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启
- 作品数:21 被引量:8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底栖介形类及其大灭绝被引量:5
- 2007年
-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 王尚启马学平
- 关键词:晚泥盆世
- 浙江青田芝溪头鹤溪群被引量:2
- 1995年
- 浙江青田芝溪头的鹤溪群大理岩中,首次发现化石(介形类、鱼骨等),同时根据同位素年龄值,确认原来认为元古代结晶基底的鹤溪群为二叠纪沉积,其中的石墨为煤层的变质产物,并可大致与福建童子岩组对比,为浙江煤田的预测指出了新的方向。
- 朱德寿胡耀华石关根王成源王尚启
- 关键词:二叠纪地层
- 云南曲靖晚志留世和早泥盆世介形类被引量:16
- 1992年
- 该文研究的介形类化石材料,系采自云南曲靖潇湘水库剖面和翠峰山剖面晚志留世关底组、妙高组、玉龙寺组、早泥盆世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计18属、30种和1亚种,其中包括1新属、12新种和1新亚种。推测Parasargentina属及其种群代表晚志留世;玉龙寺组(包括面店村组)归入上志留统较为合适。根据豆石介类“大颚肌痕”特征,建议将下西山村组和西屯组一齐划归到下泥盆统下部。关于志留系与泥盆系的界线,置于玉龙寺组与下西山村组之间为宜。文中还就介形类动物群的生态环境作了探讨。
- 王尚启刘正明李治本
- 关键词:介形亚纲晚志留世早泥盆世
-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古足目类被引量:6
- 1997年
- 本文描述和图解介形类化石10属4,亚属和14种,包括1新属和6新种。其中古足目类8属,3亚属和12种;豆石目类1属,1亚属和1种;显壳亚目类1属和1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分别采自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剖面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
- 王尚启曹美珍
- 关键词:介形类泥盆纪
-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平足目类被引量:1
- 1997年
- 本文报道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介形类平足目类11属20种,其中包括2新属(Ninglangela,Facticavelina)和11新种。这些介形类化石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分析和生物地理区系区划上均有重要价值。
- 王尚启曹美珍
- 关键词:介形类泥盆纪
- 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纪介形类—速足目类被引量:3
- 1997年
- 本文报道了云南宁蒗大槽子泥盆系大槽子组和碳山坪组介形类12属25种,包括8新种。其中含速足目类10属23种,另含圆足目类2属2种。速足目类10属的12已知种和6新种以及圆足目类2属的2新种,在本文中作了描述和图解。
- 王尚启曹美珍
- 关键词:介形类泥盆纪
- 川南布拖县乌科志留纪早期介形类丽足介目(Myodocopida)被引量:2
- 2014年
- 乌科剖面位于四川布拖县乌科乡境内。在此剖面的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中产有相当丰富的介形类丽足介目,特别是球茎介科的化石。经研究、鉴定,初步划分出2个属和6个种,其中包括3个新种(Entomozoe bispinosa sp.nov.,E.suboblongasp.nov.,E.wukeensis sp.nov.),1个比较种和2个未定种。在分析上述属、种,特别是相关种的地质、地理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并参考其他门类化石(如腕足类动物群)和岩石性质,提出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可能要低于笔石M.crispus带上部,大致相当于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Entomozoe和球茎介科的最早代表推测是产自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Entomozoe的那些分子,如E.suboblongasp.nov.,而非E.tuberosa(Jones),1861(或其亲缘种E.aff.tuberosa)(Siveter et al.,1990,2006)。文中还就上述丽足介目动物群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石门坎组上碎屑岩段可能是在陆棚浅水到相对较深水、能量较低的、温暖的开阔海环境下沉积的。
- 王尚启吴荣昌
- 关键词:介形类志留纪古生态
-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及Hindeodus-Isarcicela的演化谱系被引量:11
- 1997年
-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parvusMorphotype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parv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也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vus→H.turgid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据华南的资料,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新的演化谱系:H.latidentatus→H.parvus→I.staeschei→I.isarcica。H.turgidus并不在此演化系列中,它属Hindeodus的另一分枝。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应区分出浮游相与浅水相。在浮游相,牙形刺序列为:(1)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2)C.carinata带,(3)C.planata带。在浅水相,牙形刺序列为:(1)H.latidentatus带,(2)H.parvus带,(3)I.staeschei带,(4)I.isarcica带,(5)H.postparvus带?
- 王成源王尚启
- 关键词:牙形刺古动物学
- 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下泥盆统介形类Sinoleperditiinae(英文)被引量:1
- 2013年
- 文中研究的介形类化石系由越南Tong-Dzuy等于1991年和1993年采自越南北部Tong Vai Valley地区Tong Vai剖面Khao Loc组的第二段。经初步研究鉴定,计2属、5种,分别是Sinoleperditia(Sinoleperditia)cf.yulinensis Wang,1994,S.(S.)liujingensis Wang,1996,S.(S.)subbrevis Wang,1994,S.(S.)tongvaiensis sp.nov.和Qujingsiasp.。除Qujingsiasp.是瘤石介科(Beyrichiidae)的分子外,其余均为中华豆石介亚科(Sinoleperditiinae)的成员。在中华豆石介亚科4个种中,共有7枚标本同时保存有下垂"V"型肌痕(trailing chevron muscle scar)和闭壳肌痕(adductor muscle scar),其下垂"V"型肌痕高度(th)与闭壳肌痕高度(ah)之比,变化从0.675到0.71,平均比值约为0.694。Khao Loc组第二段赋含中华豆石介亚科分子的层位大致可与云南曲靖地区西屯组下―中部和广西六景地区莲花山组下部对比,时代为中―晚洛霍考夫期,并倾向于晚洛霍考夫期。介形类生态组合及相关共生生物特征,表明Khao Loc组第二段赋含介形类化石的地层可能是在潮间带环境下沉积的。由于Tong Vai Valley地区Khao Loc组第二段产有中华豆石介亚科化石,故越南北部可能为华南泥盆纪介形类生物地理区系的组成部分。最近,赵文金等(Zhao et al.,2011)通过碳同位素地层和微脊椎动物组合序列的研究,指出云南曲靖地区的志留系―泥盆系界线(SDB)在玉龙寺组顶部或西山村组(下西山村组)的底部。这一界线与我们之前根据介形类,特别是中华豆石介亚科化石建议的界线一致(王尚启等,1992;王尚启,1994;方宗杰等,1994),进而证明我们之前推测的下西山村组下部时代,亦即中华豆石介亚科的始现时间为早洛霍考夫期是正确的。
- 王尚启
- 关键词:早泥盆世VAI
- 泥盆纪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的生物地层学意义被引量:5
- 2005年
- 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TribeSinoleperditiini)主要分布在华南及邻近地区.其所有成员均发育下垂“V”字型肌痕,是豆石介科中的一特殊类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下垂“V”字型肌痕不断向腹部延伸.中华豆石介族的产出时代仅限于泥盆纪,延限与泥盆纪几近一致.根据广西象州上伦村早艾姆斯期中-晚期上伦组中华豆石介族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所含下垂“V”字型肌痕垂直高度与闭壳肌痕垂直高度比值(th/ah)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生物地层序列——泥盆纪中华豆石介族生物地层序列.此序列由11个组合组成,涵盖泥盆系7个阶.
- 王尚启彭金兰
- 关键词:泥盆纪介形类生物地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