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胜平

作品数:41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建筑科学
  • 8篇经济管理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混凝土
  • 8篇解析法
  • 7篇徐变
  • 7篇截面
  • 6篇组合梁
  • 5篇应力
  • 4篇弹塑性
  • 4篇桥梁
  • 3篇压弯
  • 3篇演化博弈
  • 3篇载力
  • 3篇正截面
  • 3篇隧道
  • 3篇土结构
  • 3篇企业
  • 3篇桥梁工程
  • 3篇弯矩
  • 3篇混凝土结构
  • 3篇建筑
  • 3篇公路

机构

  • 35篇昆明理工大学
  • 20篇昆明学院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西南财经大学
  • 1篇昆明冶金高等...

作者

  • 40篇章胜平
  • 10篇陈旭
  • 6篇宋志刚
  • 4篇周东华
  • 3篇李兴宽
  • 3篇赖应良
  • 3篇向刚
  • 2篇李红波
  • 2篇丁烈云
  • 2篇楚秀娟
  • 1篇姚凯程
  • 1篇宋高丽
  • 1篇余宏亮
  • 1篇张学忠
  • 1篇耿标
  • 1篇罗杏春
  • 1篇王鹏
  • 1篇肖骏
  • 1篇骆汉宾
  • 1篇张建平

传媒

  • 3篇混凝土
  • 3篇土木工程与管...
  • 2篇工程力学
  • 2篇公路工程
  • 1篇商业研究
  • 1篇技术经济与管...
  • 1篇公路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情报探索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土工基础
  • 1篇铁道学报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 1篇工程经济
  • 1篇结构工程师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7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4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混凝土老化系数的强度变化影响
2023年
混凝土抗压强度对徐变系数影响较大,徐变系数与老化系数之间存在内在关系,老化系数的简化计算方法是目前规范尚待补充的内容。依据数值法计算分析了强度变化对老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对老化系数终值影响不大,老化系数终值可简化为常量0.8,按照吕休徐变微分本构推导得到的老化系数计算式与数值法结果吻合。
宋高丽兰树伟章胜平陈旭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徐变
钢-混组合梁基于两点截面的徐变应力分析
2023年
为了准确计算钢-混组合梁的徐变应力,采用基于两点截面的解析法,推导了持续荷载作用下徐变应力的微分本构解析解。采用位移法推导了单一材料两点截面的等效面积、轴力计算公式。对钢-混组合截面,推导了两点截面几何坐标、等效面积和重分布系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钢-混组合梁两点截面,几何坐标具有唯一性,仅与截面几何特性有关;应用两点截面时应假定混凝土受拉徐变与受压徐变具有相同的特性;徐变后钢梁应力变化较大,上缘板压力增加较多,可能引起钢板的局部屈曲。
陈旭兰树伟章胜平毛德均王春华
关键词:徐变应力解析法
T形受压区混凝土应力模型系数的计算分析
2023年
我国混凝土规范正截面承载力等效应力模型采用定值应力模型系数,未考虑截面几何特性和受力情况两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德国混凝土规范矩形截面等效应力模型系数解析解的基础上,按照极限状态所有可能的应变分布,考虑拉弯至压弯所有可能的受力,基于应力-应变本构方程,推导T形受压区应力模型系数解析解,补充了一种近似程度较少的电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纯弯至大偏心受压时,应力模型系数约为常量,但应考虑截面几何特性影响;翼缘相对宽度是影响应力模型系数的主要因素,力臂系数受影响程度约是应力系数的两倍。
章胜平兰树伟陈旭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解析法应力系数
重大工程协同创新随机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
2024年
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协同创新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入高斯白噪声,构建由承包方和学研方构成的双方随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随机干扰下双方主体的演化过程及策略稳定性,并通过数值仿真对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表明:随机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得双方的演化速度变慢,演化过程出现波动性,干扰强度越大,波动幅度越大;过高或者过低的成本分摊系数和协同收益分配比例都不利于双方积极参与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溢出系数的增大使得双方的演化速度变慢,学研方比承包方更为敏感;声誉效应越大,越有利于双方积极选择协同创新策略。
王春梅章胜平宋志刚
关键词:协同创新
基于CiteSpace、Word2vec和LDA主题模型的国内技术接受模型领域研究现状和演化分析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意义]旨在梳理国内技术接受模型领域研究成果,总结国内学术界在技术接受模型领域研究热点,同时对研究主题的演化进行分析,为技术接受模型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采用CiteSpace、Word2vec和LDA主题模型,首先对在知网上检索的文章进行清理与信息采集,导出相应的Refworks文件。然后借助于软件CiteSpace,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对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再通过Word2vec和LDA主题模型对文献摘要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热点主题及主题演化。[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模型依然是解决新技术的采纳和持续使用的重要方法,但要考虑多因素影响,增强其扩展性和适应性,重视用户体验和情感因素。
冯靖章胜平宋志刚肖镇江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CITESPACE
混凝土圆形构件等效矩形应力参数的计算分析
2022年
为解决规范中等效矩形应力模型定值参数用于圆形截面时存在的误差较大问题,推导了圆形截面等效矩形应力模型参数解析解;由规范中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按照轴向-弯曲承载力极限状态所有可能的应变分布,以等效原则推导了圆形截面等效矩形应力模型的应力饱满系数和合力位置系数解析解,给出弓形混凝土受压区压弯承载力解析解计算流程;解析解通过条带法数值解验证。研究表明:圆形截面混凝土合力位置变化幅度小,趋近于形心轴;竖向承重小偏心受压构件安全度要求高,定值参数不能准确计算小偏心受压区承载力,应按照解析解计算。
章胜平陈旭楚秀娟
关键词:桥梁与隧道工程圆形截面解析法
欧洲规范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应变法被引量:6
2019年
弯矩-轴力相关曲线上各点的应变分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利用该规律可由应变法直接计算抵抗弯矩和轴力,求解过程无须数值迭代。采用欧洲规范2的极限状态可能的应变分布图,以所有可能的应变为自变量,代入本构关系求应力,可得到所有可能的抵抗内力。选择截面由轴心受拉、拉弯、纯弯、压弯到轴心受压的15组极限状态应变分布,基于截面纤维模型计算混凝土和钢筋的内力,得到抵抗弯矩和轴力,以及弯矩-轴力相关曲线。该法能够用于任意本构关系和任意截面。
章胜平陈旭宋高丽马江鸿周卫霞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纤维模型
数字化背景下EPC项目价值共创演化路径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促进EPC项目各主体积极参与价值共创,提升项目整体效益。从服务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考虑数字化服务商的参与,构建数字化背景下EPC项目价值共创的总承包商、数字化服务商和业主三方参与的演化博弈模型。结果表明:总承包商参与价值共创的额外附加成本、数字化服务商不积极参与价值共创的罚金、业主参与价值共创的额外附加成本对系统稳定性有显著影响;较高的价值共创额外附加成本会阻碍三方参与价值共创的行为策略;业主的行为策略受到数字化服务商和总承包商行为策略的影响,数字化服务商的行为策略受到总承包商行为策略的影响。
王春梅章胜平胡洋宋志刚
关键词:EPC项目演化博弈
钢-高强混凝土组合梁收缩的计算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对简支和连续组合梁,按照全截面法基于有效模量比计算收缩徐变所退化的混凝土翼板面积和惯性矩,推导了各种收缩效应的计算公式。对比欧洲混凝土模式规范的新旧模型,结果表明:在简支梁的收缩自应力和挠度上,高强和普通混凝土几乎相同;在连续梁的收缩次弯矩上,高强略小于普通混凝土;按照MC1990收缩徐变模型将显著低估这些收缩效应,由此低估钢筋用量将可能引起混凝土开裂等结构的使用和安全问题。
章胜平陈旭楚秀娟彭祖强马江鸿
关键词:桥梁工程应力挠度次弯矩
基于LCA的改扩建公路碳排放计算与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对公路基础设施的能耗及碳排放进行量化评估,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总结确定了资源性改变、人工活动、材料消耗和机械使用作为碳排放源的四大主体,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排放源分组的混合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法;其次,采用LCA理论,基于实际案例构建碳排放计算模型进行碳排放分析;最后,对比分析各组分碳排放量,确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可溯源组碳排放占总量的81.93%,其中,材料消耗占比最大为67.26%,主要以水泥和钢材为主,以此提出注重设计优化、减少建筑材料的用量或增加绿色建材的使用降碳减排的研究重点;人工和机械消耗对碳排放贡献不大,机械施工柴油比重占67.9%,表明提高工人劳动效率、促进清洁能源使用是降低建设施工阶段碳排放的合理化途径;不可溯源组占17.95%,其排放量也不容忽视,并提供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并强化管理的节能减排新途径,以期为改扩建公路建设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持。
彭雄慧章胜平肖镇江宋志刚
关键词:道路工程节能减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