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赠怡

作品数:35 被引量:35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艺术
  • 13篇哲学宗教
  • 7篇文学

主题

  • 9篇美学
  • 6篇艺术
  • 5篇审美
  • 3篇诗中有画
  • 2篇艺术美
  • 2篇艺术转型
  • 2篇意象
  • 2篇意蕴
  • 2篇中国梦
  • 2篇山水
  • 2篇山水画
  • 2篇审美范畴
  • 2篇中世纪
  • 2篇自然灾难
  • 2篇禅思
  • 2篇禅思想
  • 2篇禅宗
  • 2篇物象
  • 2篇流衍
  • 2篇美学范畴

机构

  • 31篇四川文理学院
  • 10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巴中市第二中...

作者

  • 34篇王赠怡
  • 1篇张莎
  • 1篇刘承川
  • 1篇王洪泉
  • 1篇任爱华

传媒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齐鲁艺苑(山...
  • 2篇宜宾学院学报
  • 2篇南阳师范学院...
  • 2篇云南大学学报...
  • 2篇艺术评论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2篇艺术研究(哈...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河北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内江师范学院...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文艺评论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维《袁安卧雪图》与“画中有诗”被引量:2
2009年
人们在解读《袁安卧雪图》时总喜欢从宗教的角度去命意它,而忽视佛教中国化后贵生的事实,忽视儒家对佛教所秉持的现实性和功利性态度以及王维本身对佛禅的真正用意。事实上王维借《卧雪图》表达了这样的意图:虽然自己像芭蕉那样"才不出众,德在人下",却始终怀抱着像袁安那种"布仁施义,活国济人"的远大抱负。《卧雪图》体现了王维"画中有诗"的美学价值,即绘画像诗歌一样具有传统的言志功能。
王赠怡刘承川
关键词:画中有诗诗言志
家国同构:“中国梦”的民族精神认同基础被引量:5
2016年
"中国梦"不仅是整个民族的,而且也是每个个体的。"中国梦"能达成个体全面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有机统一,就在于"中国梦"作为执政理念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在悠久传统文化中所生成的集体精神认同的一种现代表达。这个传统文化生成的集体精神认同就是家国同构思想,它是"中国梦"将个体发展和民族复兴贯穿起来的理论基石。
王赠怡
关键词:中国梦家国同构
论王维诗歌中的写意画被引量:2
2007年
"诗中有画"常被人们用来描述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但人们对其诗中之"画"的论述却很笼统,很少注意画有写实与写意之分。结合王维诗歌分析",诗中有画"的内涵是指王维将中国写意画的理念与技巧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中,这可以从诗歌的取景,笔墨和布局三个方面得到印证。
王赠怡
关键词:写意取景笔墨
审美偏见与艺术个性——论顾恺之艺术美学思想中的“解构”意味被引量:2
2016年
顾恺之善于突破惯性思维对于艺术创作的束缚,他很早就注意到"偏见"思想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对于他来说,只有基于明识的"偏见",才能转化为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事实上,真正具有艺术个性的创作对于艺术认识普遍滞后的大众来说,就是一种"偏见"。与大众艺术观念相比较,顾恺之的艺术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明显具有"解构"的意味。顾恺之"偏见"思想与解构主义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的合拍亦昭示出其思想的现代意义。
王赠怡
关键词:顾恺之艺术个性解构
庄子论“气”被引量:2
2014年
庄子之"气"既是道沟通道与天地万物的拱顶石,又是道生成天地万物的根本要素。庄子之"气"之所以有这样的功能,与"气"本身的特点分不开:其一,它具有道的性质;其二,它是构成宇宙生命的具体介质;其三,"气"之聚散动变是事物消长运化的根原;"气"需要清静涵养。
王洪泉王赠怡
关键词:庄子介质根原
“美”字原始意义研究文献概述被引量:2
2014年
现有美字研究文献在内容上大抵与许慎之说发生关联:有的继承拓展,有的整合超越,有的质疑否定;在研究方式上则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研究效果上美字初义的种种诠释从多方面呈现出现代美学思想的气息。
王赠怡
关键词:中国美学史
基于政治美学的视角:民族复兴就是民族威仪的建构
2017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主要目的之一,那么民族复兴在经验感受上会给予人们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显然属于政治美学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从政治美学视角考量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形象呈现上就是民族威仪的建构,其具体内容表现在"威""德""文"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复兴民族的民族形象。"威"表现为中华民族通过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彰显出来的民族威严,"德"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文"表现为中华民族偃武修文的民族风尚。民族威仪是"威""德""文"共同作用的统一体:"威"不是"文""德"的对立存在物,基于"文""德"的"威"必然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德"既是对"威"的规定,又是"威"的手段和目的,"德"亦可生"威";"文"则是"威"和"德"的外化和昭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民族威仪的根本特色。
王赠怡
关键词:政治美学民族复兴威仪
“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隐喻性言说——再释《易经》“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被引量:1
2014年
《周易·系辞》中的"垂衣裳"解释,有两种影响较大:一是指衣裳作为管理者的标志;二是指对"无为而治"思想的一种含蓄表达。不过,第一种观点已经偏离了"垂衣裳"所要传达的根本意指。该观点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陈传席先生。把"垂衣裳"作为管理者之标志的解读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商榷的必要:其一,悬置"盖取诸乾坤"的解读行为缺乏充分的、直接的历史史料支撑;其二,忽视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文化语境;其三,未注意到"衣、裳"分制的历史发展逻辑和衣裳并置背后所潜在的语境玄机。其实,"垂衣裳"句不过是后人假托黄帝尧舜宣扬无为而治的思想罢了。而"垂衣裳"之所以是"无为"思想的隐喻性言说,主要在于与"非垂衣裳"所关涉的有为行为相比较,"垂衣裳"所呈现出的是"守静"的意义,它是"垂衣裳"与"无为"思想相联系的拱顶石。
王赠怡
关键词:守静
自然灾难在基督教与中世纪艺术作用发生
2011年
从古罗马到中世纪,艺术风格发生了不同古典精神的根本性转变。对于这次艺术发生,人们往往把理由归因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而忽视了自然灾难所起的重要作用。借助自然灾难,基督教战胜罗马人和北方游牧民族,成为统治阶级。这样,自然灾难所导致的统治意识形态的变化最终引起了为之服务的艺术形态发生了变化。
王赠怡
关键词:中世纪自然灾难基督教艺术转型
中国图画领域中的物感说:应物象形
2023年
“应物象形”是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理论,全面把握“应物象形”的关键在于对“应物”的理解。“应物”的意思是感于物,即我们通常所讲的“物感”。“物”作为人的伦理价值取向的确立使得“应物”得以可能,这有两个前提:一是天人感应观的广泛影响;二是“物”作为自然之正的观念的形成。故而,“应物象形”强调的是符合自然的创作动机,其含义与写实与否、再现与否没有必然的关联。“应物象形”作为图画的创作主张,实际上是图画领域中的物感说。
王赠怡张誉尹
关键词:图画应物象形物感说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