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珊珊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慢性
  • 1篇咽炎
  • 1篇中耳
  • 1篇中耳炎
  • 1篇中隔偏曲
  • 1篇脾虚
  • 1篇脾虚型
  • 1篇偏曲
  • 1篇苓白术散
  • 1篇慢性鼻-鼻窦...
  • 1篇慢性分泌性中...
  • 1篇急性
  • 1篇急性咽炎
  • 1篇加味
  • 1篇加味治疗
  • 1篇喉痹
  • 1篇耳炎
  • 1篇分泌
  • 1篇分泌性
  • 1篇分泌性中耳炎

机构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作者

  • 3篇仝庆忠
  • 3篇王静
  • 3篇姜胤辉
  • 3篇陈珊珊
  • 3篇谭秀珍

传媒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保健营养...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随机纳入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分为中西药结合实验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合并考夫克与头孢美特酯治疗;西药对照组仅给予考夫克与头孢美特酯;每组均为30例,并设空白对照组15例,为健康人群。1个疗程(14 d)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及干扰素-γ(IFN-γ)浓度变化,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①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对照组给药前血清IL-4,IL-6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IFN-γ显著降低(P<0.01);③1个疗程后实验组、对照组血清IL-4,IL-6水平均下调,IFN-γ均上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对提高治愈率与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显著效果,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应答有关。
姜胤辉仝庆忠陈珊珊王静谭秀珍
关键词: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脾虚参苓白术散变态反应
翘荷汤加味治疗急性咽炎62例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观察翘荷汤治疗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急性咽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组62例。治疗组给予翘荷汤加味(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头孢氨苄胶囊(0.5 g/次,3次/d),均口服,连续7 d。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痊愈32例,总有效率为82.2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23%,对照组为11.2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翘荷汤加味对急性咽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头孢氨苄胶囊,且不良反应少,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姜胤辉仝庆忠陈珊珊王静谭秀珍
关键词:急性咽炎风热喉痹
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关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发病因素的关系。方法对6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选择60例无鼻病症状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前鼻镜检查、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冠状位及水平位扫描,比较不同类型鼻中隔偏曲的发生情况。结果 6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有32例合并鼻中隔偏曲,占53.3%,其中高位偏曲占21例,非高位偏曲11例;60例无鼻病症状者10例并鼻中隔偏曲,占16.7%,其中高位偏曲占3例,非高位偏曲7例。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P<0.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在鼻窦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高位偏曲。临床处理鼻窦炎性疾病的同时应矫正鼻中隔的偏曲部分。
姜胤辉仝庆忠陈珊珊王静谭秀珍
关键词:慢性鼻-鼻窦炎病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