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东峰

作品数:54 被引量:275H指数:11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3篇专利
  • 1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骨质
  • 16篇骨质疏松
  • 13篇细胞
  • 11篇中医
  • 10篇骨细胞
  • 9篇破骨
  • 9篇破骨细胞
  • 9篇骨质疏松症
  • 8篇齐墩果
  • 8篇齐墩果酸
  • 8篇果酸
  • 7篇切除
  • 7篇骨折
  • 7篇补肾
  • 6篇代谢
  • 6篇疏松性
  • 6篇小鼠
  • 6篇骨代谢
  • 6篇骨质疏松性
  • 5篇原发性

机构

  • 54篇上海中医药大...
  • 12篇教育部
  • 2篇复旦大学
  • 2篇阿拉巴马大学
  • 2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滨州医学院
  • 1篇北京医院
  • 1篇上海市针灸经...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陕西中医药大...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上海市杨浦区...
  • 1篇天津中医药大...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西安市红十字...

作者

  • 54篇赵东峰
  • 43篇王拥军
  • 37篇舒冰
  • 35篇施杞
  • 30篇赵永见
  • 26篇王晶
  • 25篇唐德志
  • 21篇李晨光
  • 17篇张岩
  • 16篇卢盛
  • 16篇梁倩倩
  • 15篇崔学军
  • 13篇卞琴
  • 10篇刘书芬
  • 10篇徐浩
  • 10篇杨燕萍
  • 8篇王强
  • 7篇李晓锋
  • 7篇王晶
  • 6篇王成龙

传媒

  • 5篇中国骨质疏松...
  • 5篇上海中医药杂...
  • 3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世界中医药
  • 2篇世界科学技术...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中医骨伤...
  • 1篇天津中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十二届国际...
  • 1篇第三届中医药...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0中医...
  • 1篇第二十四届中...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5篇2018
  • 1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8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左归丸、右归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
唐德志李晨光崔学军杨锋赵东峰杨铸李晓锋卞琴舒冰王晶笪巍伟莫文施杞王拥军
中医“肾主骨”理论指导下“肾骨系统”的构建和价值被引量:12
2022年
中医“肾主骨”理论认为肾与骨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理和病理关联,但其科学内涵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随着系统论的发展与系统生物学的兴起,该困境有望实现突破。基于系统论思想,以结构和功能为主要维度,可以将中医之肾归结为解剖学肾脏和基于“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调节系统基础上的功能肾。因此,本文在中医“肾主骨”理论指导下,全面梳理和阐述肾与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潜在机制,并深入构建肾骨系统,对理解和发展中医“肾主骨”理论及肾骨系统相关疾病的防治和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唐德志赵东峰赵东峰舒冰王晶李晨光王晶王晶王晓赟李晨光赵世天赵永见杨骏杰陶渝仁张伟强王乾卢盛施杞王拥军
关键词:钙磷代谢能量代谢
颈椎曲度异常对椎间盘应力分布影响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7
2019年
目的利用有限元模型研究颈椎曲度变化对椎间盘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根据志愿者颈部CT数据建立曲度正常、变直、后凸3种颈椎有限元模型,计算不同载荷下颈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结果 (1)同一载荷下,3个颈椎模型中C3~4椎间盘应力最小,C5~6椎间盘应力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重力载荷作用下,C3~4、C4~5、C5~6、C6~7椎间盘应力曲度后凸模型显著大于曲度正常模型及曲度变直模型(P <0. 05)。(3)前屈+重力载荷下,各模型中椎间盘应力均明显大于单纯重力载荷(P <0. 05),其中C4~5、C5~6椎间盘应力曲度后凸模型和曲度变直模型明显大于曲度正常模型(P <0. 01)。(4)后伸+重力载荷下,各模型椎间盘应力明显小于前屈+重力载荷(P <0. 05)。结论根据颈椎弧度建立的有限元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颈椎曲度变化对椎间盘应力的影响,可以用来研究颈椎病预防及治疗措施的有效性。
邢秋娟赵东峰戴薇薇吴佶黄春水暴洁赵芸焦丹丽
关键词:颈椎曲度有限元分析
蛇床子素作为α36雌激素受体激活剂的用途
本发明公开了蛇床子素作为α36雌激素受体激活剂的用途。蛇床子素作为α36雌激素受体激活剂在制备防治骨质疏松症、卵巢早衰、更年期综合症、月经不调、不孕症、椎间盘退变性疾病、骨关节炎症性与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性痴呆或...
舒冰王拥军施杞赵东峰王晶唐德志李晨光薛纯纯李晓锋刘书芬赵永见卢盛
文献传递
中医“肾主骨”理论与肾性骨病刍议被引量:19
2020年
中医"肾主骨"理论是中医脏腑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在防治骨与关节退变性和衰老性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价值。肾精亏虚,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会导致多种骨病的发生,因而从"肾"论治骨病成为历代医家沿用的治病法则。肾性骨营养不良(简称"肾性骨病")是指由慢性肾脏病引起的体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导致骨转化、矿化以及骨量改变的疾病。由于肾精亏虚是肾性骨病的重要病机之一,补肾方药对于改善骨代谢异常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补肾中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减轻骨代谢和钙磷代谢紊乱,从而改善骨病症状,但如何鉴别补肾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进一步优化和精简补肾复方,并在肾性骨病的早期积极干预,仍是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张浩张浩舒冰王晶李晓锋李晓锋赵东峰王晶王晶
关键词:肾主骨肾性骨病骨代谢补肾法
快速检测组织或者线虫中ATP、ADP、AMP、CP以及creatine含量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快速检测组织或者线虫中ATP、ADP、AMP、CP以及creatine含量的方法,包括标准溶液的配制、分析样品的配制和精密度试验等步骤,样品注入LC‑MS/MS,用外标法测定组织或者线虫中的ATP、ADP、...
王拥军刘书芬施杞乔梁梁倩倩李晨光崔学军张岩李强孙悦礼王晓涛舒冰王晶赵东峰徐浩姚敏刘丹
文献传递
骨疏康颗粒对去卵巢小鼠体重、血清骨代谢指标和组织形态学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通过检测骨疏康颗粒(GSK)对去卵巢(OVX)小鼠的体重、血清骨代谢指标和组织形态学的作用,进一步阐述GSK延缓OVX小鼠骨量丢失的药理学作用。方法3月龄雌性C57BL/6J小鼠去卵巢造模后,一周内给予GSK灌胃3个月:低[2g/(kg·d)]、中[4g/(kg·d)]、高[8g/(kg·d)]。干预期间,分别在1、2、3月内,称量各组小鼠体重。实验结束后,采集各组小鼠血液检测骨吸收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的水平和骨生成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N)的水平;同时,阿尔新蓝染色观察腰椎骨量变化。结果GSK干预1、2、3个月后,小鼠体重未见明显的变化。GSK干预3月后小鼠血清中β-CTX的表达水平下降;骨生成指标PINP、ALP和OCN水平升高。GSK干预后OVX小鼠腰椎的骨量增加、腰椎结构相关参数优化。结论GSK同时调控OVX小鼠的骨吸收和骨生成指标的表达,延缓OVX诱导的骨量丢失,提高OVX小鼠的骨量。
杨骏杰赵永见王强王强王强王强张岩张岩李晨光
关键词:骨疏康颗粒去卵巢小鼠骨吸收骨生成
益气化瘀补肾方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腰椎间盘衰老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益气化瘀补肾方对D-半乳糖诱导小鼠腰椎间盘衰老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健康C57BL/6J小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诱导盐水灌胃组及益气化瘀补肾方组。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其余2组均皮下注射D-半乳糖复制腰椎间盘衰老模型;盐水灌胃组灌胃等容量生理盐水,益气化瘀补肾方组灌胃中药水溶液。连续给药10周后处死小鼠,取下腰部椎间盘,进行免疫组化分析以及实时定量RT-PCR检测。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益气化瘀补肾方可以明显降低软骨终板及纤维环中p16INK4a和p27KIP蛋白表达;实时定量RT-PCR分析发现,益气化瘀补肾方可显著增加Bmi1、CDK4和C-myc mRNA的表达,降低p16INK4a、cyclin D1、RB、p19ARF、Mdm2和p53 mRNA表达。结论:益气化瘀补肾方具有延缓D-半乳糖诱导小鼠腰椎间盘衰老的作用,并且这种延缓作用与调控衰老相关基因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相关。
邢秋娟赵东峰崔学军赵永见施杞金国琴王拥军
关键词:益气化瘀补肾方D-半乳糖椎间盘衰老
一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复方制剂,由补肾中药与药物辅料制备而成,所述补肾中药的组成及其重量份为:淫羊藿30~9、骨碎补30~9、女贞子30~9、牛膝30~9、独活25~6。本发明遵循温补肾阳的治疗法则,...
王拥军唐德志张宁舒冰李晨光赵永见笪巍伟李强王强赵东峰王晶刘书芬杨铸卞琴杨锋施杞
文献传递
维生素D结合蛋白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9年
[1959年,Hirschfeld等1]首次在人体血浆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根据其免疫学特性命名为簇特异性成分(group-specific component),简称为GC蛋白;同年,Thomas等也在人体血浆中发现了一种新的蛋白质,因其能与维生素D相结合而被称为维生素D结合蛋白(DBP)。直至1974年,经Daiger等[2]验证GC蛋白也能特异性结合维生素D,从而认定两者为同一蛋白。DBP作为多基因簇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包括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的转运、巨噬细胞活化、肌动蛋白清除和脂肪酸的结合等[3]。
杨骏杰张岩李晨光王晶赵永见赵东峰张浩王拥军施杞舒冰
关键词:DBP糖尿病患者等位基因基因多态性结合蛋白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