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山
- 作品数:6 被引量:56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8)F-FDG 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测量的左心房心外膜脂肪(LA-EAT)炎症活性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因肿瘤指标异常升高或恶性肿瘤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检查的78例房颤患者。按照PET/CT检查日期、年龄、性别等基本特征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设立非房颤对照组(78例)。采用^(18)F-FDG PET/CT测量左心房心外膜脂肪最大标准摄取值(LA-EAT FDG SUVmax)和总EAT体积(V-EAT),超声心动图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内径(LAD),并收集血脂和血炎症指标。比较房颤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EAT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价值;采用ROC曲线寻找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并据其定义LA-EAT FDG SUVmax增高,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EAT FDG SUVmax增高与房颤的关系。结果房颤组年龄(66.9±10.2)岁,男性55例(70.5%),对照组年龄(66.9±8.0)岁,男性52例(66.7%),两组的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房颤组的LAD[(44.2±5.8)mm比(35.4±4.4)mm]、V-EAT[(122.1±42.0)cm3比(91.6±34.5)cm3]、LA-EAT FDG SUVmax[(1.6±0.3)比(1.4±0.2)]均高于对照组,LVEF[(60.1±4.7)%比(63.9±2.9)%]低于对照组(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OR=1.340,95%CI 1.195~1.502)、V-EAT(OR=1.016,95%CI 1.001~1.031)、LA-EAT FDG SUVmax(OR=1.375,95%CI 1.095~1.723)与房颤正相关,LVEF(OR=0.781,95%CI 0.659~0.926)与房颤负相关(P均<0.05)。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0(95%CI 0.597~0.764,P<0.001),LA-EAT FDG SUVmax判断房颤的最佳界值为1.415(灵敏度为65.4%,特异度为61.5%)。在校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EF、LAD、V-EAT后,LA-EAT FDG SUVmax≥1.415与房颤独立相关(OR=2.98
- 王冰徐依多邵山翟立上钱波张飞飞王建锋邵晓梁王跃涛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外膜脂肪炎症
- 载脂蛋白M基因rs707921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检测载脂蛋白M(ApoM)基因rs70792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探讨其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荧光标记探针技术检测111例CHD患者及248例对照组的ApoM rs707921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情况。结果 ApoM rs707921位点3种基因型(AA型、AC型和CC型)在CHD组中分布频率为1.8%、13.5%和84.7%,在对照组中分布频率为2.0%、25.4%和7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ApoM rs707921位点A、C等位基因的频率在CHD组和对照组中分布频率分别为8.6%、91.4%和14.7%、8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CHD组中AC+AA基因型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低于CC基因型者(P=0.043)。CHD组rs707921位点多态性不同基因型间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oM基因rs707921位点A等位基因可能降低CHD的发病风险,但与CHD的严重程度无关。
- 俞天虹于洋郑璐柯海燕杨晓宇杨玲孙晋亮邵山罗光华周瑞珏
- 关键词:载脂蛋白M冠心病单核苷酸多态性
- 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护理3例被引量:4
- 2005年
- 张敏邵山王卫明
- 关键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射频导管消融心脏内科导管射频消融
- 循环微小RNA-1对胸痛患者发生 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被引量:31
- 2016年
- 目的:评估循环微小RNA-1(miR-1)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入选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所有胸痛患者,根据AMI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AMI组与非AMI组;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取患者发病3h内静脉血,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浆miR-1含量;采用电化学放光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Spearman秩相关法分析AMI患者血浆miR-1水平与cTnI、CK-MB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浆miR-1、cTnI、CK-MB对AMI的早期诊断效能。结果 AMI组127例;非AMI组107例,其中心绞痛82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3例,急性心包炎2例,心肌炎3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消化性溃疡2例;健康对照组90例。AMI组与非AMI组性别、高脂血症方面无差异。AMI组血浆miR-1、cTnI、CK-MB较非AMI组和健康对照组升高〔miR-1(2-ΔΔCt):4.32±2.60比1.44±0.75和0.98±0.18;cTnI(μg/L):3.23(0.63,10.70)比0.02(0.00,0.17)和0.00(0.00,0.00);CK-MB(U/L):32.40(14.20,95.40)比14.40(11.20,17.10)和8.90(8.28,9.50),均P<0.01〕。AMI患者血浆miR-1与cTnI、CK-MB均呈显著正相关(r1=0.395、r2=0.490,均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miR-1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5〔95%可信区间(95%CI)=0.860~0.950,P=0.000〕,敏感度为86.6%,特异度为95.4%;cTnI的AUC为0.908(95%CI=0.870~0.946,P=0.000),敏感度为81.9%,特异度为95.9%;CK-MB的AUC为0.795(95%CI=0.736~0.854,P=0.000),敏感度为63.0%,特异度为92.9%。结论血浆miR-1可早期诊断AMI,其诊断效能优于CK-MB,且与cTnI相当,可以提供cTnI以外的诊断信息,二者联合应用可能有助于提高AMI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 苏彤张晓璞韩志君李恒陈曦章丽珠孙建辉柯海燕邵山杨承健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微小RNA-1心肌肌钙蛋白心肌损伤标志物
- 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2012年
- 目的观察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在病窦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18例病窦综合征患者置人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起搏器(Enpulse系列7例,Sensial系列5例,Adapta系列6例),于置入时,置入后1周、1个月、6个月采用起搏分析仪及体外起搏器程控仪测定心房起搏阈值和阻抗,利用ACM进行术后阈值和阻抗的动态观察。结果测定的心房阈值与ACM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房起搏阈值均〈1.0V,心房起搏阈值于置入1个月后有下降趋势,阻抗未见明显变化。预期使用寿命6个月时测定为(8.7±2.4)年。结论病窦综合征患者置入具有心房自动阈值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心房起搏安全有效,起搏器预期使用寿命延长。
- 杨玲邵山王卫明成益程亚敏
- 关键词:起搏器病窦综合征
- 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远期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导管消融术治疗且完成5年随访的100例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期复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00例经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远期复发39例(39.00%);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性别、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异常、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异常、白细胞计数异常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异常、左心房内径异常、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及房颤持续时间等占比均较未复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室射血分数异常、左心房内径异常、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及房颤持续时间(≥1年)为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远期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分布宽度、房颤持续时间均为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房颤远期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 翟立上蒋奇王梦非邵山
- 关键词: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远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