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鹤
- 作品数:18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小板高聚集性的临床研究
- 陈松鹤
- 该研究运用比浊法测定正常人和血栓性疾病患者(包括: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的血小板聚集性。依据多因素分析等统计学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血小板高聚集性测定中的致聚剂浓度、指标、血浆中血小板数量和判别方式进...
- 关键词:
- 关键词:聚集性血小板血栓性疾病
- 人血小板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探讨
- 1992年
- 用^(125)Ⅰ标记(Iodogen法)低密度脂蛋白(^(125)Ⅰ-LDL),其比放射性为(1.94-1.0)×10~4Bq/μg,标记率为98.44±0.9%。^(125)Ⅰ-LDL与洗涤法分离的血小板结合,37°C下孵育60 min,结合达到平衡,不需二价阳离子存在。未标记的LDL可抑制^(125)Ⅰ-LDL与血小板的结合,而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等无此作用。每个血小板约可结合3504±735个LDL分子,具有饱和性,解离常数Kd值为(4 5±2.1)×10^(-9) mol/L。高密度脂蛋白能抑制结合。结果提示血小板有LDL特异性受体,LDL有可能通过受体介导影响血小板功能。
- 孙致信张国桢陈松鹤陈可靖孙丽云
- 关键词:血小板受体LDL
- rhG-CSF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 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移植被广泛的应用于血液恶性肿瘤和其他恶性疾病的治疗中.与骨髓移植相比,虽然输入10倍以上的成熟T淋巴细胞,但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未明显增加...
- 陈松鹤
- 关键词: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原呈递细胞协同刺激因子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ADP诱导血小板凝聚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
- 1984年
- 用ADP诱导血小板发生凝聚反应及反应过程中表面电荷的下降,是目前临床检验血小板功能的较新方法之一,可用它进行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动态观察,它也是一种筛选改善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方法。血小板凝聚过程可用血小板比浊仪在X、Y记录仪上描出来。判断所描绘的曲线是否正常,一般用最大聚集强度和反应时间、平均速率、速率变化率及曲线的坡度、半反应时间、每分钟聚集度等指标。这些方法的特点都是以静止的。
- 施永德陈松鹤
- 关键词:血小板凝聚正常人血小板功能异常ADP热力学
- 老年人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与血小板的结合被引量:1
- 1992年
- 血小板上存在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可能介导LDL对血小板的活化。我们最近发现了该受体的亲和力随提供血小板的志愿者的年齡而增强(另文总结)。本文从低密度脂蛋白性质变化的角度,用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方法,探讨老年人和过氧化修饰的LDL与血小板结合的能力及其在衰老机理中的意义。 材料和方法 分别用凝胶过滤法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中的血小板和LDL。
- 陈松鹤应赛亚张蔚卿陈可靖
- 关键词:血小板LDL血管病老年人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血浆对血小板作用的异质性
- 1989年
- 观察11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急性期病人血浆,和从1例急性期TTP患者血浆中提纯的血小板聚集蛋白对12名健康志愿者,5例恢复期TTP病人血小板以及兔、大鼠和猴血小板的致聚作用,发现在程度和性质上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在聚集活性较强的6组TTP血浆-人血小板中,进一步观察几种抑制物对TTP血浆诱发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在阐明本病发病机理的多元论和临床治疗的个体化方面有实际的意义。
- 陈松鹤连俊一
- 关键词:紫癜血浆血小板减少
- 全文增补中
- 高凝状态若干临床方面的进展被引量:11
- 1989年
- 本文综述高凝状态的病因、发病率、临床表现及其实验室筛选检查,评价其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并详述防治措施。
- 陈松鹤张国祯
- 关键词:Β-血小板球蛋白
- 血小板、红细胞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平衡及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被引量:1
- 1991年
- 低密度脂蛋白引起血小板、红细胞膜上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成份改变,并与它们的功能改变相关。摄入富含二十碳五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的鱼油脂肪后,低密度脂蛋白的上述作用减弱。影响n-3型和n-6型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平衡可能是低密度脂蛋白对血小板、红细胞的作用机理之一。
- 陈松鹤应赛亚李旭日王建中
- 关键词:低密度脂蛋白血小板红细胞
- rhG-CSF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 2003年
- 陈松鹤李欣黄晓军
-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淋巴细胞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rhG-CSF动员正常人外周血干细胞过程中对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5
- 2003年
- 目的 探讨rhG CSF体内对T淋巴细胞增殖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取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HLA相合的同胞供者应用rhG CSF前后的静脉血和单采物 ,用MTT法测定去除单核细胞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MNC)对PHA增殖反应的改变。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核细胞绝对数的改变、抗原呈递细胞 (包括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 )协同刺激因子CD80 (B7 1 )、CD86(B7 2 )的表达以及贴壁前、后CD1 4+细胞比例。结果 rhG CSF体内作用后 ,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升高了 (4.2 0± 1 .74)倍 ,T细胞在去除单核细胞后增殖能力部分恢复 ,但仍较G CSF作用前平均降低 2 0 .58%。单核细胞表达共刺激信号CD86下降了 (66 .96± 1 3 .87) % ,相对平均荧光强度降低了 (31 .31± 1 2 .91 ) % ,B淋巴细胞中表达CD80 降低了 (45 .77± 2 6 .58) %。结论 G CSF体内作用后 ,单核细胞数量的改变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 ,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T淋巴细胞的反应低下 ,而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表达低水平的B7分子 。
- 陈松鹤黄晓军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T淋巴细胞细胞增殖抗原呈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