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晓艳

作品数:33 被引量:218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新生儿
  • 9篇早产
  • 9篇早产儿
  • 9篇产儿
  • 5篇基因
  • 5篇肺炎
  • 4篇支原体肺炎
  • 4篇综合征
  • 3篇蛋白
  • 3篇低出生体重
  • 3篇突变
  • 3篇喂养不耐受
  • 3篇细胞
  • 3篇耐受
  • 3篇患儿
  • 3篇儿童
  • 3篇不耐受
  • 3篇出生体重
  • 2篇地中海贫血
  • 2篇新生儿败血症

机构

  • 31篇北京大学深圳...
  • 3篇深圳鼎新融合...
  • 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作者

  • 31篇胡晓艳
  • 14篇周于新
  • 13篇徐颂周
  • 10篇赵方
  • 8篇张双船
  • 6篇钱卫疆
  • 5篇李健雄
  • 5篇林月钰
  • 4篇曾宾
  • 4篇刘瑞
  • 3篇刘筱萍
  • 3篇彭华
  • 2篇李在玲
  • 2篇常艳美
  • 2篇王存艳
  • 1篇贺万香
  • 1篇张珍
  • 1篇林钥玉
  • 1篇翟岩
  • 1篇葛秋生

传媒

  • 3篇中国当代儿科...
  • 3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当代医学
  • 2篇齐齐哈尔医学...
  • 2篇中国综合临床
  • 2篇儿科药学杂志
  • 2篇中华全科医学
  • 2篇中华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青海医药杂志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4篇2005
  • 1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沙美特罗联合替卡松粉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联合丙酸氟替卡松粉吸入对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临床诊断为CVA的(5~14)岁患儿先予舒利迭(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1月),咳嗽症状消失后改用辅舒酮(丙酸氟替卡松粉)维持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咳嗽消失时间,并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测定呼气峰流速值(PEF),观察肺功能情况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56例CVA患儿除1例失访外,咳嗽症状均于治疗后4周内消失。治疗1个月后PEF值基本达预计值80%以上,与治疗前比较(P<0.01),差别显著。结论沙美特罗联合氟替卡松粉吸入治疗CVA使用方便、疗效肯定、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钱卫疆胡晓艳彭华林月钰赵方张双船
关键词:咳嗽变异型哮喘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呼气峰流速
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3
2010年
目的比较早期母乳喂养与配方奶喂养对早产儿的影响,探讨早产儿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12月在我科住院的早产儿,根据其喂养方式分成2组:母乳喂养组46例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组50例。比较2组早产儿院内感染、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并将2组胎便排尽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以及生后14d的体重增长进行比较。结果母乳喂养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4.3%和18%,P<0.05);母乳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组低(分别为8.7%和24%,P<0.05);母乳喂养组胎便排尽的时间显著早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73.7±10.1)h和(92.0±21.4)h,P<0.01];母乳喂养组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6.9±1.5)d和(8.0±1.9)d,P<0.05);母乳喂养组达足量喂养的时间较配方奶喂养组早[分别为(9.8±1.6)d和(11.3±2.4)d,P<0.05);母乳喂养组生后14d的体重增长优于配方奶喂养组[分别为(199±100)g和(147±75)g,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可降低院内感染和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使其较早达到足量喂养,有利于早产儿早期体重增长,故应提倡早产儿早期母乳喂养。
胡晓艳曾宾贺万香李健雄
关键词:早产儿母乳喂养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临床价值
2016年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NEC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又按NEC分级为Ⅰ级组(19例),Ⅱ-Ⅲ级组(41例)、所有病例均在确诊后进行降钙素原(PCT)检测。观察组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对照组根据治疗常规及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使用抗生素。结果60例NEC病例中仅28例(46.7%)出现PCT升高。在NEC患儿Ⅰ、Ⅱ-Ⅲ级组中,PCT升高的比例分别为26.3%、56.1%,PCT阳性病例的PCTmax分别为(0.81±0.25)、(1.76±89)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27,t=-2.608,P均〈0.05)。观察组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4.9±3.0)d与(8.6±2.5)d,t=-3.645,P〈0.01],而两组的禁食时间及治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CT检测可帮助了解NEC患儿的病因及疾病的严重程度;根据PCT水平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而不影响NEC治疗效果。
胡晓艳周于新徐颂周林月钰赵方
关键词:降钙素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
不同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对比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最佳给药方法。方法将72例气管内注入固尔苏防治NRDS的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用单体位连续给药法,对照组用传统的多体位分次给药法。比较两组应用固尔苏预防和治疗NRDS的效果,并比较两组用药相关不良事件如脱管、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方法均能有效的治疗和预防NRDS,两组的防治效果相近(P>0.05)。但观察组用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9.0±1.7min vs 16.3±1.9min,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如药物喷出、一过性紫绀、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两种方法气管内注入固尔苏均能有效防治NRDS,两组防治的效果无差异,但单体位连续给药法用药时间短,用药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是理想的给药方法。
胡晓艳周于新刘瑞李健雄林月钰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耐甲氧西林路邓葡萄球菌致新生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被引量:1
2015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较常见的重症感染,常导致患儿出现严重疾病状态甚至死亡。CRBSI 的主要致病菌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2],路邓葡萄球菌是 CNS 中毒性较强的一种细菌,目前报道该细菌的耐药率不高,笔者现将1例耐甲氧西林路邓葡萄球菌导致的 CRBSI 病例报告如下。
胡晓艳周于新
关键词: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益生菌防治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将60例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成益生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治疗原发病,益生菌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益生菌治疗(0.25g,每天两次)。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益生菌治疗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4%vs14%,P<0.05),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6.8±1.2dvs7.7±1.6d,P<0.01),且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早(8.0±1.4dvs9.0±2.0d,P<0.05)。益生菌用药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益生菌可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其体重增长,缩短其达全胃肠道营养的时间;且益生菌的应用是安全的。
胡晓艳周于新徐颂周林月钰
关键词:益生菌低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早产儿
FLNA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耳-腭-指综合征1型1例报告
2024年
目的 探讨FLNA基因突变导致新生儿耳-腭-指综合征(OPDS)患儿的遗传学特征及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告1例耳-腭-指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基因突变检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女,足月新生儿,生后发现腭裂(Ⅱ度),面容表现为眼距宽,下颌小,双足第2趾较长。基因检查提示患儿FLNA基因发现一处杂合变异:c.514C>G(p.L172V),家系验证结果显示其父母此位点无变异。结论 该例患儿诊断为耳-腭-指综合征明确,出现明显指趾异常及特征面容,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以及探讨如何在新生儿期甚至在产前诊断中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准确率,同时随访该病患儿的远期预后情况。
朱如琴胡晓艳
关键词:新生儿腭裂
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8
2021年
目的探讨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12月住院且符合研究标准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喂养不耐受,分为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回顾分析早产儿住院及随访至校正月龄6个月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612例早产儿,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和喂养耐受组430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出生1周后贫血(OR=2.13,95%CI:1.29~3.51)、电解质紊乱(OR=1.75,95%CI:1.11~2.77)、胆汁淤积(OR=2.14,95%CI:1.21~3.80)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β=5.88,P<0.001)、达全肠内营养日龄(β=7.67,P<0.001)及经口喂养日龄(β=7.34,P<0.001)延迟以及出院体质量增加(β=100.24,P=0.001)有相关性。纳入分析的随访病例共126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和喂养耐受组各63例。喂养不耐受组在校正月龄6个月时的身长、体质量、头围及Peabody运动发育评估结果与喂养耐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喂养不耐受增加早产儿住院期间贫血、电解质紊乱、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导致早产儿住院时间延长,达经口喂养日龄及全肠内营养日龄延迟;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需要长到较大体质量才能达出院标准;喂养不耐受对早产儿校正6月龄时的体格生长及运动发育无显著影响。
胡晓艳胡晓艳常艳美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随访早产儿
儿童重型与轻型支原体肺炎免疫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检测儿童重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与轻型MPP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状况,为临床免疫治疗寻找依据。方法 157例MPP患儿按病情分为轻症组(132例)和重症组(25例),以同期儿科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25例为对照组,检测上述所有患儿急性期免疫指标。结果轻症组及重症组患儿IgG、Ig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重症组患儿IgM较轻症组患儿水平高(P<0.05)。两组MPP患儿IgA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症及重症组患儿CD4+T细胞比例、CD4+/CD8+T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MPP患儿CD19+、CD8+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症组CD19+T细胞比例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患儿CD3+、CD16+CD56+T细胞比例明显低于轻症组(均P<0.05)。结论 MPP感染患儿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且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免疫功能低下,重症组更明显。免疫制剂对MPP患儿临床治疗有效,对重症MPP疗效更明显。
钱卫疆胡晓艳徐宋周翟岩周于新张双船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免疫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被引量:40
2020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一步将其中的喂养不耐受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250 g组和≥1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的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受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298±417)g,其中93例(51.1%)<1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日龄为(2.7±0.9)d,消失日龄为(13.2±6.9)d,持续时间为(10.5±6.7)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d,t=3.977;(10.4±5.2)与(16.0±7.3)d,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d,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d,t=3.672](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250 g的早产儿相比,出生体重<1250 g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d,t=2.540;(10.0±4.5)与(16.3±7.4)d,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d,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χ^2=5.308](P值均<0.05)。(4)出生体重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OR=0.998,95%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OR=2.129,95%CI:1.163~3.897)、多胎(OR=1.812,95%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OR=2.663,95%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
胡晓艳常艳美李在玲
关键词:肠内营养呕吐肠胃胀气喂养不耐受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