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起搏
  • 10篇心脏
  • 8篇心律
  • 8篇心律失常
  • 7篇心脏起搏
  • 6篇动脉
  • 6篇心肌
  • 6篇血管
  • 6篇植入
  • 6篇起搏器
  • 5篇心肌梗死
  • 5篇右室
  • 5篇消融
  • 4篇心功能
  • 4篇心血管
  • 4篇特异
  • 4篇特异性
  • 4篇细胞
  • 4篇细胞特异
  • 4篇细胞特异性

机构

  • 39篇常熟市第二人...
  • 2篇苏州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上海市胸科医...

作者

  • 39篇盛晓东
  • 39篇范韬
  • 33篇金骁琦
  • 28篇周建龙
  • 20篇祁平东
  • 14篇朱宗成
  • 9篇高顺忠
  • 7篇陈志贤
  • 7篇顾涌藻
  • 7篇郑冠群
  • 6篇金静
  • 5篇吴刚
  • 4篇朱天哲
  • 4篇沈卫星
  • 4篇陆敏
  • 2篇惠杰
  • 2篇沈振亚
  • 2篇徐伟中
  • 1篇季勇
  • 1篇高顺贵

传媒

  • 6篇临床荟萃
  • 5篇中国心脏起搏...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实用临床医药...
  • 2篇河北医学
  • 2篇岭南心血管病...
  • 2篇心脏杂志
  • 2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江苏临床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实用心电学杂...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苏州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2006年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Stentin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年8月至2006年2月间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结果:12例患者中10例(83.3%)支架被成功植入靶血管病变处,1例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阻塞血管段而改为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1例术中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范韬盛晓东周建龙金骁琦吴刚高顺贵祁平东
关键词:支架植入术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分析与防治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分析回顾在本院心内科于2008.5~2011.5月完成冠心病介入治疗350例患者,并对主要并发症进行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心内科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共350例;总并发症发生率为5.28%,冠状动脉痉挛1.53%、无再流1.12%、急性闭塞0.29%、室颤0.25%、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0.64%、冠状动脉夹层1.45%等。结论随着手术技术和介入治疗器械的进一步改进,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步降低,但仍要引起介入治疗医师和病人的重视。
郑冠群盛晓东周建龙范韬金晓琦祁平东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成功率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06年
盛晓东范韬周建龙金骁琦祁平东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并发症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位房间隔(LAS)起搏的可行性及方法学。方法选择45例符合起搏器植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二组。一组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LAS起搏(LAS组),另一组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RAA)起搏(RAA组)。分别记录两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以及所测试的起搏阈值和阻抗。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常规心电图、测量起搏参数和X线胸片观察电极脱位情况。结果与RAA组比较,LAS组心房电极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无显著差异[(5.6±0.9)min vs(5.2±1.0)min,(4.4±0.7)min vs(4.0±0.9)min,P均>0.05]。两组术中,术后1、3个月起搏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LAS起搏操作简单易行,且不影响起搏阈值和阻抗。
盛晓东朱宗成金骁琦范韬周建龙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间隔起搏主动固定电极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200例回顾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盛晓东高顺忠范韬沈卫星金骁琦顾涌藻祁平东
关键词:射频导管消融快速心律失常
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在植入操作时间、起搏参数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40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成人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房间隔组20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低位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右心耳起搏。对比两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电极植入时、术后1个月、3个月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结果房间隔组与右心耳组比较,心房电极植入操作时间和起搏参数在术中、术后1个月、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房间隔起搏与右心耳起搏具有相似的电极植入操作时间以及相同的起搏参数,为临床起搏治疗的有效部位。
陈志贤盛晓东朱宗成周建龙范韬金骁琦
关键词:房间隔起搏心律失常
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2002年
多腔起搏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起搏器应用的新指证 ,但远期疗效尚待循证医学的证据 ,临床适应证及操作技术应严格掌握。本例在导管电极定位上存在争议 ,我们同时刊出X线体位投影摄片和ECG图片 。
盛晓东高顺忠范韬沈卫星顾涌藻祁平东
关键词:双心室起搏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例分析
40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分析被引量:5
2009年
金骁琦盛晓东周建龙范韬祁平东
关键词:心肌梗死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
PCI术后血清细胞因子改变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分析冠心病(CAD)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细胞因子与术后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8例CAD患者PCI手术治疗效果,比较PCI手术前及术后24 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6、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IL-10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与术前比较有差异的细胞因子间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术后具有相关性细胞因子对PCI预后的诊断价值;以PCI预后的诊断价值高的细胞因子水平中位数进行分组,比较该细胞因子与PCI术后12周累积MACE发生率的关系。结果:78例CAD患者均成功进行PCI手术,术后12周内有18例并发MACE,未出现术后死亡病例;与术前比较,术后CAD患者CRP及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术后CAD患者血清TNF-α与CRP呈现显著正相关(r=0.81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CRP以18.73 mg/L为截点值,CRP预测PCI术后并发MACE的敏感性、特异性及曲线下面积均优于20.35 ng/L的TNF-α;高水平CRP患者术后12周累积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低水平患者(P=0.038)。结论:CAD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检测对患者预后的诊断均有一定价值。
金静盛晓东周建龙范韬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预后心脏不良事件
不同起搏方式对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心功能及心房颤动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起搏部位对高右室起搏比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新发心房颤动(AF)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心内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置入DDD永久起搏器的缓慢性窦房结功能失调或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选择其中高右室起搏比例者(右室起搏累积百分比>50%)共120例,随机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n=47)及右室间隔部(RVS)起搏组(n=73)。随访内容包括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3年AF发生情况和超声心动图参数。结果:随访期间RVA组新发AF患者比例高于RVS组(23.40%对16.43%,P=0.03)。术后3年,与RVA组相比,RVS组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缩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DDD起搏模式下高右室起搏比例患者,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AF的发生。
周建龙陆敏朱宗成朱天哲盛晓东范韬金骁琦
关键词:室间隔起搏心尖部起搏心律失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