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世锴
- 作品数:59 被引量:7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福州地区半常绿及落叶杨树无性系引种试验被引量:8
- 1998年
- 杨树(Populusspp.)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在国内一般认为杨树是北方树种,不注意在南方发展杨树。实际上不少亚热带和热带国家(印度、南非、澳大利亚、巴基斯坦、伊朗、阿根廷和巴西等)都广泛栽培杨树[1,2]。为探讨南方营造杨树工业用材林的可能性,...
- 洪明生郑世锴郑世锴陈宝璋李玉科
- 关键词:无性系美洲黑杨引种试验
- 集约栽培的杨树人工林碳汇功能量化的探讨被引量:3
- 2015年
- 森林固定CO2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如何计算分布很广的杨树人工林的碳汇量成为一个实际问题。作者设计和营造了各种密度的杨树试验林,设置了固定标准地,对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材积生长量进行了测定。作者将杨树人工林地上、地下生物量的数据,换算为固碳量和CO2固定量,再根据相应的材积算出材积的CO2换算系数为1.27。计算杨树人工林碳汇时用此系数换算,可能比常用的粗略换算系数1.83更准确。
- 郑世锴刘奉觉
-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集约栽培
- 干旱地区杨树等深栽抗旱造林技术试验研究及推广的回顾(下)——杨树深栽根系及水分代谢研究被引量:3
- 2015年
- 干旱地区有不少造林地的地下水位在1~3m,地下水矿化度≤1.5g/L,土壤含盐量≤0.2%~0.4%。在这样的立地条件深栽杨树,可以利用深层土壤水分,在不灌溉的情况下,获得90%以上的高成活率,效益显著。通过生产实践和设置试验,总结出了适用的深栽抗旱造林技术和选地的要求,揭示了深栽杨树根系和水分代谢的特点及其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正面影响。
- 郑世锴
- 关键词:杨树造林干旱地区
- 杨树叶面积与生长指标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4
- 1989年
- 树冠叶面积与树干材积的关系,反映着林木叶部光合产物的供应与干部材积生长需要之间的供需关系,表现为叶面积与林木生长指标、尤其是与材积的关系。对这些关系的分析研究,有助于了解林木材积形成过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协调程度。
- 刘奉觉郑世锴臧道群
- 关键词:杨树
- 干旱地区杨树深栽造林技术的研究推广
- 1990年
- 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缺乏,造林成活率很低,重复造林使生产蒙受巨大损失。但许多地方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通过深栽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获得良好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 陈兰岭辛忠智李宝旗郑世锴刘奉觉
- 关键词:杨树造林技术旱地造林
- 北京市黄花槐引种栽培中间试验被引量:2
- 2008年
- 经引种试验表明,黄花槐在北京9—11月为开花盛期,可弥补北京秋季无开花灌木之空缺,但越冬困难。防寒试验表明,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黄花槐可以安全越冬。
- 郑世锴于淑兰王建李景锐尹青为陈更新张建忠余莉
- 关键词:黄花槐引种栽培越冬防寒措施
- 我国中温带地区杨树丰产栽培模式被引量:2
- 2000年
- 本文报道了在我国中温带地区进行的杨树大面积丰产栽培模式产业化开发的研究 ( 1 993~ 1 998)。结果表明 ,在较寒冷干旱的辽宁 2 0 0 0hm2 林地上 ,采用良种良法 ,使造林成活率达到 97%以上 ,保存率达到95 7% ,幼林树高年平均生长 2 6~ 3 .0m ,胸径年平均生长 2 2~ 3 7cm ,创造了国内杨树大面积高产纪录 ;林粮间作经济效益良好。
- 巨关升郑世锴赵文忠胡万库刘永军
- 关键词:杨树丰产栽培模式
- 杨树树干液流时空动态研究被引量:129
- 1993年
- 用热脉冲技术测定了2年生与6年生I-69杨树干液流时空动态的变化与蒸腾耗水量,结果表明:杨树干部液流仅发生在边材部位,同一年轮上各处的流速相近;径向不同位点夜间流速相近,趋于零,而白天变异较大,一般外层流速高于内层,由外向内流速逐渐减低,各处流速都随白天气象因子的变化而波动,整体变化呈现宽峰状曲线。凌晨与傍晚时流速分布出现暂时异常。树干断面流量与日蒸腾耗水量,2年生树分别为3~6L/h与13.6~22.8L,6年生树为20~35L/h与89.2~152.6L。
- 刘奉觉Edwards W.R.N.郑世锴巨关升王广举卢永农
- 关键词:杨树树干液流
- 林分密度对Ⅰ-69杨树冠结构和光能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 1990年
- 密植的Ⅰ-69杨林分树冠分枝角度小,骨干枝比率低。当叶面积指数达到7.81、冠层最大叶面积密度达0.8~0.9时,是林分最适密度状态。光在冠层内的分布,受叶面积指数和叶片消光系数支配。密植的林分,光强衰减较快。以8%的相对光强作为临界光强,林龄6年时以高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最低;中密度林分最高。但林龄7年时,低密度林分的生产能力已经接近中密度林分。
- 裴保华蒋湘宁郑均宝郑世锴刘奉觉
- 关键词:I-69杨林分密度树冠结构
- 在平原农区推广窄冠白杨行状及团状造林被引量:4
- 1999年
- 1990年引进窄冠白杨,1992年开始推广窄冠白杨行状、群团状选择造林技术,缓解了林木胁地作用。窄冠白杨林带株行距2m×4m,农作物带宽16m,每0.067hm2栽33株,第3、4、5年小麦单产增加18.3%、39.1%和21.6%,而同密度的易县毛白杨林带中的作物则相应减产23%、2.2%和28.2%。
- 刘振廷郑世锴侯凤连刘景民
- 关键词:窄冠白杨造林杨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