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勇
- 作品数:27 被引量:44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更多>>
- 喀斯特针叶林枯落物层水文效应被引量:15
- 2017年
- 以喀斯特地区黄壤针叶林和石灰土针叶林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其枯落物层的水文效应进行定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蓄积量表现为黄壤针叶林(52.14 t·hm^(-2))>石灰土针叶林(32.98 t·hm^(-2));(2)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R^2>0.94,吸水速率与时间呈幂函数关系,R^2>0.91。半分解层枯落物在浸泡4 h时已经达到饱和,而未分解层需浸泡9 h。枯落物在浸水20 min内吸水速率大幅下降,在20 min—4.5 h下降幅度减缓,到9 h时吸水速率基本稳定;(3)黄壤针叶林半分解层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86.59 t·hm^(-2),石灰土针叶林未分解层最小,为8.39 t·hm^(-2)。最大持水率的均值表现为黄壤针叶林(194.11%)>石灰土针叶林(152.68%);(4)枯落物最大拦蓄量表现为7.14—64.37 t·hm^(-2),有效拦蓄量变化范围为5.81—51.06 t·hm^(-2),黄壤针叶林各层枯落物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大于石灰土针叶林。综合对比分析发现,黄壤针叶林枯落物层的持水性能比石灰土针叶林好,能更好地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 韦小茶周秋文崔兴芬蔡明勇马龙生戴丽
- 关键词:针叶林枯落物水文效应
- 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空间特征遥感解析被引量:22
- 2013年
- 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了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发生特征.将环境卫星遥感数据耦合非点源(non-point Source,NPS)污染负荷估算模型,探索基于遥感像元尺度的非点源污染估算方法,目的是分析2010年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从而明确非点源污染的重点防治区和防治措施,为辽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2010年辽河流域总氮排放量为10.3万t,总磷排放量为0.68万t,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1万t,氨氮排放量为1.8万t;目前,对于辽河流域主要的非点源污染类型为农业面源;2010年辽河流域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表现为总氮67.4%,总磷76.4%,化学需氧量39.4%和氨氮21.9%;空间分布上辽河流域的南部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次是东北部.本研究结合遥感技术发展了以遥感像元为基本模拟单位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方法,明确了2010年辽河流域的非点源污染产生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为辽河流域污染治理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雪蕾蔡明勇钟部卿姚延娟殷守敬吴迪
- 关键词:环境卫星非点源污染遥感辽河流域
- 成都市城市热岛与地表水热状况时空变化特征
- 本研究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对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与影响城市热岛的地表关键水热参数及变化开展时空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成都市主城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随着城市建设不断进行,不透水地表面积显著增多,主要以侵...
- 翟俊侯鹏蔡明勇杨旻
- 关键词:城市环境热岛效应地表水
- 文献传递
-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遥感监测与评价方法被引量:20
- 2016年
- 本文利用遥感数据时空分辨率高、覆盖面积大、获取便捷的特点,构建优先区人类干扰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提取人类干扰类型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人类干扰数据进行栅格运算,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指数(Human Disturbance Index),定量评价了优先区内人类干扰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并以桂西黔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进行优先区内人类干扰状况定量评价,数据易获取、过程易操作,具有较强的业务推广价值。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人类干扰指数定量评价方法的建立,可为优先区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为优先区保护和日常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 刘慧明刘晓曼李静蔡明勇王桥裴亮申文明
-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针对尼泊尔8.1级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导致的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破坏,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在Ⅸ级、Ⅷ级烈度区内,采用面向对象自动分类与人工解译相交互方式,结合野外地面实地调查,通过灾前、灾后等多期卫星数...
- 杨旻肖如林李静蔡明勇
- 关键词:突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卫星数据
- 文献传递
- 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用水过程动态模拟被引量:5
- 2014年
- 以黄河流域为例,通过集成RS/GIS技术,利用生态水文评估工具中模块化生态水文综合管理系统(EcoHAT)对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过程进行定量模拟,模拟出该流域20世纪50年代以来像元尺度上植被生态用水量,得到研究区植被生态用水时空结构差异。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多,而70年代和90年代偏少,2000年生长季植被生态用水量为263.5 mm;年内变化整体与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最大值集中在6—8月;从植被类型看,最小是草地,其次为灌丛,最大为林地;从水资源分区上看,最小的是兰河干流区间,伊洛河流域最大。其中,兰河干流区间、河龙干流区间、内流区、湟水流域、龙兰干流区间、龙羊峡以上及洮河流域普遍小于400 mm,汾河流域、黄河下游、泾河流域、北洛河流域、沁河流域、渭河流域、龙三干流区间、三花干流区间及伊洛河流域普遍大于400 mm。
- 王玉娟王树东杨胜天曾红娟蔡明勇宋文龙
- 关键词:黄河流域
-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GDP数据空间化估算与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重要的国际河流,掌握该流域GDP数据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信息,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国际河流管理政策,维护区域稳定和发展。传统的GDP数据以行政区为统计单元,不便于国际河流相关信息的统计分析。以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实现了雅江流域GDP数据空间化估算。结果表明,印度、孟加拉国在GDP总量方面均有一定优势,不丹和藏南的总量相对较小,但是增速最快,所有区域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均不大,说明全流域整体工业发展水平不高,而藏南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其它产业比重较小。
- 周秋文杨胜天蔡明勇
- 关键词:国际河流GDP空间化
- 江西省水源涵养量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被引量:3
- 2016年
- 稳定而又良好的水源涵养量是维持区域生态环境稳定、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迄今为止,国内开展水源涵养功能监测与评估主要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和不同土壤特性下的水源涵养量的计算,有关省域尺度的水源涵养量变化监测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江西省作为研究区,采用降水贮存量法结合遥感技术,基于研究区降水量和植被度指数数据,监测分析研究区水源涵养量在2010-2015年间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显示,2010-2015年间,江西省水源涵养量的整体格局基本保持稳定,整体略有小幅降低。
- 曹飞肖如林付卓殷守敬杨旻蔡明勇
- 关键词:水源涵养遥感
-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变化与保护成效评估——以海南岛中部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例被引量:48
- 2018年
- 自2000年提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概念以来,历时17年不断探索和发展完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相关配套政策,成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重要依据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的主要组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南岛中部山区在2001年成为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试点,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较早实施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管控区域之一。本文以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重点生态功能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观测统计数据,集成地统计学和生态评估模型模拟方法,以生态系统格局、植被长势、服务功能为主要评估内容,通过时空尺度拓展和多维时空对比分析,探讨了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成效。结果发现:(1)2013年功能区森林面积占比为84.5%,显著高于海南岛平均水平。1990-2013年功能区内建设用地逐渐增加。2010年功能区实施后,人类活动强度仍然呈现持续增加态势,面积比例从0.5%增加到0.8%,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和耕地开垦。(2)功能区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明显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总体上略有增加,但是不同时间段的波动变化明显,特别是1990-2000年和2000-2013年两个时间段内均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特征。功能区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为51.78万m2/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3)功能区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明显要优于功能区外部,1990-2013年表现出剧烈波动、稳定性较差。功能区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为1.95万t/km2,明显高于功能区外部。(4)功能区人类扰动指数明显小于功能区外部,生物多样性威胁程度明显偏小,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区平均人类扰动指数为0.3664,比功能区外部低0.1152。1990-2013年功能区外部人类扰动指数变化幅度为0.0152,�
- 侯鹏翟俊曹巍杨旻蔡明勇李静
- 关键词: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
- 基于多源空间信息的缺资料地区地表日均大气温度空间分布数据获取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地表大气温度是区域水循环研究与模型模拟中的关键因子,其日尺度的空间分布信息是众多生态、水文模型的重要输入。对于缺资料地区,尤其是在地形复杂地区,地表大气温度空间分布数据往往难以获得。基于多源空间信息,首先利用KLEMEN法反演得到研究区卫星过境时刻瞬时地表气温空间分布信息,然后通过建立的时间尺度转化方程实现研究区日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的获取。结果表明:研究中所提取的瞬时气温数据精度较高,RMSE为2.33℃,R2约为0.78;所建立的时间尺度转化方程可信度高,R2约为0.98,RMSE约为2℃;在不依赖于地面观测数据的条件下,研究所提取的日均气温数据总体精度R2为0.90,RMSE为4.63℃,且高温部分模拟精度高于低温部分。研究方法具有很好的可移植性,可应用于其他缺资料地区。
- 蔡明勇杨胜天曾红娟王志伟董国涛
- 关键词:大气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