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波

作品数:11 被引量:77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天和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血
  • 4篇细胞
  • 3篇蛋白
  • 3篇心病
  • 3篇心肌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冠心病
  • 3篇干细胞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血管
  • 2篇再灌注
  • 2篇细胞集落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集落刺...
  • 2篇基因
  • 2篇基因多态性
  • 2篇集落

机构

  • 11篇天津市天和医...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高波
  • 6篇李忠诚
  • 5篇赵菁
  • 2篇张志明
  • 1篇崔让庄
  • 1篇杜秋明
  • 1篇毛用敏
  • 1篇陈东河
  • 1篇秦勤
  • 1篇宋淑萍
  • 1篇赵炳让
  • 1篇王贵荣

传媒

  • 4篇中国危重病急...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天津医药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酸和甲钴胺联合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变化及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对VD病人血浆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VD病人为病例组,81例同龄非痴呆老人为对照组,测定2组血浆中Hcy、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并随机选取20例VD病人接受口服叶酸5 mg及肌内注射甲钴胺500μg,每日1次,干预治疗4周。结果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中叶酸水平、维生素B1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接受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的20例VD病人,4周后血浆中Hcy水平下降(P<0.01),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均升高(P<0.01)。结论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高;使用叶酸和甲钴胺干预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VD病人血浆中Hcy水平。
赵菁高波张志明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甲钴胺
恩必普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临床观察恩必普胶囊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行恩必普胶囊治疗,并以56例随机对照。结果治疗组用药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较用药前显著减少(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恩必普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赵菁高波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疗效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被引量:38
2008年
杜秋明李忠诚王贵荣高波宋淑萍
关键词:心肌心律失常离子通道
白细胞介素-1循环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04年
高波李忠诚
关键词:冠心病白细胞介素-1
糖调节蛋白78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中表达的意义被引量:1
2010年
热休克蛋白70(HSP70)是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其基本功能为帮助新生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以及受损蛋白质的修复、移除、降解,对肾脏等组织器官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
高波李忠诚
关键词:糖调节蛋白78缺血预处理
金属蛋白酶-3启动子5A/6A多态性和白介素-1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高波李忠诚崔让庄毛用敏秦勤赵炳让
本研究以ELISA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3血浆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介素-1血浆水平。金属蛋白酶-3启动子部位5A/6A多态性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无明显相关,金属蛋白酶-3、白介素-11与斑块的破裂密切...
关键词:
关键词:金属蛋白酶-3白介素-1基因多态性冠心病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型脑钠素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血浆B型脑钠素(BNP)是评价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及疗效的重要标记物,本研究中探讨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高波赵菁陈东河
关键词:高血压原发性心功能不全
干细胞归巢与缺血心肌组织被引量:1
2010年
由于缺血,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造成的不可逆心肌坏死,导致心肌瘢痕形成,非缺血心肌的进行性心室重构,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损伤。当今的治疗手段无法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心肌细胞替代心肌瘢痕组织,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为我们带来了一线光明。已经确认,在成人个体中仍存在具有自我复制更新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高波李忠诚
关键词:干细胞缺血心肌组织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大鼠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于术后24 h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分级,入选2分及以上的大鼠共20只,被随机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给药组腹腔注射G-CSF 10μg·kg^-1·d^-1;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均连用10 d。两组分别均于术前、术后10、20和27 d进行神经病学评分分级,于术前及术后10 d和27 d进行体重测定,并计算体重减轻率。术后27 d,将大鼠麻醉后处死取脑,进行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值。结果:术前两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和27 d,给药组大鼠体重减轻率显著小于对照组〔(-13.15±0.05)%比(-16.46±0.06)%,(9.72±0.10)%比(-8.97±0.05)%,P均〈0.01〕;术后10 d,两组神经病学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和27 d,给药组神经病学分级评分〔(1.30±0.48)分和(0.60±0.5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0±0.92)分和(1.70±0.68)分,P〈0.05和P〈0.01〕;术后27 d,给药组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值显著小于对照组〔(12.99±3.55)%比(22.87±2.12)%,P〈0.01〕。结论:脑梗死急性期1~10 d给予G-CSF可以有效减轻大鼠缺血性脑梗死程度,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大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赵菁高波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时间窗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脑梗死的最佳时间窗。方法:脑梗死造模术后24h,神经功能评分≥2分的4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急性期给药组、亚急性期给药组,腹腔内注射G-CSF10μg·kg-·1d-1;急性期对照组、亚急性期对照组,腹腔内注射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术后24h、10d、20d、27d行神经功能评分及体质量测定,计算体质量减轻率。术后27d计算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观察梗死灶病理改变。结果:术后27d体质量减轻率比较,急性期给药组小于其他3个组(P<0.05或P<0.01),亚急性期给药组小于2个对照组(P<0.05),2个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27d神经功能评分比较,急性期给药组低于其他3组(P<0.05),其余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容积与全脑容积比值比较,急性期给药组小于其他3组(P<0.05),亚急性期给药组小于2个对照组(P<0.01)。术后27d急性期给药组可见明显的血管增生。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是利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的最佳时间窗。
赵菁高波张志明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干细胞脑梗死SPRAGUE-DAWLE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