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凤娟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土地利用
  • 4篇黄土高原
  • 3篇退耕
  • 3篇耕地
  • 2篇空间结构
  • 2篇黄土区
  • 2篇沟壑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地数
  • 1篇典型流域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适宜性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退耕还林
  • 1篇农业
  • 1篇农业经济
  • 1篇农业经济发展
  • 1篇坡度

机构

  • 8篇西北农林科技...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宝鸡市辛家山...

作者

  • 8篇陈凤娟
  • 7篇张晓萍
  • 5篇万龙
  • 4篇付艳玲
  • 4篇刘国彬
  • 4篇吴艳
  • 3篇张建军
  • 2篇雷泳南
  • 1篇马芹
  • 1篇孙艳萍
  • 1篇刘二佳
  • 1篇白建勤
  • 1篇徐金鹏
  • 1篇夏燕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土区退耕背景下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采用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和地貌部位等指标,对黄土丘陵区马家沟流域1990年和退耕后近10年的2008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作用影响下,1990—2008年间,流域中农用地减少了11.74%,林地增加了11.54%,园地增加了1.82%,主要发生在>15°陡坡地段;2)马家沟流域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由1990年的0.64变为2008年的0.67;3)2008年农、林、草主要地类占流域面积分别为21.17%、19.57%和56.62%。农用地类型中,高适宜性地类(适宜性指数A>0.8)和中适宜性地类(0.5≤A≤0.8)面积分别为1.31%和21.27%,低适宜性地类(A<0.5)面积占77.42%。林地类型中,高(A>0.7)、中(0.5≤A≤0.7)、低适宜性(A<0.5)地类分别占7.21%、24.56%和68.23%。草地类中,高(A>0.7)和中适宜性(0.4≤A≤0.7)地类面积分别占24.87%和75.13%。
万龙张晓萍陈凤娟吴艳付艳玲刘国彬
关键词:土地利用适宜性小流域黄土高原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1990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经过实地考查,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马家沟流域1990—2008年农耕地类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为11.88%,同时草地类面积也减少了1.58%。林地类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面积比例为11.61%,园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类面积也增加了1.73%和0.01%。流域农林草结构由1990年的3∶1∶6变为2008年的2∶2∶6。变化流向以草地变为林地,坡耕地类变为草地,坡耕地类变为林地,农耕地变为园地为主要特征。近20a间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主要是林地类、园地类和农耕地类,分别是8.06%,2.41%,-2.43%。近20a来流域林地类面积虽有增加,但人工生态系统的特征十分突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欠缺。1999年以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陈凤娟张晓萍付艳玲吴艳万龙刘国彬
关键词:土地利用黄土高原
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针对长武县近30年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耕地数量锐减的现实,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方法,对1980—2010年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数据进行计量关系分析,探索二者间的互馈效应。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受耕地数量减少的影响效应为正但不显著,近30年的脉冲响应均值仅为0.8,10年尺度上分别为0.4、0.8、1.6。而耕地数量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为负,并随时间发展该负效应持续增强,10年尺度上均值分别为-0.3、-0.9、-2.8;30年来长武县耕地资源的变化并未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时期内最大贡献率仅为22%。而耕地数量减少主要受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贡献率时期内从最大值88.9%稳定到78%。表明耕地数量减少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上存在过度损失,农业经济的发展是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发展农业经济亟需挖掘社会其它要素的作用,以保证耕地数量的持续稳定,避免不合理利用。
徐金鹏张晓萍张建军夏燕孙艳萍陈凤娟
关键词:耕地数量农业经济脉冲响应函数
黄土区退耕背景下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被引量:7
2010年
黄土高原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不合理利用及覆被较差是根本症结所在。退耕还林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通过遥感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对退耕后的土地利用格局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农、林、草地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1.6%。以草地类用地面积最广,占流域总面积的56.77%,其次为林地、农耕地,分别为19.6%和15.25%。流域上、中游梁峁顶及坡地绝大多数退耕成为未成林造林地,但仍保留有一定数量坡耕地。农耕地中的梯田面积占44.8%,坡耕地占42.4%,川坝地、川台地等占12.9%。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在流域上中下游分布集中程度不同。上游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与全流域分布格局相似。流域中农业用地类和园地相对集中分布在中游,而流域中的林地相对地集中分布在下游。中游发育的平缓地形地貌有益于发展农业耕作和园地种植。而下游村庄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土地利用方向受城镇生态服务功能区划影响,因而林地异常集中。
付艳玲张晓萍陈凤娟万龙吴艳刘国彬
关键词:退耕还林黄土高原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张建军陈凤娟白建勤张晓萍雷泳南刘二佳
关键词: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耕地空间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
近30年来长武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长武县位于陕西长武渭北旱塬区,是典型旱地农业区,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近30年来在国家政策影响下,不仅成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验示范县,而且经历了由陕西省粮食基地转化为粮果基地的过程,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巨大变化。...
陈凤娟
关键词:土地利用耕地坡度驱动力GIS
文献传递
陕北典型流域退耕后土壤侵蚀及空间分布初步调查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近年来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土壤侵蚀及水土流失有根本的影响。为了解该区水土流失情况,以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以2008年土地利用实地调查及数据为基础,采用水利部颁《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计算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2008年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条件下,马家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估算值为5700t/(km2·a)。各侵蚀级别面积占流域分布比例呈正态分布,中度侵蚀级别占流域面积的53.65%,然后是强度、轻度级别,为17.23%、14.64%,极强度、微度和剧烈侵蚀面积较少,为9.2%、4.16%和1.12%。流域上、中、下游侵蚀级别的分布格局受流域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很大。上中游各侵蚀级别分布格局与全流域非常相似。下游则呈现微度、强度侵蚀集中,轻度、剧烈侵蚀较少的格局。
吴艳张晓萍陈凤娟万龙付艳玲刘国彬
关键词:土壤侵蚀黄土丘陵区
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选取定量指标并结合GIS技术,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对退耕还林背景下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县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全县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较高,集中化指数则较低,组合类型和洛伦兹曲线体现了全县土地利用较丰富的组合特征,集约化水平较低,各乡(镇)土地利用程度不高。空间分析定量化阐明了各乡(镇)地类区位意义、县域地类斑块空间分布状态。结构分析体现了北部塬面沟坡,南部残塬沟壑2大分区的县域特色。全县土地利用总体特征为:以林地+耕地为景观基质,林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为组合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土地利用程度较低。黄土高原沟壑区塬、坡、沟的地貌格局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自然基础。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程度显著相关,居民工矿用地区位优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土地利用结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利用没有直接反映经济水平,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现状。
张建军张晓萍陈凤娟马芹雷泳南万龙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