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坦泰
- 作品数:9 被引量:5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老年“手机控”当心睫状肌痉挛
- 2022年
- 60岁的张女士每天玩手机长达11个小时,两个月前开始头晕、恶心,跑遍医院各大科室,最后发现竟是睫状肌痉挛导致的。
- 赵坦泰
- 关键词:恶心头晕
- 合并高度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分析(英文)
- 2009年
- 目的:探讨合并高度近视和非高度近视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视野改变特点及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关系。方法:利用Humphrey750型计算机自动视野计对17例(21眼)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和16例(17眼)非高度近视的POAG及20例(25眼)单纯高度近视以及17例(19眼)正常组进行静态中心阈值视野检查,利用OCT进行视盘周围RNFL厚度检查。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POAG组、非高度近视POAG组、单纯高度近视组视野缺损的总偏差概率图;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的MD值、PSD值、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平均光敏感度;比较正常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的平均、上方、下方、鼻侧、颞侧RNFL厚度;分别分析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各组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各象限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组视野特点。结果:合并高度近视的早期POAG患者在总偏差概率图中多表现为普遍敏感性降低,而在模式偏差概率图则更多表现出POAG早期视野缺损;平均缺损值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患者无论平均光敏感度还是MD、PSD值均与其他三组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的各象限平均光敏感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组较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以及单纯高度近视组RNFL厚度明显变薄;此三组较正常组RNFL厚度变薄;单纯高度近视组与非高度近视的POAG组的平均RNFL厚度及各象限RNFL厚度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四个象限RNFL厚度与视野对应部位的缺损相关。结论:在进行合并高度近视的POAG视野结果判定时要依靠模式偏差概率图,其特点是伴有生理盲点扩大和外移。OCT能够反映合并高
- 李云琴樊芳唐罗生钟华赵坦泰田润
- 关键词:高度近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野缺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β-淀粉样蛋白在大鼠视神经横断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及机制
- 唐罗生赵坦泰
- 玻璃体腔注射人脐血干细胞对大鼠视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
- 唐罗生赵坦泰李云琴
- 乌鸡白凤丸有效成分BFP对视神经横断大鼠视网膜β-amyloid表达的影响
- 赵坦泰唐罗生
- 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眼睑血管瘤18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眼睑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法治疗18例眼睑血管瘤患儿(男7例,女11例),将平阳霉素均匀注射至血管瘤瘤体内。结果18例中,除1例因病变面积大,注射8次平阳霉素(总剂量29 mg)外,其余17例患儿注射1~5次后,血管瘤消失。用药后局部反应轻,仅为轻度组织肿胀,一般3天后逐渐消肿,15天后皮肤色泽渐趋于正常,3个月后组织恢复正常弹性及形态。随访观察8~36个月,15例瘤体全部消失。未见局部感染、组织坏死及瘢痕。结论应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眼睑血管瘤,绝大部分效果显著,具有损害小、瘢痕轻、外观效果较好等特点。
- 赵坦泰李云琴唐罗生
- 关键词:眼睑血管瘤婴幼儿平阳霉素
- 大鼠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建立大鼠定量视神经损伤模型,为研究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奠定基础。方法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27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A组(损伤组)12只、B组(假损伤对照组)12只、C组(正常对照组)3只。A组暴露视神经,应用40g力的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mm处夹视神经30s,B组仅暴露视神经,C组不做任何处理。A、B组按损伤后不同时间分为3d组、7d组、14d组、28d组,采用双上丘注射50g.L-1荧光金标记双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视网膜铺片荧光照相,计算RGCs计数,RGCs标识率及RGCs丧失率。结果 C组与B组RGCs计数及RGCs标识率比较,无明显差异;A组与B组各时间点RGCs计数及RGCs标识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A组视神经损伤后不同时间RCCs计数逐渐下降(3d:152.26±25.12,7d:111.19±20.32,14d:101.23±17.19,28d:94.86±18.26),14d组与28d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视神经损伤后RGCs标识率随时间延长渐进性降低(3d:79.35%±8.29%,7d:59.76%±7.79%,14d:53.26%±7.26%,28d:51.29%±3.26%),而RGCs丧失率随时间延长渐进性增加(3d:20.65%±3.15%,7d:40.24%±5.63%,14d:46.74%±4.37%,28d:48.71%±5.12%)。结论应用40g力视神经夹在大鼠眼球后2mm处夹视神经30s能成功建立定量视神经损伤动物模型。
- 李云琴田润赵坦泰唐罗生肖丽波薛黎萍
- 关键词: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神经损伤荧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