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胜
-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1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HIV-1 HXB2株ta(tB41-101N)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表达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构建HIV-1HXB2株ta(tB41-101N)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Ta(tB41-101N)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原性奠定基础。方法在HIV-1HXB2株天然Tat蛋白N-端添加Tat41-101位氨基酸(aa),采用PCR法从HIV-1HXB2株tat基因中扩增分别编码Tat41-101aa和Tat1-101aa的tat41-101和tat1-101两个基因片段,重叠延伸PCR法扩增其融合基因ta(tB41-101N),并构建其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B41-101N),经双酶切及测序验证后,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融合蛋白经Ni2+-NTA柱亲和层析纯化后,进行SDS-PAGE、Westernblot及ELISA鉴定。结果重叠延伸PCR扩增出约500bp的ta(tB41-101N)融合基因,酶切及测序结果表明重组表达质粒pET32a-ta(tB41-101N)构建正确。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的Ta(tB41-101N)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000,约占菌体总蛋白的7%,纯化后纯度约为60%;Westernblot和ELISA分析显示,Ta(tB41-101N)融合蛋白与小鼠抗Tat单抗及抗-HIV阳性血清(抗Tat抗体阳性)均呈特异性阳性反应。结论已成功构建了HIV-1HXB2株ta(tB41-101N)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并表达了其融合蛋白,该蛋白较好地保留了天然Tat蛋白的免疫反应性,为Tat新型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廖文婷陈璐曹洁陈秋莉王锦红唐萍庞强黄德胜潘卫
- 关键词:HIV-1TAT蛋白原核表达重叠延伸PCR
- HIV-1 HXB2株Tat核心碱性区多肽Tat_(38-61)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反应性
- 2011年
- 目的 构建HIV-1 Tat核心碱性区多肽Tat38-61重组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融合蛋白并进行纯化及免疫反应性检测。方法采用PCR法从HIV-1 HXB2株Tat1-101基因中扩增编码Tat38-61的基因序列,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38-6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2+-NTA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后,ELISA法鉴定其免疫反应性。结果重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Tat38-61经双酶切及测序表明构建正确;SDS-PAGE分析显示,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1 300处可见目的 蛋白条带,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67.4%,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纯化后融合蛋白的纯度可达97%以上;ELISA结果显示,该融合蛋白与兔抗PEPTIDE-Tat1-101血清及HIV阳性血清均呈特异性反应。结论已成功构建了HIV-1 Tat核心碱性区多肽Tat38-61的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表达并纯化了PET32a(+)-Tat38-61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碱性区表位得到较好的保留,为Tat38-61噬菌体突变文库的构建及亲和筛选奠定了基础。
- 庞强曹洁陈秋莉王锦红张华群黄德胜葛宜兵潘卫
- 关键词:重组融合蛋白质类原核细胞免疫反应性
- 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后肠瘘发生影响因素
- 2022年
-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腹腔镜手术(LO)后肠瘘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19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全部患者接受LO手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肠瘘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问卷,统计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LO后肠瘘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90例行LO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18例术后发生肠瘘,纳入发生组;有172例未发生肠瘘,纳入未发生组;发生组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状况为不良或中等、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NhⅠ式占比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状况为不良或中等、消化道重建方式为BillroNhⅠ式是导致老年原发性胃癌患者LO后肠瘘发生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老年康发性胃癌患者LO后发生肠瘘受合并糖尿病、肝硬化、术前营养不良、消化道重建方式等因素影响。
- 胡滨黄德胜储诚浩胡霜久
- 关键词:原发性胃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肠瘘
- 单孔加一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0
- 2022年
- 目的:对比单孔加一孔(SILS+1)与传统五孔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7月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5例行SILS+1腹腔镜手术(SILS+1组),35例行传统腹腔镜手术(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中转开腹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及远期预后[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ILS+1组切口长度、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预后方面,SILS+1组中位OS、DFS分别为37、27个月,传统组分别为25、23个月,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TNM分期(Ⅲvs.Ⅰ)、分化程度(低分化vs.高分化)是影响患者OS(HR=1.79、1.98,P=0.024、0.036)、DFS(HR=1.83、1.75,P=0.013、0.046)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手术方式(SILS+1组vs.传统组)并不是影响患者OS、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BMI较低的患者,SILS+1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其预后并不劣于传统腹腔镜手术,且SILS+1法更具微创性,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 胡滨储诚浩胡霜久黄德胜
- 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检查预后
- 标准化加速康复外科对老年病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氧化应激状态、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讨标准化加速康复外科对老年病人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氧化应激状态及其康复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01月—2022年08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第一人民医院肿瘤内科行单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40例老年患者,术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在手术治疗期间采取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采取标准化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氧化应激状态及康复效果。结果:就患者术后4 h、8 h、12 h、24 h、48 h的疼痛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各时段疼痛评分均远低于对照组(P<0.05);就术后24小时的氧化应激状态比较,实验组患者丙二醛、氧自由基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期间应用标准化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可显著减轻其术后疼痛,增加患者术后氧化应激状态,促进患者快速恢复。
- 刘道利黄德胜
- 关键词:老年病人结直肠癌根治术