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结肠
  • 9篇结肠癌
  • 9篇肠癌
  • 8篇肿瘤
  • 6篇预后
  • 6篇术后
  • 6篇DNA错配修...
  • 6篇错配修复
  • 5篇疗效
  • 5篇结肠肿瘤
  • 5篇化疗
  • 5篇根治术后
  • 5篇肠肿瘤
  • 3篇疗效预测
  • 3篇临床病理
  • 3篇奥沙利铂
  • 3篇MMR
  • 3篇病理
  • 2篇蛋白
  • 2篇血综合征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10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天津医科大学
  • 4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淮安市第一人...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9篇秦琼
  • 10篇周爱萍
  • 10篇王金万
  • 5篇杨林
  • 4篇孙永琨
  • 4篇钟殿胜
  • 3篇应建明
  • 2篇吕宁
  • 2篇支文雪
  • 2篇郭蕾
  • 2篇黄镜
  • 2篇杨林
  • 2篇宋岩
  • 1篇宋岩
  • 1篇宋岩
  • 1篇任尧尧
  • 1篇杨林
  • 1篇董倩
  • 1篇丁凯
  • 1篇张雯

传媒

  • 3篇中华肿瘤杂志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癌症进展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维迪西妥单抗引起噬血综合征1例
2022年
患者男性,31岁。2021年7月因乙状结肠腺癌术后2年余,肺、盆腔转移多线治疗后失败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基因检测:ERBB2拷贝数增加41.08,未见KRAS、NRAS、BRAF突变。2021年7月针对ERBB2靶点予以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
秦琼丁凯钟殿胜
CDK4/6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20年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占肺癌的80%-85%。恶性肿瘤可以无限增殖,细胞周期失调控是恶性肿瘤特征之一。细胞周期依赖激酶(cyclin D-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能阻滞肿瘤细胞通过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肿瘤增殖,该药物在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联合内分泌治疗成为这类患者一线标准治疗。细胞周期失控在NSCLC中比较常见,发生率约为22%-45%,CDK4/6抑制剂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将来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手段。本文重点讨论CDK4/6抑制剂在NSCLC的研究进展,包括作用机制、获批药物、在NSCLC中的临床研究进展、疗效预测生物标记物及局限性等。
秦琼任尧尧钟殿胜
关键词:肺肿瘤细胞周期蛋白D生物标记物
恶性肿瘤高凝状态实验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2024年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明显增高,重要原因之一是恶性肿瘤存在高凝状态。高凝状态不仅影响恶性肿瘤血栓的发生发展,甚至可能和肿瘤预后及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因此,客观准确评估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是临床的必要工作。文章现就近年来恶性肿瘤高凝状态评估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进展进行综述。
秦琼刘登平
关键词:恶性肿瘤血栓高凝状态
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和获益人群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对Ⅱ期结肠癌根治术后接受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疗效进行评价,并对临床获益人群进行探索性分析。方法: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期患者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手术和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辅助化疗的无瘤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e,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 vival,OS)差异。采用Kaplan-Merier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亚组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全组患者中位年龄62岁,单纯手术患者111例,术后采用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5-FU)或其衍生物的方案辅助治疗155例。全部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59(16~87)个月。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治疗组5年无瘤生存率为86.5%和90.2%(HR=0.596,95%CI:0.295~1.208,P=0.152),5年生存率分别为88.3%和92.9%(HR=0.576,95%CI:0.248~1.338,P=0.19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显示:T4、低分化(包括印戒细胞癌)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肠梗阻穿孔、淋巴结清扫少于12枚、脉管瘤栓、神经侵犯)、CEA>5ng/mL患者术后辅助治疗能明显提高无瘤生存(P均<0.05)。结论:部分Ⅱ期结肠癌患者,包括肿瘤浸润程度为T4、低分化腺癌、具有2个及以上高危因素、术前CEA>5 ng/mL可能从术后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治疗中获益。
秦琼杨林王金万周爱萍孙永琨宋岩
关键词:辅助化疗奥沙利铂
DNA错配修复状态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MMR)状态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0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分析DNA错配修复缺失(dMMR)与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40例结肠癌患者中,dMMR90例(20.5%),DNA错配修复完整(pMMR)350例(79.5%)。与pMMR比较,dMMR常见于年龄≤60岁、Ⅱ期、近端结肠、低分化腺癌(包括印戒细胞癌)和含黏液分泌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40例结肠癌患者中,复发转移126(28.6%),死亡93例(21.1%)。dMMR患告和pMMR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2.2%和68.9%,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5.5%和75.1%,等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MMR状态是影响结肠癌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因1素(均P〈0.05)。结论结肠癌dMMR患者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更常见于年龄≤60岁、近端结肠、Ⅱ期、低分化腺癌和含黏液分泌腺癌中,是结肠癌预后较好的生物学标志物。
秦琼应建明吕宁郭蕾支文雪周爱萍王金万
关键词:结肠肿瘤DNA错配修复预后
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及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27例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比较近端结肠和远端结肠临床病理特征,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生存差异。结果:...
秦琼周爱萍应建明吕宁王金万
关键词: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分析
文献传递
DNA错配修复系统缺陷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2年
结肠癌在其多阶段演变过程中涉及多种基因。约85%的结肠癌由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insta-bility,CIN)引起,另有约15%的结肠癌则由DNA错配修复(mismatchrepair,MMR)基因缺陷所致,其中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HNPCC)占3%~5%,而散发性结肠癌占10%~15%。
秦琼杨林王金万
关键词:结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微卫星不稳定
Ⅱ、Ⅲ期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Ⅱ、Ⅲ期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行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分期为Ⅱ或Ⅲ期的老年患者(>60岁)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治疗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后辅助化疗老年患者和...
秦琼周爱萍杨林应建明王金万
关键词:老年结肠癌术后辅助化疗
文献传递
628例Ⅱ期和Ⅲ期结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8例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差异,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58个月,随访期内,179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全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0.3%和7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状况、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无癌结节、肿瘤大体形态、TNM分期、分化程度、是否有脉管瘤栓、术后辅助化疗方案、术前和术后CEA水平、术前和术后CA19-9水平以及是否为双原发癌与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的复发转移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单药氟尿嘧啶类、TNM分期为Ⅲ期、术前CEA和CA19-9升高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后辅助化疗方案为单药氟尿嘧啶类、TNM分期为Ⅲ期、术前CEA和CA19-9升高是影响Ⅱ、Ⅲ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秦琼杨林周爱萍孙永琨宋岩杜丰王金万
关键词:结肠肿瘤复发肿瘤转移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28基因多态性和伊立替康毒副反应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初步了解肿瘤患者血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UGT1A1)启动子的多态性分布,并研究其多态性和伊立替康化疗的毒副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拟采用伊立替康为基础化疗方案的患者全血标本,直接测序分析UGT1A1* 28 TATA盒基因序列;并与化疗毒副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03例患者进行UGT1A1* 28 TATA基因启动子检测,UGT1A1* 28野生纯合型(TA6/6)最常见,共156例,占76.8%;其次为突变杂合型(TA6/7),共43例,占21.2%;突变纯合型(TA7/7)仅3例,占1.5%;TA5/6有1例,占0.5%.共有183例患者使用含伊立体康方案治疗.突变纯合型(TA7/7)与3度及以上迟发型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明确相关(P =0.001、P=0.048),与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升高相关(P<0.001);突变杂合型(TA6/7)和野生纯合型(TA6/6)在3度及以上迟发型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的相关性类似(P =0.561、P=0.915),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类似(P =0.229).结论 UGT1A1* 28突变纯合型(TA7/7)明显增加伊立替康所致3度及以上延迟性腹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化疗前胆红素水平;而UGT1A1* 28突变杂合型(TA6/7)并不增加3、4度迟发型腹泻和粒细胞减少的发生及化疗前总胆红素水平.
秦琼杨林周爱萍黄镜张雯孙永琨王金万
关键词:伊立替康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