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亚玲

作品数:19 被引量:48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4篇伦理
  • 9篇伦理学
  • 8篇阿佩尔
  • 6篇责任伦理
  • 4篇先验语用学
  • 3篇道德
  • 3篇奠基
  • 3篇至善
  • 3篇环境伦理
  • 2篇道德哲学
  • 2篇对话伦理学
  • 2篇责任伦理学
  • 2篇哲学
  • 2篇人类中心主义
  • 2篇自我
  • 2篇自我反思
  • 2篇自相矛盾
  • 2篇康德道德哲学
  • 2篇环境保护
  • 2篇环境伦理学

机构

  • 19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作者

  • 19篇罗亚玲
  • 1篇汤剑波
  • 1篇鲁绍臣
  • 1篇蔡志栋

传媒

  • 3篇复旦学报(社...
  • 2篇哲学动态
  • 2篇学术月刊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世界哲学
  • 2篇哲学分析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现代哲学
  • 1篇当代中国价值...
  • 1篇当代国外马克...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3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1
  • 1篇200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哲学)
2010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三十年回顾杨学功认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马克恩主义哲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各自的特点是:20世纪80年代体现为认识论、价值论研究,马哲史学科建设和哲学教科书体系改革;90年代体现为部门哲学研究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近十年来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当代形态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周嘉昕蔡志栋鲁绍臣罗亚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学术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教科书体系
绿色良知——卢岑贝格和他的《自然不可改良》被引量:1
2000年
罗亚玲汤剑波
关键词:书评环境保护
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从康德“endliche,heilige Wesen”译法之争出发的讨论
2024年
“endliche,heilige Wesen”这一出现于康德《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之“德性论”中的概念究竟应当如何翻译,近年来在国内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取“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之译,并认为与此相关的值得讨论的问题应当是:“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这是一个实践哲学的问题,它追问人是否以及如何可能实现道德完善性,是康德德性论甚至所有美德伦理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对“有限的神圣存在者”概念的分析,文章表明,有限存在者的神圣性不在于根除偏好,而在于克服趋恶的倾向,在于以道德的方式追求幸福。以“有限的神圣存在者”作为道德理想,体现了康德道德哲学对人之有限性和理性双重属性的深刻把握。文章还指出,康德对于有限存在者何以神圣问题的处理,需要结合至善思想加以考察。从《实践理性批判》到《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康德对于至善如何可能问题的不同论述,意味着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变化,即从认为有限存在者不可能神圣转变为试图说明其可能性。这种变化,并非前后矛盾,而是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完善的体现。
罗亚玲
关键词:德性论意念至善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责任伦理思想——基于对至善思想的考察被引量:3
2023年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责任伦理的思想。本文将先指出责任伦理学主张在承认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则应用环节纳入对行动后果的考量,是一种整合义务论伦理学和后果论伦理学的尝试,并呈现了以阿佩尔为代表的典型责任伦理基本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康德实践哲学的框架内对其至善思想展开考察,通过对至善所包含的德福一致思想、上帝理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思路的重构,表明至善思想体现了责任伦理的主张,并且康德的论证思路与阿佩尔对责任伦理的论证思路基本一致。
罗亚玲
关键词:责任伦理至善德福一致上帝
环境伦理学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被引量:3
2010年
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否是环境伦理学之新颖性的体现,环境伦理学是否必须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这都是可以质疑的问题。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的焦点在于,前者认为环境保护是对非人类存在物的间接保护,基于人们之间相互的道德义务,非人类存在物只是"作为人的责任行为的工具和质料"而成为保护的间接对象;而后者认为环境保护是为了非人类存在物自身的目的而保护它们,以肯定非人类存在物的道德地位(即作为道德受动者的地位)为前提。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立场是否成立取决于其支持者是否能够论证非人类存在物作为道德受动者的地位,但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而环境伦理学的产生背景和环境保护的概念则表明,环境伦理学本身并非必须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只在一种广义的环境伦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罗亚玲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保护
环境伦理作为责任伦理被引量:20
2005年
环境伦理学到底是关于人与环境的伦理关系的学说 ,还是与环境问题有关的伦理学 ?既然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国际公正和代际公正的问题 ,必须通过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那么 ,我们是否需要环境伦理学 ?这些困惑和怀疑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样的问题 :我们到底该如何建构环境伦理学 ?本文认为 ,环境伦理学只有被理解为一种责任伦理 ,才能既获得理论奠基 ,又发挥其应有的实践指引能力。
罗亚玲
关键词:环境伦理
阿佩尔的共同责任原则被引量:5
2008年
罗亚玲
关键词:阿佩尔责任伦理学
阿佩尔对话理性概念之内涵和根基——兼论阿佩尔对话理性概念与哈贝马斯交往理性概念之差异被引量:4
2015年
阿佩尔把对话的游戏规则或前提所包含的理性与一般的人类理性的要求关联起来,他以此提出对话理性的概念,试图在喧嚣一片的理性批判声中重构理性概念。其思路与哈贝马斯有关交往理性的基本思路大抵一致,但在具体的环节上却有较大的差别。阿佩尔强调通过先验语用学的反思可以获得对有实质内容的对话前提的认知,并且认为对话理性直接就是一般的人类理性的要求;哈贝马斯则基于一种普遍语用学的立场,认为对交往行动的前提只能做形式化的重构,对话原则所包含的规范要求只具有程序意义。阿佩尔的理性诉求强于哈贝马斯,其思想内部也有更为严密的逻辑一贯性,但进一步的追究表明,支撑阿佩尔对话理性概念的终极奠基思想似乎包含了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
罗亚玲
关键词:交往理性自我反思
外在强制与内在自由的统一--对康德普遍法权法则的责任伦理阐释
2024年
康德的法权论是否可以合理地归属于其道德形而上学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可能在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证成普遍法权法则。鉴于学界相关讨论面临的诸多困难,文章尝试从责任伦理的视角梳理法权论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关系。对照责任伦理的基本主张和思想架构,文章首先分析了康德道德哲学中生发责任伦理之维的可能性,并指出至善思想正是其责任伦理之维的体现。在此基础上,根据康德有关立法两个阶段以及法学立法与伦理立法的区分,文章对“法权论导论”第四节的论证进行重构,不但针对普遍法权原则给出了一种“内在的责任伦理阐释”,还给出了一种“外在的责任伦理阐释”,以消解外在强制和内在自由的表面矛盾。
罗亚玲
关键词:责任伦理阿佩尔
先验语用学何以可能?——阿佩尔论终极奠基被引量:6
2017年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奠基任务。以"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和"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两个重要概念为纲,辅以对阿佩尔和阿尔伯特、哈贝马斯之间相关争论的介绍,可呈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思想的基本思路、架构以及困难环节。
罗亚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