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 作品数:9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近红外光谱系统在游离皮瓣微循环血氧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4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近红外光谱 (NIRS)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系统在游离组织移植后血管危象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5只恒河猴共 10个前臂皮瓣被用于该研究 ,其中 4个皮瓣阻断桡动脉模拟动脉栓塞 ,6个皮瓣阻断头静脉模拟静脉栓塞 ,并对其中 4个皮瓣同时阻断动静脉模拟动静脉栓塞、6个皮瓣给予吸氧后分别测定其组织氧合血红蛋白、还原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变化。 结果 静脉阻断时氧合血红蛋白升高 ,还原血红蛋白下降 ,血容量升高 ;动脉阻断时氧合血红蛋白下降 ,还原血红蛋白升高 ,血容量下降 ;动、静脉全阻断的氧合血红蛋白下降 ,还原血红蛋白升高 ,血容量无明显变化 ;吸氧时氧合血红蛋白升高 ,还原血红蛋白下降 ,血容量无显著变化。 结论 近红外光谱无创血氧饱和度检测系统用于皮瓣监测是灵敏和有效的 ,吸氧实验有可能是将来临床用该系统对游离皮瓣血液循环进行检测最有效。
- 蔡志刚田丰华赵福运丁海曙王晓霞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外科皮瓣游离皮瓣移植血管危象术后监测
- 正颌外科规划软件中下颌运动交互模块的初步构建
- 2024年
- 目的:基于下颌运动轨迹构建数字化正颌外科规划软件中的下颌交互模块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基于CCMF Plan正颌规划软件,使用空间矩阵算法解算下颌运动轨迹数据,实现下颌运动的还原,根据距离重要性采样算法拟合患者个性化的下颌旋转轴并验证模拟下颌运动的精确性。使用下颌旋转轴指导手术规划,验证术中髁突位置实现的准确性。结果:开发出可再现患者下颌运动,以下颌旋转轴指导升支旋转的下颌运动交互模块。该模块还原模拟的下颌运动轨迹与真实轨迹误差约1 mm,同一开口度时的下颌骨模型表面距离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值约0.3 mm。其指导的正颌手术术后髁突的角度偏差约为3°,距离偏差约1.5 mm。结论:该下颌运动交互模块可以较为精确地拟合下颌旋转轴,并还原患者个性化的下颌运动,术后髁突位置实现的精确性满足临床的要求。
- 蔡安东王晓霞王铁军杜平功柳忠豪
- 关键词:正颌外科下颌运动轨迹
- 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牙周表型的长期观察被引量:8
- 2023年
- 目的:观察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下前牙牙周表型(角化龈和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2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转诊至牙周科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患者均因存在下颌前牙软硬组织不足问题行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并完成牙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共纳入病例20例,平均年龄(25.40±4.27)岁,男6例、女14例,平均随访(3.70±1.05)年,共纳入119颗患牙(中切牙39颗,侧切牙40颗,尖牙40颗)。软组织采用角化龈宽度及牙周生物型评估,牙槽骨厚度、面积及高度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软硬组织共同采用牙周表型描述。结果:所有患牙治疗后角化龈宽度显著增加(P<0.001),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分别增加(1.82±1.57)mm、(2.03±1.48)mm、(2.05±1.27)mm。中切牙及侧切牙在治疗后厚龈型比例显著增加(P<0.001),尖牙无显著变化。牙周术后及联合治疗后所有下前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及面积均显著增加(P<0.001),颊舌侧总面积增加(P<0.001);尖牙颊舌侧总面积基本不变。治疗后各牙位唇侧牙槽骨高度均增加(P<0.001)。结论:完成牙周-正畸-正颌系列治疗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周表型改善,长期效果稳定,可降低牙周并发症风险。
- 潘孟乔刘建徐莉徐筱侯建霞李小彤王晓霞
- 关键词:错[牙合]
- 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颌骨及髁突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比较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比数字化正颌外科手术方案中上颌骨及髁突的虚拟位置与术后现实位置的差别,探究术前虚拟设计在术中实现的程度。方法:选择2022年1—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采用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行双颌手术的骨性Ⅲ类下颌前突畸形患者36例,收集患者术前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T_(0))和术后1周CT数据(T_(1)),使用CCMF Plan软件对术后CT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并替换术后模型中的牙列数据,将颅骨解剖结构与术前虚拟设计模型进行匹配,选取髁突及上颌骨的解剖标志点及其连线,对比标志点在三维方向上的坐标变化以及标志点连线与参考平面的角度变化,分析术后髁突及上颌骨位置相对虚拟设计中的位置偏差。结果:术后上颌骨实际位置与虚拟设计位置在水平向及垂直向的偏差为1 mm左右,前后向偏差约为1.5 mm。术后双侧髁突与虚拟设计位置相比,大多发生向前、向外、向下的移动(平均距离分别为0.15 mm、1.54 mm、2.19 mm)及向前、向外、向上的旋转(平均角度分别为4.32°、1.02°、0.86°)。结论:采用3D打印咬合导板辅助可较好实现数字化手术方案的虚拟设计,但与术后颌骨的实际位置存在一定误差,可能与虚拟设计中下颌旋转轴有关,提示有必要采用患者个性化髁突旋转轴进行数字化正颌手术方案的规划,并采用髁突定位装置来提高手术操作的精确性。
- 蔡安东王晓霞周文娟柳忠豪
- 关键词:数字技术正颌外科手术
- 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精确性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通过口内入路进行下颌骨髁突切除术,评估其术前设计方案在术中实现的精确性,并分析误差产生的部位和原因,为术式改良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共23例。术前将患者螺旋CT数据导入Pro Plan软件,将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并根据病变范围设计髁突截骨线,生成术前设计模型,导入Brain Lab导航系统,术中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采用口内入路,按术前设计截骨线完成髁突切除术。术后1周内拍摄颅颌面部螺旋CT,将术后患侧下颌升支进行三维重建,生成术后即刻模型,应用Geomagic软件将术前设计模型与术后即刻模型进行对齐,并在术后即刻模型的实际截骨面划分6个区域并定义相应区域测量点P1~P6,比较术前设计截骨面与术后实际截骨面在三维空间位置上的偏差,分析导航辅助手术实施的精确性。结果: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获得满意疗效,术后CT复查病变完整切除,髁突截骨线与手术设计基本吻合。术后随访期内未见肿物复发及关节粘连。术后对髁突切除术实施精确性的验证分析显示,P1~P6共6组测量点所测得的偏差可信区间分别为(-2. 26 mm,-1. 89 mm),(-2. 30 mm,-1. 45 mm),(-3. 37 mm,-2. 91 mm),(-2. 83 mm,-1. 75 mm),(-1. 13 mm,0. 99 mm),(-1. 17 mm,0. 17 mm),其中P3组与其他5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P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可以较精确地完成口内入路髁突切除术;截骨面各部位的手术偏差以过多切除为主,其中前内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前内侧区域实际过多切除现象最明显,后侧、后外侧测量点所代表的髁突后外侧区域平均偏差不大,但偏差值的波动较其他4组大;计算机导航辅助下髁�
- 李明哲王晓霞李自力伊彪梁成何伟
-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辅助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一例被引量:7
- 2019年
- 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是以牙周组织再生手术为核心,结合骨皮质切开术,实现牙周软硬组织增量,以有效规避正畸-正颌治疗的牙周软硬组织缺陷风险的手术方法。现报道1例通过牙周组织再生结合骨皮质切开术辅助骨性Ⅲ类错[牙合]正畸-正颌治疗的病例。
- 徐筱靖无迪侯建霞周彦秋王晓霞徐莉
- 关键词:牙周组织再生正颌治疗正畸手术方法
- 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及筛选量表可行性分析
- 2023年
- 目的:研究牙颌面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术前应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筛选术后低生活质量人群的可行性。方法: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颌手术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4个时期以STAI[包括状态焦虑量表(SAI)和特质焦虑量表(TAI)]及正颌生活质量量表(OQLQ)对患者进行调查。其中SAI、TAI总评分范围均为20~80分,分数越高表示状态-特质焦虑程度越高;OQLQ包括社会功能、面部美学、口腔功能和美学感知4个维度,总评分范围为22~88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水平越低。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对不同时期SAI、TAI评分及OQLQ总分进行总体和事后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患者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诊断分类、教育程度、社交人数)与术前、后不同时期状态-特质焦虑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不同时期状态-特质焦虑程度与生活质量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术前应用STAI量表筛选术后低生活质量水平人群的可行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6例患者,男26例,女70例,年龄(26.0±5.8)岁。术后3个时期SAI、TAI评分和OQLQ总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1),说明患者术后状态-特质焦虑程度降低、生活质量水平提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社交人数与术后2周SAI、TAI评分(SAI:r=-0.30、P=0.003,TAI:r=-0.35、P<0.001)具有负相关性;SAI与TAI评分在不同时期均呈正相关(r=0.48~0.84、P<0.01);术前SAI评分及TAI评分与术前社会功能、美学感知、面部美学评分及OQLQ总分具有相关性(SAI:r=0.39~0.52、P<0.01,TAI:r=0.32~0.51、P<0.01);术前SAI评分与术后2周社会功能、美学感知评分�
- 杨鑫王晓霞李自力伊彪梁成刘筱菁李阳何伟
- 关键词:正颌外科状态焦虑牙颌面畸形生活质量
- 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测量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利用3dMD照相机建立上颌前突患者鼻唇区软组织形态及其正颌手术前后变化的三维测量方法。方法:30例女性上颌前突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采用3dMD照相机拍摄面部三维照片,利用3dMD patient软件在三维照片上定位鼻唇区标志点,并进行软组织线距、角度、曲线距离、术前术后三维体积变化等10个指标的测量。3位测量者,每位测量者间隔1周各测量2次数据,分别对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结果及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验证其可重复性。结果:每位测量者2次测量的10个测量指标组内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均大于0.8;3位测量者之间做标准一致性检验,其中内眦宽度、鼻高度、鼻尖突度、鼻唇角、人中长度、上唇红曲线高度、上唇高的组内相关系数大于0.8,鼻翼基底宽度、鼻背长与上唇三维体积变化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0.627与0.528。结论:利用3dMD照相机及3dMD patient软件可较全面准确地对术前术后患者鼻唇区软组织三维形态进行测量和分析,但鼻尖点与鼻翼基底点的三维定位以及上唇区手术前后三维体积变化的重复性稍差。
- 张添文王晓霞李自力伊彪梁成王兴
- 关键词:软组织形态
- DRG在口腔专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应用DRG指标和传统指标对口腔专科医院病区的医疗服务进行绩效评价,多维度地分析科室医疗服务水平,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20年科室DRG分组数据,分析各病区DRG分组和医疗服务难度情况,并通过综合指数法与传统指标在服务能力、效率、安全进行对比。结果口腔专业病种较为集中,前80%病种仅有6个DRG组,其中5个DRG组在病区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病区在权重(W≤1、1﹤W≤2和W>2)三个层次的病种出院人数具有统计学差异;传统指标A病区综合指数最高,DRG指标B病区综合指数最高。结论DRG指标和传统指标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医疗服务绩效评价上存在某些一致性和明显的差别,使用不同评价体系探索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助于提高口腔专科医疗服务和评价水平。
- 王晓颖宋颖王晓霞
-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口腔专科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