旬举行最佳。(4)分析综合因子重现期发现,4月下旬重现期普遍低于上中旬。 王学林 谢金花 王志 邓斌 张玉龙关键词:自行车赛 脆弱性指标 风险评估 三种光温模型在模拟水稻生育期中的应用与比较 被引量:6 2014年 为准确模拟水稻发育进程,本研究根据水稻发育对光温的反应,以双季早稻‘五优157’及双季晚稻‘优选10号’为试材,于2012—2013年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设计水稻大田分期播种试验,同时收集江西省南昌站点2002—2008年双季早稻‘G98-202’以及南康站点2002—2008年双季晚稻‘金优207’的生育期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数据,校正光温效应模型、水稻钟模型和有效积温模型以获取模型参数,用独立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光温效应模型在模拟水稻播种期-拔节期、拔节期-抽穗期、抽穗期-灌浆期、灌浆期-成熟期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基于1-1线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4、0.994、0.988、0.989,且标准回归估计误差(RMSE)均小于4 d;光温效应模型对水稻品种‘五优157’、‘G98-202’、‘优选10号’、‘金优207’从播种期-成熟期的模拟精度比有效积温分别提高了2.42%、4.55%、8.74%和3.16%。研究认为,光温效应模型在模拟江西早稻和晚稻的生育期精度略高于水稻钟模型,有效积温模型精度最差,本研究结果为水稻生育期预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宋洋 王学林 殷剑敏 孔萍 杨再强关键词:水稻 生育期 氮肥用量对温室草莓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4年 以草莓品种"丰香"为试材,研究了温室栽培条件下,0、40、80、120mg/kg不同土壤氮素水平对草莓果实发育阶段叶片的光合色素、最大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设施草莓土壤氮素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花期和坐果期,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以120mg/kg氮素处理促进作用最强;在果实膨大期、果实转色期和成熟期,草莓叶片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氮素水平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以80mg/kg氮素处理促进作用最强。 王学林 彭晓丹 韩秀君 杨再强 孙擎 赵翔关键词:设施草莓 氮素水平 生理特性 江南茶区茶叶生产现状和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2014年 开展气候资源分析对茶叶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历史资料收集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江南茶区的茶树品种、茶园面积、茶叶产量等现状,以及气候资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灾害应对措施。结果表明:江南茶区茶树主要品种有乌牛早、龙井43、福鼎大白茶、迎霜、鸠坑、黄山种、翠峰、安吉白茶等;江南茶区中,湖北省的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位居第一,但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江苏第一,其次是浙江,尔后依次是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全区年平均气温15~20℃,≥10℃活动积温4 500~6 500℃·d,年降水量1 000~1 6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达70%~80%左右,年日照时数1 500~1 900 h。热量较优,空气湿润,光照充足,是绿茶生产的气候适宜区域。同时,江南茶区也是茶叶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高发区,应加强茶树资源监测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充分利用3S技术基础上提高茶叶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力推进茶叶精细化气象服务。 李时睿 王治海 杨再强 王学林关键词:茶叶 气候资源 农业气象灾害 人工环境昼夜温差对番茄营养物质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5 2014年 为了研究番茄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及番茄果实品质对昼夜温差的响应规律,该研究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Solanum lycopersicum cv. Jinguan5)为试材,于2012年9月-2013年7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计日均气温为18和25℃,昼夜温差(difference between day and night temperature,DIF)为12℃(白天24℃/晚上12℃,31℃/19℃)、6℃(21℃/15℃,28℃/22℃)、0(18℃/18℃,25℃/25℃)共6个处理的人工环境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日均气温18℃时,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以12℃温差处理最高,0温差处理最低;而果实中的有机酸含量以12℃温差处理最低;日均气温25℃时,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以6℃温差处理最高。叶片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幼果期和采收期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以6℃温差处理最高。维生素 C、可溶性蛋白和番茄红素在日均气温18℃时则与有机酸含量趋势相反。干物质在果实中的分配比例在日均气温18和25℃时,均以6℃温差处理最大,12℃温差处理最小。研究认为在日均气温18℃条件下,昼夜温差0~12℃范围内,昼夜温差越大,果实中可溶性糖、蔗糖的积累越多,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越高,果实品质更佳,在日均气温25℃条件下,以6℃温差处理下果实内在品质最佳;相同昼夜温差,25℃日均气温处理下的果实内在品质优于18℃日均气温处理;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适当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可溶性糖、蔗糖和干物质向果实中转移,温差过高或过低不利于果实营养物质及干物质积累。 杨再强 王学林 彭晓丹 赵翔 袁小康 韩秀君关键词:果实 昼夜温差 干物质分配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