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敏
-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两种超声心动图诊断老年慢性心功能衰竭标准的评价与比较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评价不同超声心动图标准诊断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价值。方法按照NYHA临床心功能分级,心功能Ⅰ级的31例患者作为心功能正常组,心功能Ⅱ到Ⅳ级的288例患者作为CHF组。以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早期与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作为指标,对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我国以往超声诊断心衰标准对老年临床CHF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欧洲心脏病学会及我国以往超声标准诊断老年临床CHF的价值分别为:灵敏度44%vs83%(P<0.01),特异度100%vs81%(P<0.05),准确度49%vs83%(P<0.01)。结论国内既往超声心动图的诊断标准较ESC标准可提高对中国老年CHF的检出率,与NYHA分级符合率高。有利于老年CHF患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
- 亓鹏马文敏赵敏马慧珍王斌谭红艳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老年心功能衰竭慢性
- 医生如何促进善终的达成——谈善终与缓和医疗被引量:4
- 2018年
- "人生自古谁无死",文天祥的这句诗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确,每个人都会死,这是无法逾越的自然规律。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很早就有了"善终"的概念。善终,字典解释为:人死于衰老,而非祸患。人们都希望无疾而终或寿终正寝,但,现实中大多数临终的人都会多多少少经历疾患和病痛,需求助于医学。
- 马文敏
- 关键词:医生自然规律传统文化
- 护士与营养师联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护士与营养师联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住院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干预组50例,对照组由责任护士给予常规饮食健康教育,干预组由经过培训的护士与营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并实施;出院时对照组给予常规出院指导及随访,干预组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延续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3个月的营养知识、饮食习惯及营养状况。结果 3个月后,干预组的营养知识评分和饮食习惯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营养状况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与营养师联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能提高老年患者的营养知识,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改善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是更加适合老年人的健康教育方式。
- 冯瑞娟刘佳王然刘彧周智勇赵敏闫卫兰林洁马文敏
- 关键词:护士营养师个体化健康教育老年患者
- 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运动前后心率变化与心力衰竭(HF)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方法根据ACC/AHA心衰分期标准,选择正常对照组70例、HF高危因素组70例、心功能代偿组70例、HF组32例。以6min步行作为运动负荷,记录受试者运动前后心率的变化,并测量步行距离。比较HF不同发展阶段受试者心率的变化及步行距离,分析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代偿组及HF组静息心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HF高危因素组(P〈0.05)。运动后即刻心率4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幅度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6min步行距离随HF的不同发展阶段呈递减趋势(P〈0.05)。静息心率与6min步行距离呈负相关(r=-0.311,P〈0.01),心率变化幅度与6min步行距离呈正相关(r=0.386,P〈0.01)。结论静息心率的增快、运动后心率变化幅度的降低及6min步行距离的缩短既可作为判断心功能进入代偿期的评估指标,也可作为HF进展的评估指标。
- 姚亚军亓鹏胡亦新马文敏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率
- 次声对豚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研究16Hz、120dB,16Hz、125dB次声暴露后豚鼠凝血功能的变化规律,探讨次声造成生物体循环系统损害的机制。方法将豚鼠分为对照组及16Hz、120dB,16Hz、125dB2个暴露组,每个暴露组均按暴露时间再分成1、7、14、21d4个时间亚组,每个亚组8只豚鼠。各个暴露亚组每日暴露1.5h,分别连续暴露相应的天数后抽取血样测定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6Hz、125dB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分别为(31.16±3.05)s和2.53±1.21,较对照组[(21.36±0.10)s、1.65±0.07]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NO含量[(88.304±52.601)μmol/L]较对照组[(30.943±26.864)μmol/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Hz、125dB组暴露14d时PT和INR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并持续至第21天。16Hz、125dB组暴露7d时血清中NO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第14天继续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天时有下降趋势。结论16Hz、125dB次声暴露后豚鼠凝血功能减退,INR及门可做为评价次声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指标。
- 马文敏亓鹏张建中易勇陈兴明张军韩瑞刚
- 关键词:噪声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一氧化氮
- 军队师职干部高血压患者知识行为调查及护理对策
- 2008年
- 目的了解军队师职干部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知识认知及遵医行为情况,旨在找出提高该人群健康知识水平和治疗依从性的对策,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212例已确诊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师职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知识、遵医行为和生活行为。结果本组对象高血压知识的认知情况合格率较高,均在67.0%以上;人群服药率较高占75.5%,但遵医服药方面,未自行停药占62.7%,一直注意服药几乎没有忘记仅46.7%;生活行为方面,以"吸烟"的合格率最高占80.7%,"饮食"合格率最低占23.6%。结论干部群体对高血压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未能很好地体现在行为上,同样存在遵医服药和生活行为方面的问题,需要医护人员以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干预。
- 刘彧冯瑞娟亓鹏马文敏
- 关键词:高血压知识护理
- 老年不同类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血尿酸的差异分析
-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单纯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与慢性单纯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血生化各指标的不同,以期发现两者的差异,为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448例年龄大于60岁的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根据美国N...
- 马文敏亓鹏王斌赵敏张珊珊马慧珍
- 文献传递
- 老年人心脏瓣膜反流与心功能及年龄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瓣膜反流的发生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患者477例,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心功能代偿组(290例)及心力衰竭组(187例),再将两组患者按年龄分为45~59岁、60~69岁、70~79岁。≥80岁4个年龄段,比较心功能代偿组、心力衰竭组及其各年龄段患者的瓣膜反流检出率。结果心力衰竭组60岁以上患者瓣膜反流检出率高于心功能代偿组;心功能代偿组及心力衰竭组45~59岁年龄段患者的单纯主动脉瓣反流及主动脉瓣反流合并二尖瓣反流的检出率均低于3个老年年龄段(P<0.05,P<0.01),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45~59岁年龄段患者的单纯二尖瓣反流的检出率与3个老年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反流影响老年人的心功能,年龄是独立于心功能而影响老年人主动脉瓣反流的因素。
- 亓鹏曾源马文敏邓春艳马蓓张姗姗何薇薇
- 关键词:心脏瓣膜疾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充血性年龄因素
- 次声对豚鼠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研究8Hz/120dB、16Hz/120dB次声间断暴露下对豚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只豚鼠分为对照组及8Hz/120dB、16Hz/120dB2个次声实验组,每个实验组按暴露天数不同各设4个亚组:1d组、7d组、14d组、21d组,每亚组8只豚鼠。暴露后应用超声检测21项心功能指标,并观察心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8Hz/120dB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16Hz/120dB实验组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LVEDV)、左室射血分值(LVEF)、小轴缩短率(FS)、肺动脉瓣流速(PV)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且均在第1d至第7d时显著降低(P<0.05),第14d后恢复(P>0.05);右心室Tei指数(RV-Tei)在第7d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第14d恢复(P>0.05)。16Hz实验组较8Hz实验组心肺病理损害明显。结论次声对豚鼠心功能及心肺的病理损害频率在16Hz较8Hz明显;次声对豚鼠心功能损害随时间出现动态变化;LVEDd、LVEDV、LVEF、FS、PV、RV-Tei可做为该暴露条件下心功能损害的评价指标。
- 马文敏亓鹏张建中何薇薇贾化平吴继华韩瑞刚张军
- 关键词:次声心功能
- 497例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了解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今后原发性结直肠癌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解放军第306医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同时选取非结直肠癌对照者,提取两组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分化程度、应用药物、既往病史、血脂等),所获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初步筛选出的与大肠癌发病相关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另外,针对肿瘤组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和/或二甲双胍两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烟、饮酒、血脂水平、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胆囊结石/切除、阿司匹林、胰岛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及二甲双胍为避免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病例组患者仅年龄与肿瘤分化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青年组低分化肿瘤比例高于老年组(P=0.008)。而性别与肿瘤部位及分化程度、年龄与肿瘤部位、肿瘤部位与分化程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原发性结直肠癌青年患者恶性程度高于老年患者,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和/或二甲双胍可减少原发性结直肠癌发生。
- 周智勇董宏艳马文敏王宏许青曾源
- 关键词: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条件LOGISTIC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