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威
- 作品数:126 被引量:6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 用于老人合理用药的智能定量药盒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老人合理用药的智能定量药盒,包括外壳体以及若干送药机构,所述的若干送药结构设置在外壳体内,所述的送药机构包括用于存储药物的储药筒、推力弹簧、顶板、推杆、连杆、转盘以及送药通道,所述的储药筒的一侧设...
- 洪东升赵青威楼燕
- 文献传递
- 一种用于治疗肾炎性血尿的中药颗粒剂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肾炎性血尿的中药颗粒剂,由下述重量比的生药组成:蒲黄12-22份,川芎16-24份,白茅根60-72份,垂盆草40-48份,连翘22-30份,蝉蜕10-15份。本发明的颗粒剂通过煎液提取、过滤、干燥...
- 张幸国张相宜赵青威洪东升
- 文献传递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超说明书用药实践指南
- 2024年
- 目的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超说明书用药提供参考,促进ICIs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组建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在循证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多轮专家研讨,形成ICIs超说明书用药实践指南。结果共纳入有充分循证证据支持的超说明书用药条目212条,其中CTL-A4抑制剂20条,PD-1抑制剂179条,PD-L1抑制剂13条。结论本指南明确了循证证据充分的ICIs超说明书用药范围,为ICIs的超说明书用药管理提供了实用的参考资料。
- 浙江省药学会抗肿瘤药物专业委员会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药学会循证药学专业委员会黄萍卢晓阳赵青威林观样华育晖方罗芦小燕郑小卫郑小春杜晓翔叶子奇
- 基于系统评价的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风险与芳香化酶抑制剂应用的相关性研究
- 羊红玉何旸赵青威洪东升卢晓阳
- 黑种草子生物碱在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提供了黑种草子生物碱在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中的应用,黑种草子生物碱是从瘤果黑种草的干燥成熟种子分离纯化得到的,具有来源广泛,取材便利等优点,便于工业化大量生产;本发明制备的黑种草子生物碱具有潜在的抗UC作用,...
- 胡兴江张乔叶子奇吴霞徐娜娜赵青威刘健吴明兰李济忱刘剑贺学林李小冬李卫芬
- 一种前列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的构建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前列腺癌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的构建方法。本发明以多西他赛药物对人前列腺癌细胞进行诱导,给药24h后换成不含药物的培养基培养,直至细胞能够在该浓度下的培养基中稳定生长并传代,然后提高多西他赛药物继续重复进行前述诱...
- 刘健黄玉洁朱丹雁翟优梁星光刘丹吴丽花赵青威洪东升裘云庆
- 文献传递
- 中药有毒成分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及其应用研究
- 张幸国曾苏楼燕王如伟柳琳羊红玉李力吴健洪东升赵青威陈玲芳李范珠
- 有毒中药在产生确切治疗作用的同时往往又具有明显毒性,即毒-效双重性。因此,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该课题组长期关注中药有毒成分物质基础及其体内过程的应用研究。课题组系统地从植物药、动物药以及在临床应...
- 关键词:
- 关键词:中药微粒给药系统代谢动力学
- 面向临床思维的高校药剂学教学改革思考被引量:3
- 2021年
- 药剂学是药物制剂、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如何顺应新形势下医药领域发展方向,培养出具有独立创新能力的药学专业人才是很多高校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主要面向临床思维,讨论基于CDIO思想的药剂学研究探索型实验改革、学习了解医院制剂及申报流程两方面讨论高校药剂学教学改革思路。以临床思维为贯穿主线,让药学本科学生对书本中的药剂学知识形成系统认知和有机联系,以期为培养以造福人类为理想、以药物实际应用为目标,适于临床药学、企业研发和基础研究等多方面的药学人才提供教学改革思路。
- 胡希赵青威
- 关键词:药剂学教学改革临床思维实验教学
- 基于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突变分析在抗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 目的介绍近年来基于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突变分析在抗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肿瘤靶向治疗相关研讨会和国内外最新文献调研,对目前临床上已被FDA认可作为分子靶点或预测标志物(EGFR、c-KIT、PDGFRα、K...
- 梁星光饶跃峰马葵芬赵青威张幸国
-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遗传药理学突变分析
- 文献传递
- 体外细胞和类器官模型在炎症性肠病研究中的应用
- 2024年
- 选择与研究目的契合的体外实验模型对于炎症性肠病病理研究、治疗药物开发以及药理机制探索具有重要意义。永生化细胞系作为经典的体外模型,虽然在炎症性肠病研究及药物评价中具有高效、低成本、操作简便及实验结果直观等优势,但此类模型对体内肠组织中多细胞组成及其相互作用还原程度有限,且经历体外多次传代后可能无法保留部分遗传特征。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技术的兴起推动了体外模型的技术革新,极大地增强了模拟炎症性肠病体内组织结构与功能的能力,类器官模型对来源组织微环境较好的重现能力也使其能更好预测患者的治疗反应。本文概述了上述模型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各模型的优劣势,并总结了各模型在评价炎症性肠病治疗药物中的应用,以期为后续治疗药物研发和药理机制探索提供合适的研究模型。
- 刘盼刘雪玲赵青威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细胞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