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桃 作品数:43 被引量:453 H指数:8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一般工业技术 更多>>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认知相关性研究 对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进行睡眠监测和学习、记忆认知功能测评,探索单双相抑郁患者睡眠特征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张磊 马燕桃 朱玥 张卫华 司天梅 于欣关键词:发病机制 睡眠特征 双相障碍的社会认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17年 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精神障碍高危人群中患者表现出社会认知的缺损,而关于双相障碍患者的研究较少.社会认知中强调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包括对他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和规则的认知[1],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情绪知觉、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和共情(empathy)、归因(attribution)和社会知识[2]. 马燕桃 邵蕾 李志营 于欣 陈楚侨 王毅关键词:社会认知 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症 高危人群 人际关系 社会群体 (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不同自评工具识别效度比较:基于中国双相躁狂临床路径二期调研数据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比较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Hypo-)Manic Episode with Mixed Features-DSM-5 Module,MINI-M]问卷和临床实用抑郁发作伴混合特征量表(Clinically Useful Depression Outcome Scale Supplemented with Questions for the DSM-5 Mixed Features Specifier,CUDOS-M)抑郁分量表识别(轻)躁狂发作伴混合特征的有效性。方法在全国多中心、大样本调查中采取方便抽样方法纳入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的366例急性期(轻)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患者,依据DSM-5混合特征的症状学标准进行临床诊断,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MINI-M问卷和CUDOS-M抑郁分量表识别混合特征的预测效度并比较二者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差异性。结果MINI-M问卷和CUDOS-M抑郁分量表预测混合特征的AUC分别为0.79(95%CI=0.75~0.84)、0.81(95%CI=0.77~0.86),二者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P>0.05)。依据DSM-5诊断标准,(轻)躁狂发作患者中混合特征临床诊断率为45.9%(168/366),MINI-M问卷(得分≥3分)和CUDOS-M抑郁分量表(得分≥20分)检出率分别为43.7%(160/366)和42.1%(154/366),三者具有可比性。结论(轻)躁狂发作患者中混合特征普遍存在,MINI-M问卷与CUDOS-M抑郁分量表识别混合特征的效度相当。 汪作为 朱云程 吴创鑫 徐贵云 潘苗 陈致宇 李晓虹 李文飞 焦志安 李名立 张勇 陈景旭 陈修哲 李娜 孙静 张建 胡少华 伍海姗 甘照宇 秦研 王育梅 马燕桃 王小平 方贻儒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 抗抑郁药使用对双相抑郁患者疾病纵向抑郁负担的影响 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探究抗抑郁药使用对双相抑郁中纵向抑郁负担的影响。方法被试来源于1项全国多中心的自然观察项目:“双极性指数评估表中文版信效度评价及心境障碍转归的随访研究(CAFE-BD)。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9家医疗机构(包括6所精神专科医院、3所综合医院的精神科)门诊或住院连续入组双相抑郁患者共110例,其中男51例,女59例,年龄18~64(34.4±11.1)岁。根据本研究定义的是否使用抗抑郁药分为用药组74例和未用药组36例。采用MINI中文版诊断双相抑郁,使用心境障碍评估表(Mood Disorders Evaluation,ADE)、临床监测表(Clinical Monitoring Form,CMF)进行基线评估和随访。分析比较用药组和未用药组在随访中期(6个月)和终点(12个月)的抑郁总分(aggregate depression scores,SUM-D)、抑郁症状数量(number of depressive symptoms,NUM-D)及总抑郁负担,以及上述抑郁负担指标的纵向变化。结果双相抑郁患者使用抗抑郁药比例为67%(74/110);用药组在基线、中期及终点使用抗抑郁药的比例分别为85%(63/74)、76%(56/74)、64%(47/74)。基线时用药组SUM-D高于未用药组[9(6.5,11)分比7.38(5.5,9.0)分,W=1712.00,P=0.015];2组间不同时点的NUM-D及总抑郁负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基线相比,用药组在随访中期和终点的SUM-D[0.5(0,1)分、1.33(0.5,2.5)分比9(6.5,11)分,W=2770.00、2743.00]、NUM-D[0(0,0)分、0(0,1)分比7(5,8)分,W=2621.00、2601.50]、总抑郁负担(χ^(2)=64.36、59.00)均显著下降(均P<0.001);未用药组在随访中期和终点的SUM-D[0.59(0.4,0.7)分、1(0.8,2.5)分比7.38(5.5,9.0)分,W=664.50、666.00]、NUM-D[0(0,0)分、0(0,1)分比6(4,7)分,W=527.00、528.00]、总抑郁负担(χ^(2)=31.00、31.00)也均显著下降(均P<0.001);2组自基线到中期或终点、以及中期到终点的抑郁负担各项指标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为期12个月的真实世界自然随访中,双相抑郁用药组及未用药� 朱玥 李志营 高慧敏 纪俊 周书喆 于欣 马燕桃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抑郁 抗抑郁药 光照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2024年 光照治疗(LT)是双相情感障碍(BD)的新型有效疗法。综述了LT治疗BD的生理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现况。LT通过视网膜上的固有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将光信号传递于下丘脑前视交叉上核等区域来发挥生物节律、内分泌、神经递质等调节功能,从而达到改善BD抑郁状态的作用。当前主流观点认为单一LT及LT联合治疗均可显著改善BD的抑郁严重程度。LT治疗BD的安全性良好,强光及弱光治疗均适合BD患者,现阶段的研究主要采用白光治疗,疗程1~8周。未来仍需开展更多关于LT临床参数(如强度、光谱、每日暴露持续时间)的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李平 马燕桃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光照治疗 抑郁状态 生物节律 褪黑素 神经递质 双相Ⅰ型障碍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神经认知特点研究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BD)与单相复发抑郁(UD)及精神分裂症患者(SZ)的神经认知功能异同,并探讨BD患者神经认知功能与临床变量的关系。方法比较29例BD、25例UD、30例SZ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 朱玥 张磊 石川 马燕桃 于欣文献传递 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 观察不同类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特征及其认知功能状态,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15例复发性抑郁症患者(单相组)、13例双相Ⅰ型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组)和15名健康者(对照组),采用多导睡眠仪监测睡眠,并进行认知功能测评,对患者睡眠特征与认知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双相组睡眠潜伏期延长(P=0.004),睡眠效率下降(P=0.007);单相组睡眠效率下降(P=0.038),觉醒次数(P =0.019)增加,入睡后觉醒时间增加(P=0.035),第1期(S1)睡眠时间(P =0.028)及睡眠百分比(P=0.015)均增加,第2期(S2)睡眠百分比增加(P=0.014),第3期(S3)睡眠时间(P=0.002)及睡眠百分比(P=0.002)均减少,快速动眼睡眠(REM)潜伏期延长(P=0.019).单双相组相比睡眠监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知功能评估方面,单相组学习评分与REM睡眠时间、REM睡眠百分比高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0.69,P值分别为0.034、0.020),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4,P=0.009);记忆评分与S2睡眠百分比高度负相关(r=-0.65,P=0.029),与REM睡眠潜伏期高度负相关(r=-0.72,P=0.012).双相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评分未发现相关性.结论 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一定睡眠结构紊乱,单相抑郁症患者存在明显的睡眠进程和睡眠结构紊乱;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指标与学习、记忆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差异. 马燕桃 朱玥 张卫华 司天梅 于欣 张磊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多导睡眠描记术 双相障碍神经认知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012年 随着近十年研究进展,认知损害已被逐渐识别作为双相障碍治疗及康复效果的关键靶点,研究者对于神经认知作为双相障碍假定内表型的兴趣也越发浓厚。现就双相障碍神经认知损害特点、可能潜在的"内表认知型"、认知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朱玥 马燕桃 于欣关键词:双相障碍 内表型 影响因素 基于深度学习语音分析的双相障碍患者情绪时相检测 2024年 目的利用基于语音的深度学习方法区分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和躁狂情绪时相。方法选取于2018年6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门诊的双相障碍患者61例,使用抑郁症状快速筛查量表、心境障碍问卷和杨氏躁狂量表评估患者的情绪时相。收集所有患者的语音,缓解期、抑郁情绪和躁狂情绪各190条。使用Python中的语音分析库提取语音中的梅尔倒谱系数、过零率等136个特征,通过类LIGHT-SERNET网络训练模型检测情绪时相。采用准确度评估模型整体性能,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对3种情绪时相的预测结果。不同情绪时相人口统计学信息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或χ^(2)检验。结果双相障碍3种情绪时相患者年龄(H=25.83,P<0.001)、受教育年限(H=25.25,P<0.001)和婚姻状况(χ^(2)=23.8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63,P=0.099)。类LIGHT-SERNET模型对3种情绪时相检测的准确度为0.84,其中对缓解期的敏感度为0.88,特异度为0.93,PPV为0.87,NPV为0.94;对抑郁情绪的敏感度为0.82,特异度为0.92,PPV为0.84,NPV为0.92;对躁狂情绪的敏感度为0.82,特异度为0.91,PPV为0.83,NPV为0.91。模型对3种语音情绪时相检测的ROC曲线面积值相近,均在0.90以上。结论通过类LIGHT-SERNET网络对语音进行深度学习分析建立的模型对双相障碍抑郁和躁狂情绪时相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李志营 纪俊 周书喆 李嘉琪 李欣慧 冯超南 管丽丽 马灶晖 马燕桃关键词:语音 双相Ⅰ型障碍轻中度抑郁发作患者神经认知特点研究 朱玥 张磊 石川 马燕桃 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