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在荣
- 作品数:347 被引量:1,819H指数:20
- 供职机构: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两种方法再植末节断指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末节断指再植的方法。方法Ⅰ区离断采用手掌皮袋包埋术,Ⅱ、III区离断采用血管吻合术。结果收治8例(10指),采用第一种方法6指,成功5指,1指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痊愈;采用第二种方法4指,成功4指。结论末节离断可采用血管吻合术和手掌皮袋包埋术。Ⅰ区离断采用手掌皮袋包埋手术简单、可靠。
- 魏在荣张明君王达利王玉明祁建平韩文杰曾雪琴
- 关键词:断指再植末节
-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CD分子表型、部分因子及相关蛋白表达和体外诱导分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愈合早期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相结合分离培养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绘制原代及第3代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原代及第3代细胞表面CD分子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检测波形蛋白、角蛋白19、CD31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进行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能力的鉴定.结果 原代细胞呈短梭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传代后细胞主要以长梭形为主,排列规则,呈平行状、放射状、漩涡状生长;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有明显的对数生长期.在体外培养第1~4天,原代及第3代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5天开始第3代比原代细胞增殖能力强(P<0.01).细胞高表达CD105、CD73、CD90及C D44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不表达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间充质干细胞阴性细胞表面标志.原代细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比例分别为:CD105 55.22%、CD7399.03%、CD90 54.75%、CD44 98.62%,表达间充质干细胞阴性表面标志物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5%.第3代细胞分别是CD105 98.28%、CD73 99.83%、CD90 99.52%、CD44 99.56%,CD34、CD45、CD19、CD11b及HLA-DR为0.61%.第3代表达间究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的细胞比例呈现增高趋势.波形蛋白、CD31阳性表达;不表达角蛋白19和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成脂、成骨及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阳性.结论 体外培养的人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表现出间充质干细胞样细胞生物学特性;且表达内皮细胞部分生物学标志物,创面血管内皮细胞通过内皮向间质转化(EndMT)可能是人创面愈合早期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
- 龙艳王达利魏在荣郭常敏
- 关键词: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间质干细胞
- 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链状供血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
- 目的报道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链状供血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1月~2009年6月,采用胫前动脉内踝前穿支蒂足内侧链状供血皮瓣修复踝周较小创面10例,年龄19~45岁,男6例,女4例。交通伤7例,摔...
- 魏在荣邵星帅霞孙广峰韩文杰金文虎王达利
- 关键词:隐神经
- 文献传递
- 带感觉支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以指背筋膜为蒂、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应用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20例25指。术中根据损伤部位和特点,在伤指近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设计皮瓣,皮瓣侧缘不超过手指侧中线,旋转点位于远侧指间关节背桡侧或背尺侧,轴心线与手指纵轴平行。深筋膜下锐性分离,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如修复指腹,将皮瓣内含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在皮瓣转位后将其与创面指固有神经吻合。并对皮瓣的设计、切取、成活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8~24个月,平均20个月。修复后的手指外观与功能良好,质地柔软,两点辨别觉达0.4~0.6cm。结论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指背筋膜逆行岛状皮瓣切取简单,对供区损伤小,转移随意性强,外观好,转移后能恢复较好的感觉,是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 崔红旺李中锋王达利魏在荣孙广峰王俊波
- 关键词:外科皮瓣指损伤筋膜
- 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的修复与重建
- 目的探讨拇、手指末节部分缺损的修复与重建的方法。方法对51例63指拇、手指末节背侧、指腹及手指部分复合组织缺损选用足趾末节背侧甲瓣,趾腹皮瓣、第二趾侧方皮瓣、足趾末节复合组织瓣移植修复与重建以及拇手指带蒂皮瓣转移修复重建...
- 魏在荣孙广峰唐修俊金文虎王达利
- 文献传递
-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2010年12 月-2012年3月,笔者单位收治7例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单纯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桡侧肌腱缺损3例,腕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4.8 cm ×4.0 cm~6.2 cm×4.5 cm,腕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为3.5 cm×3.2c m~6.5 cm ×5.4 cm 腕部创面缺损原因:交通伤3例、机器绞伤2例、烧伤1例、肿瘤切除术后1例 采用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创面,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 ×2.0 cm~3.5cm×2.5 cm,另一叶皮瓣大小为2.5cm×2.5cm~4.0cm×3.0cm,皮瓣供 区直接拉拢缝合 . 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 随访6~36个月,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距离为9~ 13 mm,腕关节背伸、掌屈功能恢复较佳,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腕部功能评定结果为优6例、良1例. 供区遗留一线形瘢痕 . 结论 逆行骨间后动脉双叶穿支皮瓣修复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设计灵活、切取方便、供区损伤小、血供可靠等优点,是修复该类创面的义一选择.
- 李修权孙广峰王达利魏在荣祁建平聂开瑜金文虎邓呈亮李海
- 关键词:创面修复
- 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干细胞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是否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从细胞分子学角度为进一步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以人瘢痕疙瘩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组织块贴壁法获得成纤维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29、CD34、CD44及CD90的表达;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波形蛋白、Oct4的表达;将体外诱导细胞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结果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瘢痕疙瘩标本中获得成纤维细胞;经流式细胞术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呈高表达CD29、CD44、CD90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经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波形蛋白、Oct4呈阳性表达;体外诱导分化结果: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分化,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结论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是瘢痕疙瘩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刘志远姚远镇杨昭伟魏在荣王达利邓呈亮
- 关键词: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 减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瓣区并发症的手术方式探讨
- 目的 探讨减少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供瓣区的手术方式。方法 分析2005年1月-2015年4月我院切取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165例,其中传统切取方案60例,供瓣区宽度≤8 cm,供瓣区直接缝合,供瓣区宽度≥8cm...
- 魏在荣
-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 探讨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中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27例面中部肿瘤患者,根据肿瘤性质扩大切除肿瘤组织,送术中冰冻,提示边缘及基底无肿瘤侵犯后,根据创面位置、大小,以圆形创面的弧形底边为皮瓣近端,设计最大宽度比缺损宽度宽约1 cm的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创面,创面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供区皮下松解后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手术过程顺利,切取皮瓣面积为3.0 cm×6.0 cm^3.5 cm×7.0 cm,术后皮瓣血运好,尖端无青紫,术后1周拆线.随访6~36个月,术区瘢痕不明显,大部分隐藏于鼻唇沟褶皱中,未出现下睑外翻、口角畸形等,皮瓣无臃肿,色泽、质地与正常皮肤相同,外观较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改良鼻唇沟加面部皮下蒂推进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操作简单,术后外观良好,无牵拉畸形.
- 王旗唐修俊吴必华王达利魏在荣王波张子阳
- 关键词:鼻唇沟皮瓣皮下蒂皮瓣面部
- 尺动脉腕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腕部软组织缺损被引量:8
- 2014年
- 腕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伴肌腱外露,临床比较多见,修复方法多种多样.既往以胸腹部皮瓣修复腕部大创面,需二次手术断蒂,部分肥胖患者需Ⅱ期皮瓣整形;桡、尺动脉皮瓣需牺牲前臂主干动脉,损伤大,远端动脉吻合弓存在方可使用;尺动脉穿支皮瓣较早由Song等报告,之后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尺动脉腕上穿支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手部小面积皮肤缺损不损伤主干动脉,供区与受区相邻,皮瓣的质地和颜色与受区接近,穿支血管相对恒定,不同穿支之间存在纵向及横向的吻合,可根据受区创面灵活调整,也可制成带感觉的皮瓣.自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笔者采用尺动脉腕上穿支岛状皮瓣修复腕掌侧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1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昝钦唐修俊魏在荣王达利王波孙广峰胡鹏王宝云
- 关键词: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穿支皮瓣尺动脉腕主干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