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颂
- 作品数:40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文学更多>>
- 华严宗的修行实践与其教义思想的关系
- 2012年
- 自古以来,何为华严宗的修行实践法门一直是一个含混的问题。华严宗人对此往往语焉不详,宗外人士则多持有批评乃至贬损的态度。远有天台宗批评华严宗有教无观,徒有一番高蹈的理论却缺少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近有佛学大家吕澂先生批评华严宗止步于构造理论的'精致图式'。如果深究的话,这样的批评绝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或者局部的,它甚至有诱发系统崩溃的危险。因为华严宗的思想理论归根到底不应该仅限于单纯的思辨玄谈,它必须具有其所追寻的宗教价值与意义:而如果缺乏实践的指导性与操作性.
- 王颂
- 关键词:《华严经》华严经
- 回归生活世界 中国佛教史的全新书写 评《中国佛教信仰与生活史》被引量:1
- 2017年
- 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在继承、吸收近代以来国内外佛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地进行方法论的探讨与总结,拓展视野,广泛结合多种学科,
- 王颂
- 关键词:中国佛教史回归生活世界佛教信仰生活史教学研究成果中国学者
- 近代日本对中国佛教教育的影响——以杨仁山和太虚为中心
- 2018年
- 近代中国的佛教教育受到了日本的诸多影响,相关事实已为学术界所熟知。限于篇幅,在此仅以居士佛教和僧侣佛教的两位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1837-1911)和太虚大师(1890-1947)为线索,略举一二史实,以为说明。日本佛教在近代对中国的影响,是双向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是日本出于各种目的的主动输出,另一方面是中国佛教徒的积极引进。
- 王颂
- 关键词:佛教教育中国佛教界佛学研究太虚大师近代佛教
- “中国佛教走出去”四问
- 2015年
- 一、谁走出去?"走出去"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必然,刻不容缓,但"走出去"的主体应该是谁?有的人认为是佛教文化,有的人认为是作为宗教的佛教。可以说,这二者都具有历史的现实性,理应结合,不可偏废。佛教文化走出去,可以与孔子学院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相结合,更全面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现实操作层面更加顺畅。
- 王颂
-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佛教世界佛教论坛欠发达地区历史机遇
- 儒僧:儒释交涉的一个侧面
- 2015年
- 在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有一个此前不太为人所专门研究的特殊群体,即放弃儒者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僧”。历史上,皈依、亲近佛教的士大夫不在少数,而转变身份、出家为僧的儒士却并不多见。本文以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几类儒僧,并通过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儒僧,分析了他们的出家目的等细节,从而比较了自魏晋以降,唐宋乃至明清时代,儒僧的自我意识以及他人看待儒僧的态度的演变,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儒家与佛教在势力上的此消彼长。
- 王颂
- 关键词:三教合一
- 东来何意——近代日本学者五台山参访探秘
- 2022年
- 五台山在中日佛教交流史上占据着独特地位,历史上多位日本高僧曾巡礼五台山并留下大量珍贵史料。对此,学界有丰富研究;但对晚清以降的却罕有关注。通过运用日文、中文资料梳理了近代日本学者对五台山进行的几次具有代表性的参访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参访者的目的和态度进行了重点分析,从而揭示了近代中日佛教交流背后的复杂历史背景。
- 王颂
- 五四学人论佛教与中国文化传统被引量:1
- 2022年
- 五四一代学人如何看待佛教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传统有关。本文打破了既往西化派和传统派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钱穆、梁启超、陈寅恪、胡适、汤用彤、熊十力、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等具有代表性的学人观点的剖析,揭示他们在佛教中国化、佛教的历史贡献、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上的观点异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五四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与佛教相关的中国历史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不同认识。
- 王颂
- 关键词:钱穆陈寅恪冯友兰
- 富永仲基及其批判精神
- 2008年
- 富永仲基是日本思想史上一位具有独创性的重要思想家。本文重点考察他思想中贯彻的批判精神并简略地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批判精神主要表现在:(一)“加上”法则。即用来揭示思想史发展规律的批判研究方法。(二)“诚之道”。即反对泥古、反对教条,强调“道”的现实实践性。(三)“三物五类”。即揭示思想学说的历史、地域、派别、语言方面的局限性和普遍性,进而提倡客观、批判的研究态度。
- 王颂
- 佛教文明与“文明交流与互鉴”
- 2024年
- 中国、日本和印度都是或曾经是代表性的佛教国家,特别是在6-10世纪,三者保持着密切的佛教文化交流,佛教一度成为以三者为核心的泛亚洲的宗教信仰,但与同样具有鲜明宗教色彩或者说宗教文化渊源的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希腊希伯来-犹太基督教文明)。
- 王颂
- 关键词:佛教文化交流伊斯兰文明希伯来文明交流西方文明宗教色彩
- 华严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 2018年
- 华严学是当代佛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国际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国内学术界对此尚未予以充分重视。本文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系统阐述了华严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重点说明了其价值和意义,指出中国是华严学的故乡,华严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都有重要影响,华严学研究应视为传统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华严学是中印两大文明交汇的产物,围绕着华严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典籍和思想,华严信仰的传播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古代文明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路径。推动华严学研究对于古典学研究、区域与国别研究有重要意义。华严信仰在我国藏地也有一定影响,推动华严研究对发掘藏传佛教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 王颂
- 关键词:华严学传统文化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