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晓龙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技技术预先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核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5篇电子电信
  • 3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核科学技术

主题

  • 4篇基线
  • 3篇脉冲星
  • 2篇星历表
  • 2篇卫星
  • 2篇基线测量
  • 2篇分布式卫星
  • 2篇SAR
  • 1篇电源
  • 1篇调频
  • 1篇调频连续波
  • 1篇堆芯
  • 1篇多通道
  • 1篇星载
  • 1篇虚假目标
  • 1篇沿航迹干涉
  • 1篇月面
  • 1篇在轨服务
  • 1篇智能感知
  • 1篇智能技术
  • 1篇射线

机构

  • 14篇北京跟踪与通...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河南大学
  • 1篇空军工程大学
  • 1篇中国原子能科...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 1篇中国空间技术...
  • 1篇上海卫星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空...

作者

  • 14篇郝晓龙
  • 5篇陈力
  • 3篇周庆勇
  • 2篇时信华
  • 2篇任红飞
  • 2篇张彩红
  • 2篇刘思伟
  • 2篇李威
  • 1篇刘莹
  • 1篇张永强
  • 1篇李宁
  • 1篇白鹤峰
  • 1篇蔡斌
  • 1篇孙征
  • 1篇李开明
  • 1篇贺珍妮
  • 1篇赵守智
  • 1篇王奕迪
  • 1篇郭拯危
  • 1篇焦文海

传媒

  • 2篇现代雷达
  • 2篇测绘科学与工...
  • 1篇电子与信息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航空学报
  • 1篇航天器工程
  • 1篇上海航天
  • 1篇中国空间科学...
  • 1篇飞行器测控学...
  • 1篇科技资讯
  • 1篇第十九届全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21年
智能感知是实现航天器在轨精细化操控过程的关键技术,是在轨服务技术智能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空间目标智能感知包括位姿测量、三维重建与部位识别等关键技术,涉及小样本、多模态、模型适应与高维数据等问题。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对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总结。首先,总结典型非合作在轨感知系统与光学敏感器技术的发展现状;其次,归纳总结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涉及的关键技术;最后,基于研究现状总结和关键技术分析,探讨了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给出后续发展的建议。
牟金震郝晓龙朱文山李爽
关键词: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在轨服务位姿估计
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基线转换精度分析
2010年
在研究分布式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空间几何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区分出测量基线、修正基线和干涉基线,提出了从测量基线到修正基线的转换方法,并且分析了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测量基线到修正基线转换的主要误差源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误差与部位修正误差。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得出了GPS双频测量误差占主导,部位修正误差对基线测量精度影响也不可忽略的结论。该结论对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郝晓龙陈力李威
关键词:基线
空间X射线观测确定脉冲星星历表参数精度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脉冲星星历表维持着脉冲星导航所需的时空基准,其精度直接影响着航天器导航定位结果,是脉冲星导航系统的基本要素.本文分析了脉冲星空间观测精度的估计方法,探索性地研究了基于空间X射线观测获取星历表参数的可行性.通过建立星历表参数拟合模型,采用大样本重复事件仿真分析了空间X射线观测精度,研究了星历表参数确定精度与观测精度、观测时间及观测频次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空间X射线观测可以确定脉冲星星历表参数,但受限于脉冲星信号特征及探测器技术水平,当前高精度导航用脉冲星星历表难以通过空间X射线观测手段获得,可通过地面射电观测技术较好地建立与维持,提出了推进我国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的建议.
周庆勇刘思伟郝晓龙郝晓龙姬剑锋贺珍妮
基于低秩汉克尔矩阵重构技术的星载间断调频连续波SAR成像方法被引量:2
2023年
间断调频连续波(IFMCW)合成孔径雷达(SAR)是一种新型的集轻量化、低成本和低功耗于一体的新型SAR系统。该系统采用单根天线发射和接收信号,颠覆了传统的调频连续波(FMCW) SAR系统设计理念。在该模式下,由于发射机工作时接收机关闭,导致合成孔径中出现周期性的间隔,采用传统成像算法进行成像,在聚焦SAR图像中将会出现周期性的虚假目标。为了有效地抑制虚假目标,该文基于子孔径回波数据,提出一种新的成像算法,即基于子孔径投影的低秩汉克尔矩阵重构技术(LHRTSP)。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对虚假目标的抑制效果更佳,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闵林刘向前郝晓龙郭拯危李宁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虚假目标
三种脉冲星星历表参数测定技术对比分析
2015年
脉冲星星历表维持着脉冲星导航所需的时空基准,其精度直接影响着航天器自主导航定位结果。本文在分析脉冲星导航所需的星历表参数基础上,对比研究了星历表参数测定的三种观测技术:地面单天线计时观测、地面VLBI观测和空间x射线观测,探讨了基于空间x射线观测获取星历表参数的可行性。研究表明,当前高精度导航用脉冲星星历表难以通过空间x射线观测手段获得,只能通过地面射电观测技术较好地获得,因此,加快我国大口径地面射电观测设施建设很有必要。
周庆勇刘思伟郝晓龙任红飞张彩红
关键词: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工程领域的应用体系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在系统分析和总结人工智能航天领域应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智能航天体系顶层设计,从分系统、单星、体系等多维度研究了航天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分级标准,提出了智能航天体系概念内涵,基于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约束,提出包含底层基础设施、智能算法层、体系层、应用层等多层次的智能航天体系架构,给出了各层次的主要构成、支撑技术、相互关系以及交互模式,可为加速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航天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郝晓龙白鹤峰熊春晖张永强刘念
关键词:人工智能
基于轨道外推的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基线转换新方法
2009年
为了满足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高精度干涉测高对干涉基线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利用轨道外推的基线转换新方法。利用卫星运行速度在雷达1个脉冲重复周期内变化很小这个特点,将测量基线进行插值后,根据雷达复图像配准偏移时间进行外推,得到干涉基线。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的基线转换,转换精度较高,可以满足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干涉测高对干涉基线的要求。
郝晓龙陈力时信华
关键词:分布式INSAR
两类行星历表的分析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概述了JPL和IMCCE研究及发展行星/月球历表的历程,简要介绍了行星历表的基本数据结构,分析比较了两类历表在时空坐标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空间历表方面,总体而言,内行星差异较小,外行星差异较大,不同历表之间的差值存在周期性变化;新版本历表之间的差异较小,精度相对较高。在时间历表方面,不同时间历表之间的差值存在系统性和周期性变化,同种类型版本较新的历表之间差异较小,不同类型的时间历表的差值在纳秒量级。
任红飞郝晓龙周庆勇
关键词:JPL
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基线测量误差研究
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实现干涉测高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编队卫星间的基线矢量进行高精度的测量。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且精度较高的基线测量方法是基于导航系统的基线测量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基于GPS系统的基线测量误差源及其误差特性...
郝晓龙陈力
关键词:分布式卫星编队卫星基线测量GPS系统
文献传递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分布式卫星SAR-ATI空域自适应滤波方法被引量:1
2022年
与单颗卫星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相比,编队飞行的分布式卫星雷达系统的优势在于,孔径的尺寸和几何不受限制,自主编队控制可形成多个灵活、有效的基线,在单个编队下可多任务交替进行,能够更好地完成高精度三维地形测绘、地面和空中运动目标检测、大测绘带高分辨率成像等任务。其中,在合成孔径雷达-沿航迹干涉(SAR-ATI)工作模式下,由于编队构型、任务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ATI得到的相位中不仅包含了运动目标相位,还包含了切航迹基线引起的随地形起伏变化的相位和多种去相干因素引起的随机变化的噪声,造成了大量的虚警。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布式卫星SAR-ATI空域自适应滤波方法,较好地去除了切轨迹干涉相位和随机噪声,提升了混合基线下SAR-ATI的检测性能。文中基于分布式星载SAR仿真系统进行了算法验证和性能评价,实验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良好性能。
郝晓龙蔡斌陈力梁佳李开明
关键词:分布式卫星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