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
- 作品数:36 被引量:165H指数:8
- 供职机构: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效果
- 2015年
-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造影检查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疗效良好,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苏毅马欣李秋霞于付生慕春言
- 关键词:桡动脉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 华法林对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被引量:10
- 2011年
-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 仝峰慕春言王景斌苏毅杨琴
- 关键词:心房颤动华法林阿司匹林
- 心血管介入术血栓和出血的防治
- 2014年
-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术中出血、血栓等并发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50例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心血管介入术治疗后,出血4例,发生率8%,血栓3例,发生率6%。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后出血、血栓等并发症有较为凶险的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苏毅
-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血栓出血
- 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成功经皮冠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I)术后左室收缩功能改善程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08例成功PCI的冠心病(CHD)住院患者,根据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用累积积分法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射血分数EF值。结果:低分组、高分组术后EF值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P<0.05)。结论:成功PCI对冠状动脉病变较轻或严重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均有明显改善。
- 苏毅慕春言马欣赵倡武
- 关键词:经皮冠脉成形术左室收缩功能冠状动脉狭窄多普勒超声
- 左心衰竭合并心房纤颤患者血浆脑利钠肽临床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左心衰竭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水平及其与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95例左心衰竭患者按快速心房纤颤、窦性心率分组,采用Roche201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BNP水平。结果左心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率组(P<0.05)。结论左心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BNP水平者比窦性心率者高,且与左心房内径有明显相关性。
- 苏毅慕春言马欣赵倡武
- 关键词:脑利钠肽心房纤颤左房内径
-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左卡尼汀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56例VMC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卡尼汀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左卡尼汀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心排血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cTnT)、白介素-6(IL-6)、IL-1β、干扰素-γ(INF-γ)、IL-17、免疫球蛋白(IgA、IgG)、Toll样受体4(TLR4)mRNA、核因子-κB(NF-κB)mRNA、辅助性T细胞/杀伤性T细胞(CD4+/CD8+)、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Th17/Treg)水平,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SV、LVEF、CO水平分别为(75.39±7.56)mL、(55.36±6.36)%、(5.96±1.36)L/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47±5.97)mL、(45.63±5.43)%、(5.24±1.28)L/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cTnI、CK-MB、NT-proBNP、cTnT水平分别为(0.21±0.06)μg/L、(18.93±7.33)U/L、(101.79±15.49)ng/L、(0.57±0.12)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73±0.31)μg/L、(32.55±10.95)U/L、(154.74±17.85)ng/L、(1.04±0.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INF-γ、IL-6、IL-1β、IL-17水平分别为(50.39±7.56)ng/mL、(13.47±3.14)ng/mL、(5.79±1.46)ng/mL、(40.29±10.25)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7.55±10.54)ng/mL、(17.56±4.25)ng/mL、(10.65±2.03)ng/mL、(61.14±12.3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TLR4 mRNA、NF-κB mRNA水平分别为0.59±0.10、0.43±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97±0.24、0.89±0.15,差异�
- 李秋霞赵晖苏毅
- 关键词:病毒性心肌炎芪参益气滴丸左卡尼汀疗效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中急检肌钙蛋白T的临床应用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肌钙蛋白T(c Tn 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检测心电图,采用12导联法;B组给予快速检测肌钙蛋白T,C组进行血清心肌酶检测。比较三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C组阳性符合率最高,为92.50%,A组符合率为60.0%,B组符合率为87.50%;B、C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阳性符合率远低于B、C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拟诊到确诊的时间间隔方面,心电图用时(8.43±2.31)min,快速检测c Tn T需要(40.12±2.44)min,血清心肌酶用时(145.54±3.65)min。结论急检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中耗时较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马欣苏毅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T
-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联合PCI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7年
-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2015年本院收治的接受常规溶栓治疗58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按照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出院之后为期1年的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29,P<0.05);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期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复发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非致死性梗死再发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未发生死亡,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死亡例数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3)。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可以有效减少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降低复发率以及再次血运重建次数。
- 付宝苏毅马欣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溶栓心肌梗死ST段抬高
- 心先安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 2001年
- 侯爱琴张一平苏毅
- 关键词: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先安
- 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及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6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氟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使用剂量为20mg/次,观察组为40mg/次。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NP、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N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NP水平、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炎性因子及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hs-CRP、Hcy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AS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40mg/次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但对患者肝功能损害较大,对于不同剂量的选择应以患者病情及耐受度为依据。
- 苏毅
- 关键词:冠心病心力衰竭氟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